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习俗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习俗虽老,却香气四溢……
  过年了,韩亮高高兴兴回了家,他在城里一家大酒店从事白案工作,也就是制作面点,城市离家不远,所以春节回家并不拥挤。
  回家后,韩亮就兴致勃勃地展示起手艺来,他要为全家蒸馒头包子吃。年前蒸馒头包子是乡村流传已久的习俗啦,有“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祝福。
  
  可是家里没有蒸笼,妈妈便跟邻居张大爷借了来。韩亮一边使劲揉着面,一边说:“妈,以后我会经常回家做点心给你们吃的,光跟人借蒸笼也不是个事,最好等有空了置办一套。”妈妈口头上答应着,一边帮着儿子剁馅,爸爸则笑眯眯地在灶膛下烧着火,过年的气氛真好,一家人团圆的气氛真好!
  不大工夫,馒头包子出笼了,城里大酒店的点心师傅手艺就是好,不仅花色好看,味道也特别鲜美。爸妈一边吃一边笑得合不拢嘴,说:“亮子,咱过了大半辈子啦,还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包子哩,嗯,得让大伙儿尝尝咱儿子的手艺。”妈说着拿了好多馒头包子,喜滋滋地出去了。有好吃的送给邻居尝尝味,算是又一个乡村老习俗吧。
  过了一会儿,妈妈笑吟吟地回家了,显然是收到了不少的感谢和赞扬。然后妈妈把蒸笼收拾好,说:“亮子,我得赶紧把蒸笼还给你张大爷,过年了,跟他借蒸笼的人家多着哩。”妈妈一边说一边往笼里放了至少有20个馒头包子,韩亮惊问道:“放这么多干什么?”
  妈妈说:“还人家蒸笼时不作兴空手的,懂不懂?20个馒头包子,多吗?一点也不多。”
  韩亮无奈地摇摇头,是的,家乡是有这个习俗:无论哪家办红白大事,家里桌子、板凳、杯碗茶盏不够用,哪怕是柴米油盐,都可以跟邻居借,但归还时一定不能空手,香烟、点心啊,总得带上点什么。
  过了年,韩亮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城里继续工作。过了好一阵子,韩亮又想爸妈了,反正离家也不远,便又坐车回了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点心。韩亮眉飞色舞地说:“爸、妈,我的手艺又进步了,不是吹牛,现在做的点心比过年时做的好吃多啦,我还学会了三丁包子、蟹黄包子,保证让你们鲜掉牙。”
  爸媽听了很兴奋,可是问题来了,家里还是没有蒸笼。
  韩亮说:“妈,我上次让你们置办的蒸笼呢?也没多少钱,要不我现在去买一套?”
  妈妈听了,赶紧说:“买什么买嘛,你一年能回来几次?买了老不用会坏的,再说镇上也没得卖。”
  这回蒸笼还是借的邻居张大爷的。韩亮做的三丁包子果然鲜美得不得了,妈妈又请老少爷们尝了,逗引得大伙儿个个啧啧称奇。归还蒸笼时,妈妈照例在蒸笼里放了20个包子给张大爷。
  当韩亮再一次回家时,恰好在镇上看到一家杂货店里有卖蒸笼的,心想现在好了,给家里置办一套,省得老跟人借。
  可回家后意外出现了:妈妈坚决不肯用新的蒸笼,说新蒸笼有味道,不好闻,还是张大爷家的好。爸还认真总结道:“亮子,有些东西还是老的好,像老蒸笼、老铁锹、老菜刀,越用越顺手,当然,最好的还是老朋友、老习俗和老家了。”
  韩亮纳闷极了,可也只能听爸妈的,那套新蒸笼只好搁置了起来。
  当又一个春节到来时,想家的韩亮却回不了家了,因为这回韩亮来到了一座相当遥远的城市做面点,他供职的大酒店过年时生意特别忙,根本走不开。回不了家,自个儿想家倒是小事,关键是爸妈吃不到自个儿做的点心了,现在手艺比起以前又大大进步了,看着像工艺品,味道更是没话说,一旦亮相肯定会得到全村人的称赞的。如果是那样,爸妈的脸上肯定又会增添无穷光彩吧?
  这一滞留就是两年,当第三个春节到来的时候,韩亮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坚决地请了假,日夜兼程地回了家。一脚踏上老家的一刹那,闻到空气中飘着的无比熟悉和亲切的味道,韩亮的心都醉了。
  这一次,韩亮自然要比以往更精心地制作点心,可是找不到蒸笼。韩亮问:“妈,我以前置办下的蒸笼呢?以前你嫌蒸笼新有味道,现在摆了几年,应该好用了吧?”
  妈笑吟吟地说:“被人家借去啦,这家借、那家借的,那套蒸笼就像你一样,都好久没归家了。”
  就在这时,打外进来一个人,是邻居张大爷的儿子张大哥,他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好几个春节都没回来,家里就剩下张大爷一个人,想不到今年回来了。
  张大哥怀里捧着高高的蒸笼,原来是来还蒸笼的。一见韩亮在家,张大哥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亮子回来啦?哎哟,你是做点心的高手,我家的包子恐怕入不了你眼啦,吃着玩、吃着玩,不要嫌丑。”
  原来张大哥还蒸笼的时候,在笼内放了好多包子。说实话,张大哥家做的包子根本赶不上自个儿做的好吃,不过吃在嘴里倒也别有一番风味,那是一种遥远的深入骨髓的乡土气息。韩亮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说:“妈,张大哥家不是有蒸笼吗?他怎么跟咱家借了?”
  爸听了光笑,妈也笑,这对老人笑得有点意味深长的,韩亮一头雾水,说:“你们笑什么嘛?”
