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二胡音乐比较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天华和华彦钧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音乐家,都以二胡的演奏和创作为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他们的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这些音乐的价值。
  关键词:比较 创作风格 音乐
  
  刘天华和华彦钧是我国近代的音乐家,独特的二胡曲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他们的作品在创作风格、演奏技巧和旋律情感上有很多的不同。下面,笔者就对其相同和不同点作出比较。
  
  一、所处时代和出身的异同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5岁时考取了常州中学,参加了学校军乐队,1922年刘天华受聘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孜孜不倦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同时向外国专家学习小提琴,然后把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又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二胡曲中。
  华彦钧(1893-1950),江苏无锡人,小名叫阿炳,从小随父进道馆学习奏各种乐器。35岁时双目彻底失明,流落街头,成为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
  刘天华和华彦钧同出生在旧社会,他们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亲身体会了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唤起了他们对贫苦的爱怜和对美好的追求,他们都用音乐抒发情感,寄托情思,憧憬未来。由于刘天华和华彦钧的身世不一样,所以他们创作的二胡曲的情感表现也有所不同。
  
  二、创作思想的异同
  
  刘天华和华彦钧都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学习,但最后都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二胡,二胡成了他们最主要的演奏乐器。由于他们自身不同的客观条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创作追求,在创作方法、创作数量、创作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刘天华为了能让二胡具有“大器”风范,充分发挥二胡的音色,在二胡曲的创作中大量借鉴了小提琴中的各种演奏技巧,其中也不乏新鲜的弓法、指法、五线谱记谱等。如《空山鸟语》中的“同音换指”、《光明行》中的“顿弓”“颤弓”艮有趣味性。他自编练习曲,自创示范曲。他一生共写了10首二胡独奏曲、47首二胡练习曲,并创立了近代二胡学派的基础。
  华彦钧的二胡曲创作在双目失明后,为了倾吐心声、唤起人们的同情,他的二胡曲在两根弦上细腻地滑动,尽情地舒展,上下翻动,将音域扩展到了四把以上,难度之高前所未有,旋律更是那样的感人肺腑、刻骨铭心。他创作的曲子也有不少,由于没有谱子记载,只摘录了3首曲子。据资料记载,《二泉映月》是他呕心沥血、反复锤炼完成的作品。
  刘天华的创作是为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提升二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华彦钧的创作是为了倾诉人生,感动民众。所以刘天华的二胡曲更多的以宣扬为主,而华彦钧的二胡曲主要以感人为主。
  
  三、乐曲的演奏和创作的异同
  
  刘天华和华彦钧都是琵琶、二胡的演奏行家,都是兼演奏和作曲于一身的音乐大师,都走了一条先熟拉二胡再尝试作曲的创作道路。所以他们创作二胡曲都很得心应手。刘天华的二胡曲注重可学性、推广性,而华彦钧的二胡曲则注重可听性。
  刘天华早期接触西洋乐器,在周少梅大师的影响下,他是第一个把二胡带进高等教育课堂的人,并且写出了正规的二胡教材,将二胡推上了独奏位置。他改制二胡的音色,制订了标准定音、弓法和指法符号。由于他能演奏多种中西乐器,能触类旁通地借鉴、吸收,如小提琴的弓法、琵琶和古琴的指法,在刘天华的二胡曲中都有生动的表现。
  华彦钧的二胡演奏风格技巧细腻、音色浑厚。将二胡定弦为g-d,比标准定音低了纯五度,使他的二胡曲能给人缠绵、隽咏的感觉。他常用一音一弓的进发性弓法,跨拍跨小节的不规则连弓,定把位的上下滑指技巧,使他的乐曲感染力强,令人荡气回肠。1950年,杨荫浏一行为他制了3首弥足珍贵的二胡曲,其中包括《二泉映月》。
  由于两人的二胡演奏风格不同,因此乐曲的风格也不同。前者雅俗共赏、刚柔相济、技巧丰富、手法新颖,后者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技巧单纯、手法细腻。
  
  参考文献:
  [1]茅原,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J].音乐学丛刊,1984,(3).
  [2]陈洁,瞎子阿炳小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