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中“耎”旁,“需”旁常相混,对此学界普遍认为是形近互讹,我们的观点是除此之外二者在语义、语音上的关联也是促其混用的关键因素。本文即以形音义互求,重新探讨“耎”旁、“需”旁相混成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现“耎”、“需”混用不仅使本来只有“人朱切”、“相俞切”二音的“需”声旁字多了其他几种读音,而且也促使许多本从“耎”的字改而从“需”,如“懦”、“糯”、“蠕”,这些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逐渐取代了其正体“愞”、“稬”、“蝡”诸字。
一、“耎”、“需”相混成因
“耎”、“需”混用在六朝时就已经非常盛行,甚至连当时的儒学大师都难辨是非,《仪礼•士丧礼》:“乃沐栉,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渜濯弃于坎。”郑玄注:“沐浴余潘水、巾栉、浴衣,亦并弃之。”贾公彦疏:“潘水既经温煮,名之为渜已。将沐浴,谓之为濯已。沐浴讫,余潘水弃于坎。”潘水指淅米汁,古时可用于沐头,贾公彦在此解释得很清楚,温煮过的潘水为“渜”,洗浴过的潘水为“濯”。《说文•水部》:“渜,汤也”,其下段注引上述郑注和贾疏,可见“渜”在此是个名词。然孔颖达《礼记正义》中误将《丧大记》“小臣爪手剪须,渜濯弃于坎”的“渜”误为“濡”:“‘濡濯弃于坎’者,皇氏云:‘濡,谓烦润其发;濯,谓不浄之汁也。’”他引皇侃之说,以“渜濯”为“濡濯”,将“濡”释为动词,表示沐头,误。《仪礼•士丧礼》胡培翚正义即纠正了这一错误:“《说文》:‘渜,汤也。从水耎声。’《释文》:‘渜,奴乱反。’与濡音义俱别。今《丧大记》作‘濡濯弃于坎’,孔疏引皇氏云:‘濡谓烦润其发’,竟作濡字解,则自六朝时已误。”连皇侃、孔颖达这样的大学者尚且犯错,可见当时“耎”、
“需”混用之猖獗,以后历代此风不减,直到清代,段玉裁还大声疾呼区分二者,《说文•大部》段注:“古凡耎声字皆在十四部。需声字皆在四部。后人多乱之。”《人部》:“古者耎声本在元寒部,而入歌戈部,需声本在侯部,而入虞部,分别划然。”《心部》:“需声在古音四部,人于切。耎声在古音十四部,乃乱切。而自参以来,改耎为需,不能諟正。”
“耎”、“需”相混历来都认为是形近之讹,《说文•大部》桂馥义证:“隶体需变作,故耎亦为需。”《说文•心部》段注:“愞因形近或伪为懦。”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在古籍中‘需’、‘而’、‘耎’旁常相通,这是因为‘需’俗写作‘’,如‘儒’或作‘’。”除了字形相似外,我们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语义联系。《说文•人部》:“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女部》:“嬬,弱也。”段注:“嬬之言濡也。濡,柔也。”《说文•子部》:“孺,乳子也。一曰输孺也。输孺,尚小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输孺,尚小也,柔懦之意……孺,濡也,言濡弱也。”《集韵•虞韵》:“孺,幼弱也,属也。”《广雅疏证•释诂一》:“濡与弱义亦相近。”可见“儒”、“嬬”、“濡”、“孺”皆有柔弱之意。“耎”旁字也多有柔弱意,如:《说文•心部》:“愞,驽弱也”《人部》:“偄,弱也”。黄征《敦煌俗字典》中说:“古文训诂,往往声近义通,故凡以‘耎(ruǎn)’、‘需(rú)’为声者,皆有‘柔弱’之义。例如‘偄’、‘媆’、‘愞’、‘濡’、‘’、‘腝’、‘蝡’、‘堧’、‘儒’、‘蠕’等字皆是。”因此,人们潜意识中很容易将这两组近义字联想在一起。2.语音互渗,加剧混用,即黄生在《字诂•耎》中说的:“诸字既以溷借乱形,复以误音溷声。” “耎”旁、“需”旁混用之初语音尚别,《说文•心部》段注:“其始尚分愞、懦为二字二音。故《玉藻》注云:‘舒偄者,所畏在前也。’《释文》云:‘愞,乃乱反,又奴卧反,怯愞也。又作懦,人于反,弱也,皇云学士。’是其分别井然。”但随着形与义的互渗,它们的语音也开始相互浸染,《说文•心部》段注:“愞与人部偄音义皆同,弱也。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而转写愞伪为懦。故《五经文字》曰:‘懦,人于反,又乃乱反。见《礼记》注。’于是有懦无愞,而以愞之反语入于懦下。……盖需耎二声古分别画然。需声在古音四部,人于切;耎声在古音十四部,乃乱切。而自张参以来,改耎为需,不能諟正。”可知自张参《五经文字》以来“需”声旁字下面常用“耎”声旁字的反切,《广韵•虞韵》:“懦,弱也。又乃乱切”,《集韵•换韵》:“需懦,奴乱切”,《集韵•狝韵》:“需濡,乳兖切”。正是形、音、义的全面互渗,“耎”、“需”之讹才泛滥而“不可胜正”。
