试探“柏拉图的爱情观”——对《会饮篇》文本的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yun99a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爱情为主题的《会饮篇》是柏拉图在哲学史上最富有色彩的篇章,也可以说是柏拉图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创作者最富有才华的作品。对以共同体为轴心生活的人来说,有什么能够比“爱”更珍贵呢?“爱欲是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苏格拉底的宣言,也由此可见爱是一种涌动的力量,爱是生产,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
  【关键词】:柏拉图;《会饮篇》;爱
  1.关于《会饮篇》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精神恋爱的代名词,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巴尔德沙尔·卡诺斯提所创立的名词。它意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渴望与爱慕,剔除了肉体依赖的成分。卡斯诺提本人将其解释为“顺从精神而不是顺从情人”。因此,“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后来,常常被“理想化”的引用,理解为超越时间、距离、年龄、世俗并且脱离肉体渴望的令人歆羡的美好的爱情。关于“爱”的箴言集中的体现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对话中。对话囊括了那个时代的所有重要人物的发言,有哲学家、智者、著名诗人以及医生。他们表达自己对爱的看法,对爱的赞颂,是对爱的一次大规模述说。它不是一个读者要追随的论证,而是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而是用相同的关于“爱”的主题的礼赞,但彼此又不相互联系在一起。
  2、何为爱——对《会饮篇》的探讨
  《会饮篇》的叙述是在诗人阿伽松的宴会上,由裴德罗的“抱怨”引申出来的讨论题目,认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人写下鸿篇巨制,爱神却看不到有人大胆地对她进行赞颂,而爱神是应当得到赞颂的。一位神灵竟然被忽视到如此地步,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于是,从左到右每个人轮流尽力礼赞爱神。
  (1)裴德罗对“爱”的发声
  裴德罗的发言简单并且平淡。裴德罗的发言可以归纳为两点:一、爱是古老并且尊贵的。他认为,“爱塑造了诸神中最早的那一位”,认为爱的古老的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幸福的源泉。二、爱是美和善的起因。爱能让人产生羞耻感,一旦人产生了爱,那么便有了自己最在意的他人评价,在乎所爱之人的看法。在这里,爱是一种激励,使有爱之人向善,追求美。“爱是最古老的神,是诸神中最光荣的神,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无论对活人还是亡灵都一样。”柏拉图通过裴德罗的发言,简单的表达了爱的作用。但裴德罗整篇发言都是在赞颂爱,显得枯燥无味。
  (2)鲍萨尼亚的爱情观
  鲍萨尼亚区分出来了天上的爱和地上的爱,分别代表了崇高的爱和世俗的爱。他认为“没有爱,就不会有阿佛诺狄忒这样的爱情女神”,而事实上有两位这样的爱情女神,那么爱也就会有两种。无论是“属天的爱”还是“属地的爱”,一切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也不包含美与丑之分的德性,美与丑的结果取决于这种行为本身是如何实施的。鲍萨尼亚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将东方城邦与雅典城邦的爱情观做了比较。由于专制主义的统治,东方城邦把爱情视为丑事。而在雅典城邦里,法律要明智的多,爱情是被鼓舞的事,把爱情的胜利看作是光荣。发言更具针对性。从总体上看,鲍萨尼亚的发言保留了裴德罗的爱是美与善的起因的观点,但鲍萨尼亚的发言更加全面,即指出了爱情蕴含着美和丑的双重身份,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涵盖美和善的。美和善的爱来自对灵魂的爱,恶和丑的爱仅仅是对肉体的爱。
  (3)厄律克西马库的爱情观
