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自《小品文选刊》)
  阅读练习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第③段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出其中的一种并作简要说明。
  3.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在文中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4.试说明文章结尾画线语句主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生活中有许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试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周俊根 设计)
  (参考答案见27页)
其他文献
升上初三,不再有初一初二的悠闲自在,不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最后的冲刺,也永远不会再有“还有一个学期可以努力,这个学期就可以暂时懒惰”的理由。初三就这么来了,我以极其复杂的心态来迎接它。是期待,是兴奋,是担心,还是紧张?总之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是朦朦胧胧地进入了初三这个阶段的。  大量的练习,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作业,不断挤压着我,压得我快要透不过气,而最后,也只是深吸一口气,低着头重新思考这道题的解题
这是史学家班固的名句,是泗水亭的碑铭。虽两千年过去了,恐怕没有人说它过时。汉朝的时候,没有官方对文学家、史学家封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之说,可那时的许多文人却能自尊、自重、自律、自强。我想班固所说的源,无非就是文人的道德水准,古人早有“德者,本也;文者,末也”的格言,这大约便是常说的“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本盛,叶才可能繁茂,这岂不是极其浅显的道理?  如果要求每个作家皆可为人师表,那未免有些苛求。
到台北的一个朋友家做客,突然地震,大家正惊慌失措,却见朋友94岁的老母亲笑嘻嘻地说:“老天爷真开心。”  地震停了,大家问那老太太:“您为什么不说老天爷发脾气,要说他开心呢?”  老太太一笑:“我又没得罪他,干吗想他生气呢?他是开心,一笑一摇,就地震了。”  她又笑笑:“他是开心得太过火,才害了人,他自己也没想到啊!”  在上海开会,散会时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家的电话,末尾的4个号码是“1414”。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过分水岭》写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
生活好像刚揭开盖的啤酒瓶儿,嘶嘶地响,不停地冒着泡沫,那一份激动,搅得人六神无主。到处是拥挤的头颅和肩膀,冒出很呛人的油汗气味;到处在说着“炒股”、“炒房”、“炒地”……眼下又流行说“炒古”了,钱好像弯个腰就可以拾到;好友聚会、上司升职、商场开业、戚党得子……“一杯一杯复一杯”,胡言沸耳,盘筷交响,怎一个“乐”字了得!  寻热闹易,觅安静难。  友人长叹一声,别来烦我,让我静静地独坐一会儿,好吗?
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 (王鹤瑾) 今天,《咬文嚼字》再次颁布“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从最初征集到的几万条,到编辑整理后的107条,再到专业评审后精选16条,最终选出了10条错误率最高、最引人关注的语文差错。  一 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当我们把无限憧憬的目光投向2020年这个辉煌里程碑的时候,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与全面小康所代表的
所谓同旁联,就是利用某些合体字有相同偏旁的特点而创作的对联。它蕴涵着作者的精思妙想,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现举几例,与读者共赏。  例一: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相传,明代天启元年(1621),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正春出联以戏: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随即应对: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全联每个字都有“宀”头,不仅联意表达得清晰流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