二、 “需”旁字多种读音来源
“耎”、“需”语音互渗可说明今“需”声旁字的读音来源。今“需”声旁主要有五种读音:nuǎn(臑)、ruǎn(檽礝)、nuò(懦糯)、rú(儒濡),xū (需)。“耎”旁字上古音“乃乱切”,由于上古“泥”母到中古分化成“泥”、“日”二母,所以“乃乱切”到《广韵》时代就分化成中古音“奴乱切”和“而兖切”,这就是今“需”旁字nuǎn、ruǎn二音的来源。nuò来自“乃乱切”的“音转”,《说文•心部》段注:“愞,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又《禾部》:“稬,奴乱切。十四部。今语奴卧切。”nuǎn、ruǎn、nuò三个读音的字本从“耎”旁,其字形虽改从“需”,但字音仍沿袭“耎”声。rú来自“需”声字“人于切”、“人朱切”,《说文•水部》段注:“濡……人朱切”又《人部》:“儒……人朱切。”而xū则来自“需”声旁的“相俞切”,《说文•雨部》段注:“需,相俞切”,《广韵•虞韵》:“需,相俞切”。因此,严格说,rú和xū才是“需”声旁字的正读。同理我们也可解释“需”旁字一字多音现象,例如,在《汉语大字典》中“需”有xū、nuò、rú、ruǎn四音,“濡”亦音rú、ruǎn、nuò等,其语音来源与上述一致,兹不赘述。以下是“需”旁字读音来源表:
三、“耎”旁为“需”旁同化
我们还注意到“耎”被“需”同化占多数,而“需”讹作“耎”的情况较少,这就是曾良在《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中提到的“类化”:“有的字或偏旁因为常用,一些字受常用字或常用偏旁的影响,使原本意义不同而形近的字或偏旁产生同化。”“需”、“儒”、“濡”、“孺”、“嬬”等较之“耎”、“偄”、“渜”、“媆”等更为通俗常用,前者不可避免地占了优势,这造成了许多本从“耎”却误从“需”的字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相应的“耎”旁字,如:
① 愞→懦:《说文•心部》中有“愞”无“懦”,其下段注曰:“(愞)此篆各本作懦。从心需声。人朱切。乃浅人所改。今正。愞与人部偄音义皆同。弱也。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广韵•狝韵》:‘愞,而兖切。’《换韵》:‘愞,奴乱切。’《过韵》:‘愞,乃卧切。’《玉篇•心部》:‘愞,乃乱乃过二切。’皆训弱也。此自古相传不误之字也。因形近或伪为懦。……凡经传愞字皆伪作懦,不可胜正。”
② 蝡→蠕:“蠕”本作“蝡”,《说文•虫部》收“蝡”不收“蠕”:“蝡,动也。从虫耎声。”段注:“虫之动曰蝡。”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蠕。”《慧琳音义》卷十六“蝡动”:“《考声》云:‘有足曰虫,无足曰。’《说文》:‘小虫动貌。从虫声。’经文作,误也。”《广韵•准韵》也说:“《淮南子》曰:‘蠉飞蝡动’,或作蠕。”可见,诸书皆以“蝡”为正体,而以“蠕”为或体、俗体。
③ 稬→糯,《说文•禾部》:“稬,沛国谓稻曰稬。” “稬”本是个方言词,指普通的米,后逐渐表示黏米,《宋本玉篇•禾部》:“稬,黏也。”《说文•禾部》朱骏声通训定声:“稬,沛国谓稻曰稬。……今又以稻之黏者为稬米,其不黏者为米。”由于“耎”与“需”相混、“禾”与“米”相混,“稬”又作“穤”、“糯”,《宋本玉篇•禾部》:“穤,同稬,俗。”《字鉴•去声•过韵》:“穤,……亦作稬,从禾从需,俗作糯。”《正字通•禾部》:“穤,俗稬字。旧注与稬同。俗从米,误,不知穤亦俗书也。”可见 “稬”经历了到“穤”再到“糯”的过程,最后“糯”字流行更广,成为今天的正体。
由“耎”旁、“需”旁相混可以看出,形音义总是相互交融共同推动汉语的发展,因此在汉语研究中,形音义互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的:“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参考文献
郑玄、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慧琳、希麟《一切经音义》,台湾大通书局,1985
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李文仲《字鉴》,中华书局,1936
张自烈《续修四库全书•二三五•经部•小学类•正字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胡培翚、杨大堉《续修四库全书•九二•经部•小礼类•仪礼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