  厄里克西马库作为一名医生,职业特征在他的颂词中被充分的表现出来。并且从医生的视角补充了鲍萨尼亚的发言。他认为爱的力量能够影响万事万物,“一切类型的存在物”都有爱欲。厄里克西马库从医学的角度提出“身体的各种性质就蕴涵着这种爱的两分法”,他在鲍萨尼亚发言的基础上,将爱的欲望的美与恶类推到身体的欲望,所以满足健康和健全的欲望才是正确的,反之,沉迷于邪恶和不健康的欲望则是错误的。医生能够区别出来什么是好的欲望,什么是不健康的欲望。
  厄里克西马库认为医学和音乐都能够通过技艺来使不和谐的冲突变为和谐,使原本抵触的东西变得相亲相爱。值得提到的一点是,在厄里克西马库提到“对立的元素,规范性的爱的原则”时,强调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和谐的概念。爱作为一种调和差异的力量,在“以公正的,节制的并且以善为目的的时候,爱才能成为最伟大的力量”。
  (4)阿里斯多芬关于“爱”的发言
  阿里斯多芬以戏剧家的身份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惹怒了宙斯和众神。于是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裂一分为二,以示惩戒。被宙斯分开的凉拌人彼此相互想念,不得不终其一生在世上苦苦寻觅自己的另一半,试图重新结合到一起。爱者与被爱者一刻也不愿意分开,渴望和追求的完整就是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像儿童们留作信物的半个硬币,也像一分为二的比目鱼。”
  爱情,是两个被撕裂者灵魂的重逢,是拯救人类个体孤独宿命的灵药。是孤独且无意义的世间最美的花。正如阿里斯多芬所说“全体人类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
  (5)阿伽松的颂词
  在之前裴德罗所陈述的观点中,认为爱神是最古老的,“爱塑造了诸神中最古老的一个”。在阿伽松看来,“爱神永远年轻,是诸神中最年轻的。”爱神轻柔、优雅、气色鲜美、与鲜花为伴。爱神在德性品性上,不会伤害诸神和凡人。因为爱神所承载的一切不需要借助暴力,所以人们自愿接受爱并且渴望爱。
  阿伽松认为,爱具有生产性,“一切生物的产生和生长所依靠的这种创造性力量就是爱的能力”。接着阿伽松列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描述在爱神指引下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不受爱神影响就会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发言最后,阿伽松用优美的修辞韵律将爱的颂词加以升华。在笔者看来,阿伽松在描述的最后完全沉浸在自己华丽的辞藻中,以致于言语中少了实质性的内容,略显浮夸。
  (6)苏格拉底的爱情观
  苏格拉底通过转述狄奥提玛的话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与阿伽松一样,苏格拉底想要先明确“爱神是谁和爱是什么,然后继续描写爱的功能。”同前几位发言者不同的是,狄奥提玛的论证是“爱既不是美的也不是善的”,是处于“不朽者”和“可朽者”之间的“强大的精灵”。爱是贫乏神和资源神的儿子,因而他充满渴望,追求智慧。狄奥提玛认为爱是对美的事物的爱,人是善的热爱者,所以我们所爱的对象是善的。之后,狄奥提玛提到爱的行为的两方面,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爱的行为蕴含着能让人成为“不朽者”的方式,分别为,通过自然的生育繁衍,得到生命的延续、对荣耀的热爱,即所谓的“流芳百世”、对心灵美的爱,达到普世之爱,看到纯粹的单一的美,继而获得真正的美德。狄奥提玛的论证由浅到深,从“爱欲”的阶梯攀达“至德”,走向终极的不朽之爱。
  3、小结
  人们常说的“柏拉图式恋爱”或“柏拉图式的爱欲”,这种常识性意见的由来,既无法从柏拉图的文本中得到明确的证明,也不能说是与柏拉图没有关系。柏拉图并不是一个拒绝必要的物质生活的纯粹爱欲者,只是柏拉图看来,物质的爱是比灵魂的爱更卑下的爱,他所期待的爱是至美至善的,他向往爱能带来不朽,向往真正的至德。
  总的来说,《会饮篇》向我们传达的关于柏拉图的爱情观对我们当下对于爱的狭隘的了解是有助益的。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在谈论爱情,把爱情局限在世俗、肉体当中,当下的爱情已经没有古典思想中那种崇高和丰富。现代人对于爱欲,要么归于非理性的本体,要么诉诸潜意识的推动。两条思路都把爱欲看成某种难以言传、暗自涌动的力量,最后在现代生理医学中汇聚并完成,令爱欲的人成为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身体。
  参考文献:
  [1]涂江波.“柏拉图式爱情”辩证——基于对《会饮篇》的文本解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02).
