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转文”:从诗歌意象中铺设习作之路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文字,美到醉人,它的名字叫最美古诗文。对于这些古诗词,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诗词意象,从中拓展“诗转文”活动。“诗转文”教学可以让诗词为作文服务,借助于诗词意象来丰盈学生的作文语言,写出佳作妙文。诗词的意境是深远的,诗词为写作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和加工,让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
  一、从诗词中挖掘故事,展开延伸想象
  诗词的语言精练而婉丽,既展现了丰富的人间生活画卷,又道尽了人生的不同体验。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利用拟人的手法,让“桃花”与“春风”建立对话。阅读该诗,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诗词的故事展开联想,去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意境。“诗转文”教学,就是要依托诗词,从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地点、故事、景物、情节中延伸和拓展更多的言外之意,去构思不同的诗外之象。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所描绘的基本事件可以概括为,诗人向东望长安,远离故土,长路漫漫,思念无尽,泪湿了双袖。在路上,两人相逢,没有纸和笔,来不及写书信,只能通过几句话捎去平安。按照“诗转文”的写作方法,诗中的人物,有作者和入京使,地点是在西去的路上,由故园向东望。故事情节是,诗人出京,向西行,路上逢入京使,两人相见,诗人思念家人,借入京使来传语报平安。由此,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文字中,我们可以延伸想象,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于特定场景的描写抒发出来。第一句交代了场景,第二句描写了人物神态,第三句刻画了细节,第四句记录了对话语言。如此一来,一篇描写怀乡的习作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王维《使至塞上》描写了赴边慰问的场景。利用“诗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延伸写作。第一,人物方面,以“使者”身份出行塞上;第二,场景方面,“逢候骑”;第三,景物方面,对边塞风光进行描写。抓住这三点,展开联想,让学生细化和丰富诗文情节。
  二、从诗词中找准方向,突出写作重点
  “诗转文”在实施中,与平时的习作训练有别。一般写作时,结合写作对象,要把握描写的顺序,观察对象的细节,将之呈现出来。但是一件事,往往有很多头绪,学生找不准侧重点,难以写出特色。读诗词,挖掘诗词中的景象。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词所呈现的主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景物描写手法上,突出主次和重难点,容易把握观察的顺序与内在逻辑。如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顶点观察或移步换景等。在杜甫的《望岳》中,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对泰山的景致进行分层描写。藉由“望”的结果,有远望、有近望、有细望,最后融入了“愿望”。再读杨万里的《小池》,也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写整体全景,再特写部分,最后落到某一点上。在描写顺序和详略分配上,做到了由整到分的递进。这些诗词中,显然最终都体现在了某一处。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举例来讲,描写公园的某一处景观,对景物的观察可以有很多种视角。如远看、近看、对景物的特写等。还可以是定点描写、移步换景。如公园中的景物很多,有假山,有花屏,有湖泊,有游乐场,还有人群、树木,等等。面对这些景物,写哪些内容,不写哪些内容,重点写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等问题都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体验来设计和优化写作思路。最后以流畅的语言、准确和细腻的刻画、浓烈的情感抒发展现公园的美景特色。
  三、琢磨诗词情感,描写更具真情实感
  在诗词中,情感的寄托可谓是寓意深远。对诗词的解读离不开情感的体认。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否则,难以让读者感同身受,文章读来味同嚼蜡。诗词中的情愫是多彩的,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在平时读诗、背诗时要总结诗词中的情感,去挖掘情感的表达方式。在《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对“愁”的描写,好比是万般愁绪,剪刀剪也剪不掉,用梳子理也理不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于“愁”,不去执意地写,却用“载不动”来描摹其深,独具艺术特色。
  教师在“诗转文”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挖掘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其描写手法。如对“思乡之情”的刻画,“思来思去,山一重,水一重”。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作为写思乡之情的“象”,将诗人的浓浓深情进行了生动刻画。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到烟雾弥漫的江面日落时分的情境,诗人滋生了怀乡之愁。在写法上,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诗转文”写作时,也要选准描写对象,挖掘其中的情感,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激活情感。在练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夜行路上”,将夜路中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哪些景物让自己感到害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四、借鉴诗词写法,丰富学生写作方式
  在“诗转文”教学中,教师要解读诗词,挖掘可以借鉴的写法,特别是诗词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在《赠汪伦》中,李白将友情比作桃花潭,用“深千尺”来衬托这份友情的珍贵。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用“三千尺”“银河”等比作瀑布,将瀑布的壮观景象进行了夸张描写,极具视觉冲击力。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将“梨花”比作“雪花”,利用比喻手法,將塞外的雪景描写得生动传神。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将自己的身世比作“雨打浮萍”,写出了家破国亡的凄苦。同样,在《赤壁》中,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利用“二乔”的命运,来反衬战事的变迁。从诗词语言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反映某一主题。在《观沧海》中,曹操善用联想和想象,对日月、星汉进行了描写,展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李白在《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太公垂钓,商朝伊尹梦见乘船途经日月旁边两个典故,暗表心声,传达某种感情。教师在“诗转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这些诗词中认识修辞,把握描写的手法,让学生从中拓宽眼界。诗人林庚认为:“诗歌的本质是发现。”“诗转文”教学时,教师要顺势引领学生以“诗词”为突破口,将诗情诗意作为情感升华的重要动力,抓住诗文的“情”与“景”,运用语言转换焕发诗词的魅力。
  总之,诗词文学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借鉴的范式,“诗转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敏锐力,在思考、体验中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顿悟力。“诗转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诗文的意象挖掘,由诗词演绎的意境,为学生写作注入情感和活力。将所学的诗词作为创作的资源,让学生丰盈诗文底蕴,为习作提供宽广的媒介载体。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充分拓展“诗转文”活动,为学生写作铺宽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其他文献
“阿姨,您这儿能打彩色图片吗?”我推开小区外打印店的玻璃门,朝老板问道.“可以啊,你要打印什么?”老板一边回答,一边招呼我进来.她指了指旁边的一把椅子,对我说:“先坐会儿
期刊
女儿的姿势有些笨拙,像一只刚长出两条后腿的青蛙,在水里欢快地扑腾着,溅起的水花和男人的笑声在阳光下快乐地打着滚,闪着粼粼的光.rn女人趴在岸边的草地上,长长的头发裹挟着
期刊
窗外的雨渐渐大起来.我坐在窗边,望着雨滴在风中斜飞,我的心里也在下雨.考试失利的忧伤难以排遣.rn这时,窗外的一幕引起我的注意.那顶深红色的、立在路边小摊上的帐篷,承受不
期刊
夏夜,微风轻拂,阳台上两个恩爱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我的外公外婆,他们在翻看老相册.rn几十年前,外婆还是车间的一名年轻女工,外公则是一名人民教师,他们看似不可能相交的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
期刊
在美学思想上,克罗齐反对把艺术、宗教和哲学理解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否定“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心灵活动的初始阶段,不依赖理念,独立于逻辑
期刊
笛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深受人们喜爱,笛声也成为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由于诗人心境不同,笛声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有的用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赞美大自然,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系统在教材上的基本建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学生在写作上的日常实践,都反映了我们对写作的本质、目标、作用与价值的认知和理解。”(邢晔《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年第6期)大多数学生对于写作的认知就是为考试而写作。写作文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目的指向分数。学生作文的读者对象基本就是教师。这些现象表明,作为教授者,教师没有能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指导学生
期刊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
期刊
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这些美丽的故事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生动而活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小学生。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就是民间故事,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课文。这些课文简单浅显却引人入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故事为学生打开一扇民间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