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互动评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
  一、要激发兴趣,提高互动评改意识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过十二次;杨沫写《青春之歌》修改六七次;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每篇稿子至少改和抄五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教师应该以此文学典故激发学生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知名大家尚且如此热衷文学修改,更何况初学者,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自觉改变习作写好后,决不第二次“过目”的不良倾向,养成互动评改的好习惯。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标准
  学生做好作文之后,教师收上来通看一遍,了解此次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此次作文评改的原则、评改的要求、评改的步骤和方法。选出基本能反映此次写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作文三篇,在多媒体上投影或印发,拿到课堂上作评改示范,其余的由教师评改。示范批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选出的作文既要反映学生的情况,又要为这次作文练习的目的服务。示范评改不只是在课堂上教师拿出几篇作文一念,然后说几句就完事大吉。教师对示范评改要有充分准备,要写出教案,评改的焦点由教师设定,评改的方向由教师明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逐渐让他们成为评改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教师要统一修改符号,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教师要以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教师也要统一评分标准。将范文及评分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互动作文的能力 。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互动修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多媒体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2、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互动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互动修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动修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3、再次阅读,二次写作,学生互动修改后,老师进行总结,找出互动修改范文投影出来,要求全班同学齐读,学习借鉴,学生在经过互动修改和教师总结后,再次阅读自己习作,综合修改意见,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解决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五、及时总结,奖励优秀
  每次学生互动评改后,老师要把学生互动评改作文的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对评改认真、优秀者,要及时表扬、鼓励,而对佳作,教师也应及时发现,及时褒扬。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互动修改突出了学生参与评改作文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互动修改作文的机会,使学乐于写作、乐于阅读、乐于修改、乐于展示,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开展互动评改作文既是高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乃至语文综合能力的真正的提高,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写好钢笔字,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教师既要保护学生对写好钢笔字的向往,维持学生们书写的热情和激情;又要不断渗透写钢笔字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促使学生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改正、自我适应。坚持积极性和循序渐进相并存,方可让每个学生都喜欢用钢笔,喜欢写钢笔字,并能用心写好每一个字。  策略一:正视不正确的书写现象  由于刚从铅笔过渡到用钢笔书写,学生没有经验,在写字过程中难免显得有些紧张,出现了许多写字不规
期刊
创新是民放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无疑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此略陈浅见。  一、课文教学的创新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意志,独立的性格,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智力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是语文教学的
期刊
作文课难上,作文也难写,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双方——教师与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多媒体不仅可以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还可以弥补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生活的差距,能够把五彩缤纷的生活展现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简便、快捷地感知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形象化、情境化、趣味化。既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
期刊
关于教学,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传统的教学通常则是不管学生爱不爱学,都会陷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模式,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不放,拧着学生的耳朵灌输知识,这违背了人性,违背了教学规律。近几年开展的“学案导引,问题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引,教师可以由“灌”变为“导”,通过问题体验教学,学生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到使终身会学习。  一、什么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人的发展就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因而口语表达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特地设计了口语交际这个部分,而且还赋予口语交际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六个学期,依据教材进度、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口语训练设为五个
期刊
教育生活像一首单曲,流动着平淡的幸福,教师对着所有学生微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只因为我们,要学会倾听。  有时我们教师抱怨太多,抱怨学生不能按照我们规定的道路行进,抱怨学生有太多的毛病,抱怨学生不能积极的面对学习,其实我们何尝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呢?生活真的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听一听花开花落的声,春去秋来的韵。作为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学会倾听,是的,要学会倾听,学会在浩然天地之间倾听大自然的喘息
期刊
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位班主任,常常会被这样一些问题困扰: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助于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活动究竟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的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该如何体现?它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哪些益处?  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样的问题却既形而上地指向了教育的本质,也形而下地指向了教育过程中的“管”
期刊
古诗词语言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试题类型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局部命题,问某句哪一个字用的好或某个字用的好(关键、精练、传神等),请作简要分析;二是从整体命题,请简要分析某首诗的语言特点。  针对试题类型,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也应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入手。任何语言和文学作品都有两个层面——形式和内容,因此不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都应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层面入手。  现将古诗
期刊
《散步》的作者莫怀戚曾经说过:“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作文这条道路上走得轻松惬意 、怡然自得,就像莫怀戚一样视写作为生活中散步般有着自然愉快的乐趣。在我看来,写作就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所有语言都发乎情,来源于生活,如源头活水般清如许。但事实上
期刊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开放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而在我们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培养出的却只是“接受型”人才。如何在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中激活学生这个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乐于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大胆地发现。  一、加强情感教育,创设和谐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加强情感交流,创设和谐的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