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凭什么重返美国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不动产和基础设施泡沫令人感到十分担心,但这些都只是短期的挑战,中国应该有能力走出这些困境。对中国经济来说,真正的威胁是更大而且更长期的,那就是其制造业泡沫。
  通过提供补助金、廉价劳动力以及宽松的监管措施等方式,中国得以吸引美国公司将其制造业务迁往这一市场。成百万的美国工作岗位已经迁往中国,而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支柱。但是,上升中的劳动力成本、有关IP盗窃案的担忧情绪,以及生产时间的延迟已经促使陶氏化学、卡特彼勒、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等公司开始将部分制造业务从中国转回到美国本土市场上。谷歌也在最近宣布,其Nexus O流媒体播放器将在美国本土制造,这同时还将对苹果造成压力,推动其开始仿效。
  而上升中的劳动力成本和政治压力并非是改变平衡的主要因素,真正的破坏将来自于一系列正在以指数速度演进和聚合中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机器入学、人工智能(BI)、3D打印和纳米技术等。
  与下一代机器人相比,中国正在从事的制造组装业务就像是小孩过家家——在不久以后,机器人就会变得比人力更加廉价。
  然后是人工智能——也就是能让计算机做原本由人来做的工作的软件。人工智能正在让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苹果Siri等语音识别系统以及Facebook最近刚刚收购的脸部识别技术软件等最新技术成为可能。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正在进入制造业领域,将允许我们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在家里设计自己的产品。
  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设计转变成产品呢?我们可以在自己家里“打印”这些设计。一种名为“堆积制造”的制造方式使“打印”产品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制造业务中,部件是由使用电力驱动的机械工具的人来生产的,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电锯、车床、铣床和钻床等,能从物理上删减材料以获得想要的形状。这是一个繁重的程序。
  而在“堆积制造”中,部件是基于3D模型来对材料的连续层进行熔炼——也就是添加材料而非删减材料。能生产这些产品的“3D打印机”使用动力金属、塑料水滴及其他材料——这些材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激光打印机的墨盒。这种“3D打印机”允许人们不使用任何类型的工具或固定装置就能创造某种物体,而且这一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废料,也不会因为工艺流程的复杂性而带来额外的成本。
  “3D打印机”已经可以创造机械设备、医疗植入物、珠宝甚至是服装等产品,最便宜的“3D打印机”能“打印”出基本的物体,目前其售价在5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在不久以后,我们将可以以这种价位买到能“打印”出玩具和家用品的“3D打印机”。
  未来十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技术进步。今天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开发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陶瓷矩阵纳米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的碳化纤维等,这些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将使现有的产品更加强大、更轻、更加节能和更加耐用。
  一个新的领域——分子制造将会更进一步令廉价的分子制造成为可能,同时具备原子级别的精准度。到那时,我们用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和生产技术与中国以及美国当今基于组装的生产流程将毫无相似之处。
  因此,未来十年,中国有许多理由要感到担心,因为制造业无疑将会重返美国市场。
  (作者系奇点大学学术创新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如果追溯我国软件园区建设的发展轨迹,时间点无疑应该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发展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但也正是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发布以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园区建
期刊
前不久发布的《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显示:有一半以上在浙江的农民工愿意留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下去,远远高出同样是农民工主要输入地的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在浙江,
期刊
摘 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我国出版业及编校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图书市场需求越来越细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书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网络出版以新的姿态参与到出版企业竞争中。但是无论是传统出版业还是网络出版,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对出版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它关系着出版企业自身竞争力,还因为出版社承担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本文主要根据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时期,我国图书编校工作的现状来
期刊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着眼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全省各级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服务的
当年,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是一支具有良好军事素质、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的军队,更是一支富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武装力量。早在1930年,张学良直接领导的东北讲武堂,学
期刊
期刊
2003年6月6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在京成立.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代表总局党组和李长江局长,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发表讲话.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