黄生、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1984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通讯地址:361005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一、“耎”、“需”相混成因
“耎”、“需”混用在六朝时就已经非常盛行,甚至连当时的儒学大师都难辨是非,《仪礼•士丧礼》:“乃沐栉,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渜濯弃于坎。”郑玄注:“沐浴余潘水、巾栉、浴衣,亦并弃之。”贾公彦疏:“潘水既经温煮,名之为渜已。将沐浴,谓之为濯已。沐浴讫,余潘水弃于坎。”潘水指淅米汁,古时可用于沐头,贾公彦在此解释得很清楚,温煮过的潘水为“渜”,洗浴过的潘水为“濯”。《说文•水部》:“渜,汤也”,其下段注引上述郑注和贾疏,可见“渜”在此是个名词。然孔颖达《礼记正义》中误将《丧大记》“小臣爪手剪须,渜濯弃于坎”的“渜”误为“濡”:“‘濡濯弃于坎’者,皇氏云:‘濡,谓烦润其发;濯,谓不浄之汁也。’”他引皇侃之说,以“渜濯”为“濡濯”,将“濡”释为动词,表示沐头,误。《仪礼•士丧礼》胡培翚正义即纠正了这一错误:“《说文》:‘渜,汤也。从水耎声。’《释文》:‘渜,奴乱反。’与濡音义俱别。今《丧大记》作‘濡濯弃于坎’,孔疏引皇氏云:‘濡谓烦润其发’,竟作濡字解,则自六朝时已误。”连皇侃、孔颖达这样的大学者尚且犯错,可见当时“耎”、
“需”混用之猖獗,以后历代此风不减,直到清代,段玉裁还大声疾呼区分二者,《说文•大部》段注:“古凡耎声字皆在十四部。需声字皆在四部。后人多乱之。”《人部》:“古者耎声本在元寒部,而入歌戈部,需声本在侯部,而入虞部,分别划然。”《心部》:“需声在古音四部,人于切。耎声在古音十四部,乃乱切。而自参以来,改耎为需,不能諟正。”
“耎”、“需”相混历来都认为是形近之讹,《说文•大部》桂馥义证:“隶体需变作,故耎亦为需。”《说文•心部》段注:“愞因形近或伪为懦。”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在古籍中‘需’、‘而’、‘耎’旁常相通,这是因为‘需’俗写作‘’,如‘儒’或作‘’。”除了字形相似外,我们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语义联系。《说文•人部》:“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女部》:“嬬,弱也。”段注:“嬬之言濡也。濡,柔也。”《说文•子部》:“孺,乳子也。一曰输孺也。输孺,尚小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输孺,尚小也,柔懦之意……孺,濡也,言濡弱也。”《集韵•虞韵》:“孺,幼弱也,属也。”《广雅疏证•释诂一》:“濡与弱义亦相近。”可见“儒”、“嬬”、“濡”、“孺”皆有柔弱之意。“耎”旁字也多有柔弱意,如:《说文•心部》:“愞,驽弱也”《人部》:“偄,弱也”。黄征《敦煌俗字典》中说:“古文训诂,往往声近义通,故凡以‘耎(ruǎn)’、‘需(rú)’为声者,皆有‘柔弱’之义。例如‘偄’、‘媆’、‘愞’、‘濡’、‘’、‘腝’、‘蝡’、‘堧’、‘儒’、‘蠕’等字皆是。”因此,人们潜意识中很容易将这两组近义字联想在一起。2.语音互渗,加剧混用,即黄生在《字诂•耎》中说的:“诸字既以溷借乱形,复以误音溷声。” “耎”旁、“需”旁混用之初语音尚别,《说文•心部》段注:“其始尚分愞、懦为二字二音。故《玉藻》注云:‘舒偄者,所畏在前也。’《释文》云:‘愞,乃乱反,又奴卧反,怯愞也。又作懦,人于反,弱也,皇云学士。’是其分别井然。”但随着形与义的互渗,它们的语音也开始相互浸染,《说文•心部》段注:“愞与人部偄音义皆同,弱也。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而转写愞伪为懦。故《五经文字》曰:‘懦,人于反,又乃乱反。见《礼记》注。’于是有懦无愞,而以愞之反语入于懦下。……盖需耎二声古分别画然。需声在古音四部,人于切;耎声在古音十四部,乃乱切。而自张参以来,改耎为需,不能諟正。”可知自张参《五经文字》以来“需”声旁字下面常用“耎”声旁字的反切,《广韵•虞韵》:“懦,弱也。又乃乱切”,《集韵•换韵》:“需懦,奴乱切”,《集韵•狝韵》:“需濡,乳兖切”。正是形、音、义的全面互渗,“耎”、“需”之讹才泛滥而“不可胜正”。
二、 “需”旁字多种读音来源