  [2]刘须宽.柏拉图理论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保罗·埃尔默·摩尔.柏拉图十讲[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4]柏拉图.会饮篇[M].商务印书馆,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学习国内外油画先驱的优秀作品及创作技法,着重研究构图、形象及色彩,并根据自己的创作过程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思路,通过对人物形象、精神的感受,力求充分刻画出母亲的伟大形象,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份至真的情感,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们更加关爱父母,关注老人,使他们能感受到幸福温暖,让社会充满爱。  【关键词】:母亲;朴实;亲情;关爱  油画是一门造型艺术,14至15世纪,经凡.埃克探究和改
期刊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今,海派书法历经百年,可以说俨然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缩影,而现如今的海派书法艺术,由于各种因素,就辉煌过去相比,产生了比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以海派书法的形成过程及一些现状,以及对不同时期书法家的生活背景、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等进行考证比较,来阐述海派书法的特点。  第一节、海派书法的开放性  海派书法,它具有海纳百川、熔铸中西的胸怀,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不闭关自
期刊
耶稣会是天主教最大的男修会、主要修会之一。15世纪后当时相当腐败的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非常大,天主教内产生了一股维新改革的思想,耶稣会的成立是这个势力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从内部改革教会,同时修会成员希望能够以此获得一个更加靠近耶稣的地位。强调绝对服从教皇。实行军队化的管理。耶稣会分三个神品分别是:神父、修士、助理修士。其中神父又包括:各级领导和总会长(将军)  1534年由圣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创立。
期刊
【摘要】:生态批评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源于美国。生态批评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探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往对这部小说的批评往往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角度出发,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研究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意象,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不能承受的生
期刊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1930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在我国国内,关于《呼啸山庄》的译本很多,本文选择杨苡译本为例,借助肯尼思·伯克的修辞理论中的“象征手段”、“认同”、“辞屏”等,对其修辞进行重新解读,以期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杨苡译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
期刊
【摘要】:仿生设计作为自然与人性回归的代表如今已遍布我们的衣食住行,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本次研究从采用仿生形态的香水包装案例入手,分别以人物、动物、植物和自然物质形态这四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将仿生形态运用在香水包装容器设计中,为仿生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法,从而激发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最终引起消费,既达到了推销产品的目的又揭示了商品新的内涵。  【关键词】:香水容器;
期刊
【摘要】: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短暂扑朔,诗歌亦朦胧难解。本文以海子短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运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分析其诗作中的“麦地”意象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海子;麦地;快乐与爱  诗人是浪漫的化身、情感的使者。如果说上天赋予诗人的使命是用心感受人世的沧桑,用文字记录世间的悲苦,从而揭开虚伪的面纱、唤醒人类的良知,那么每一位诗人的离开,必然是带着完成使命的满足感,不
期刊
【摘要】: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文坛后期耽美文学巨匠,在其早期代表作《西班牙犬之家》和《田园的忧郁》两部作品中,一以贯之地将作者主观情绪通过物象投射于自然,赋予客观的自然以人的情绪起伏,将客观自然主观化,将情绪与自然一体化,将情感与风物一元化,从客观视角以自然风物为主体发出咏叹,在病蔷薇和西班牙犬等自然物的变化起伏和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将青年作家失意的彷徨以诗意的方式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大正文坛后期耽美
期刊
【摘要】:伴随者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艺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网络媒体的结合产生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艺术门类。数字媒体艺术源于传统艺术,但在创作方式、传播途径与作品效果等方面又呈现出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数字媒体艺术这些特征会对传统美术产生怎样的影响,传统美术又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哪些创作思路与形式要素,这是本文将要分析和探讨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期刊
家班作为戏曲演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清代的戏曲特别是昆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样走向繁荣的家班此时多以搬演昆曲为主。家班的发展史有很大一部分与昆曲的发展史相重合。因此,昆曲的审美格调、角色配置、演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家班的影响。家班由家乐发展而来。唐宋,杂剧开始繁荣,以表演歌舞为主的家乐开始搬演杂戏,家班的雏形开始出现。随着昆曲剧本创作的繁盛,训练家班成了喜爱昆曲的士大夫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当时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