“耎”、“需”语音互渗可说明今“需”声旁字的读音来源。今“需”声旁主要有五种读音:nuǎn(臑)、ruǎn(檽礝)、nuò(懦糯)、rú(儒濡),xū (需)。“耎”旁字上古音“乃乱切”,由于上古“泥”母到中古分化成“泥”、“日”二母,所以“乃乱切”到《广韵》时代就分化成中古音“奴乱切”和“而兖切”,这就是今“需”旁字nuǎn、ruǎn二音的来源。nuò来自“乃乱切”的“音转”,《说文•心部》段注:“愞,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又《禾部》:“稬,奴乱切。十四部。今语奴卧切。”nuǎn、ruǎn、nuò三个读音的字本从“耎”旁,其字形虽改从“需”,但字音仍沿袭“耎”声。rú来自“需”声字“人于切”、“人朱切”,《说文•水部》段注:“濡……人朱切”又《人部》:“儒……人朱切。”而xū则来自“需”声旁的“相俞切”,《说文•雨部》段注:“需,相俞切”,《广韵•虞韵》:“需,相俞切”。因此,严格说,rú和xū才是“需”声旁字的正读。同理我们也可解释“需”旁字一字多音现象,例如,在《汉语大字典》中“需”有xū、nuò、rú、ruǎn四音,“濡”亦音rú、ruǎn、nuò等,其语音来源与上述一致,兹不赘述。以下是“需”旁字读音来源表:
三、“耎”旁为“需”旁同化
我们还注意到“耎”被“需”同化占多数,而“需”讹作“耎”的情况较少,这就是曾良在《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中提到的“类化”:“有的字或偏旁因为常用,一些字受常用字或常用偏旁的影响,使原本意义不同而形近的字或偏旁产生同化。”“需”、“儒”、“濡”、“孺”、“嬬”等较之“耎”、“偄”、“渜”、“媆”等更为通俗常用,前者不可避免地占了优势,这造成了许多本从“耎”却误从“需”的字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相应的“耎”旁字,如:
① 愞→懦:《说文•心部》中有“愞”无“懦”,其下段注曰:“(愞)此篆各本作懦。从心需声。人朱切。乃浅人所改。今正。愞与人部偄音义皆同。弱也。本乃乱切。音转为乃过切。《广韵•狝韵》:‘愞,而兖切。’《换韵》:‘愞,奴乱切。’《过韵》:‘愞,乃卧切。’《玉篇•心部》:‘愞,乃乱乃过二切。’皆训弱也。此自古相传不误之字也。因形近或伪为懦。……凡经传愞字皆伪作懦,不可胜正。”
② 蝡→蠕:“蠕”本作“蝡”,《说文•虫部》收“蝡”不收“蠕”:“蝡,动也。从虫耎声。”段注:“虫之动曰蝡。”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蠕。”《慧琳音义》卷十六“蝡动”:“《考声》云:‘有足曰虫,无足曰。’《说文》:‘小虫动貌。从虫声。’经文作,误也。”《广韵•准韵》也说:“《淮南子》曰:‘蠉飞蝡动’,或作蠕。”可见,诸书皆以“蝡”为正体,而以“蠕”为或体、俗体。
③ 稬→糯,《说文•禾部》:“稬,沛国谓稻曰稬。” “稬”本是个方言词,指普通的米,后逐渐表示黏米,《宋本玉篇•禾部》:“稬,黏也。”《说文•禾部》朱骏声通训定声:“稬,沛国谓稻曰稬。……今又以稻之黏者为稬米,其不黏者为米。”由于“耎”与“需”相混、“禾”与“米”相混,“稬”又作“穤”、“糯”,《宋本玉篇•禾部》:“穤,同稬,俗。”《字鉴•去声•过韵》:“穤,……亦作稬,从禾从需,俗作糯。”《正字通•禾部》:“穤,俗稬字。旧注与稬同。俗从米,误,不知穤亦俗书也。”可见 “稬”经历了到“穤”再到“糯”的过程,最后“糯”字流行更广,成为今天的正体。
由“耎”旁、“需”旁相混可以看出,形音义总是相互交融共同推动汉语的发展,因此在汉语研究中,形音义互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的:“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参考文献
郑玄、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慧琳、希麟《一切经音义》,台湾大通书局,1985
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李文仲《字鉴》,中华书局,1936
张自烈《续修四库全书•二三五•经部•小学类•正字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胡培翚、杨大堉《续修四库全书•九二•经部•小礼类•仪礼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
黄生、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1984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通讯地址:361005 厦门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