  妈停住笑,声调异样地说:“傻儿子,你张大哥来借蒸笼时,说他家的坏了,可我敢保证他家蒸笼好好的,他这是想办法送包子给我们哩。”爸也说:“亮子,你没回家的两个春节,大伙儿都来跟咱家借蒸笼,我们就这样吃到了香喷喷的各式各样的馒头、花卷、包子和年糕。”
  韩亮静静地听着,猛地灵光一闪,明白了,难怪以前妈一直跟张大爷借蒸笼哩,难怪大伙儿以前都跟张大爷借蒸笼哩,那时张大爷的儿子儿媳不回家过年,张大爷吃不到点心,妈妈和大家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张大爷一起乐呵乐呵。
  爸说得对,有些东西真是老的好,比如老家、老习俗,暖人心哩。
  (发稿编辑:曹晴雯)
其他文献
@河北山青 老王的儿子给他买了辆电动自行车,这天,他得意洋洋地在人群中显摆起来。见大家夸赞老王儿子孝顺,老李一寻思,谎称自己的摩托车也是儿子给买的,大家也对其称赞不已。没过几天,儿子生气地找到老李:“爸,您为啥骗大家说摩托车是我给您买的?现在您儿媳一口咬定我藏私房钱……”@山高人为峰5699 春节到了,海波想起老母亲整天催自己谈恋爱,就租了一个女友回家。母亲特别高兴,对里屋喊道:“小萍,你哥带女朋
一个女孩最近在一家公司實习,她特别重视这份工作,生怕出差错。一天,女孩正在家加班,突然,她弟弟碰到了她的电脑电源,电脑马上黑屏了。女孩特别着急,尖叫起来:“我还没保存呢!你知道那份文件有多重要吗?”弟弟满不在乎地说:“姐,你真觉得老板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給实习生做吗?”
老婆怀孕了,孕吐特別厉害。一天,老婆又吐了。老公安慰她說:“人家都说孕期吐得越厉害,胎儿扎根越深,越不容易流产。”老婆吐完,无奈地对老公说:“我感觉咱们的宝宝不是在扎根,而是在打地基。”
小紅对朋友说:“我昨天收到一张很厉害的名片,看得心服口服。”说着,她掏出那张名片递给朋友。只见上面写着“开锁专家”,还附带电话。朋友感到奇怪,问:“这有什么厉害的?不是很普通的小广告嗎?”小红叹了口气,说:“我昨天回家打开防盗门,发现它就插在我家门口的电灯开关上。”
李先信是个普通的上班族。这天,他出门上班,拿鞋时发现一双皮鞋的后跟已磨去不少,于是就提着这双鞋来到弄堂口的修鞋摊想修一下。一看,摊前已围了好几位顾客,他怕耽误上班,就对老鞋匠说:“大爷,我把鞋放在您这儿,麻烦给钉俩鞋后掌。待会儿我让我老婆来取,顺便付钱给您,行吗?”老鞋匠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年纪,戴着副老花眼镜,只见他转身从后墙上扯下个塑料马夹袋,接过李先信的鞋往里一装,然后又拿了个香烟壳子递给李先信
“唢呐王”的儿子对唢呐情有独钟,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代的“唢呐王”,可“唢呐王”却说不……青山乡有个“唢呐王”,名叫老海,他技艺超群,无人能敌。他有个儿子叫晓彬,自小受老海的熏陶,对唢呐情有独钟,一有空就把玩个不停。按说子承父业,多好的事啊,谁知老海却坚决反对:“男子汉学这个有什么出息?你瞧我,一辈子吹这玩意儿,看起来还算风光,可永远甭想走出这穷窝窝。晓彬,你给我听着,外面的大世界才是你的目标……
西村京太郎是日本推理巨擘,他所创作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社会生活。本文改编自其小说《爱侣的旅行》。最近,冈田和妻子由美子两个人关系紧张,冈田便对由美子建议说,再来一次蜜月旅行吧,说不定就能解开两人的心结,和和美美生活下去。由美子同意了,两人便订好机票,兴冲冲地飞往冲绳。在飞机上,由美子开心极了,冈田温柔地看着她,心里却想着截然相反的事:他们俩的关系其实已经很差了,可由美子为了冈田的钱,不同意离婚。
◆想一想,如果妹子們持着魔杖,PK时大喊“除你唇膏”“除你假睫毛”“除你眼线”,一定非常精彩!起码对我而言,“除你粉底”大概和“阿瓦达索命”是同等战力的。◆养了猫之后,本来比较安静的家里感觉变得热闹不少。每天都多出了很多活泼的“喵喵喵”声,声调高低起伏、多种多样,蕴含各种感情。当然,基本都是人发出来的,猫自己并不经常叫。◆如果用“呢”代替“之乎者也”等古文語气词,画风好像突然就不一样了。醉翁
有个男人,谈了一个对象,两人处了一些日子,分了。过了一段时间,这男人又谈了个对象,两人还在一起住了几个月,但还是分了。男人很苦恼,就去算命,算命先生给他讲了半天,他始终不明白。算命先生想了想,说:“这样,我换个流行的说法吧,就像某杂志上的一則故事里讲的,你谈的第一个对象,是她上辈子死了暴尸荒野的时候,你停脚看了看,有些怜悯之心,但你什么也没有做。”男人又问第二个,算命先生说:“第二个也是上辈子死了
前几天和朋友在聊难忘的电影情节,我想到了下面这个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儿子带着新婚妻子回家看望父母,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席间,说起家里一间专门用来收藏音乐唱片的屋子,儿媳就问:“父亲母亲收藏了这么多唱片,那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一首特别又浪漫的情歌呢?”父亲听了,言辞肯定地说:“没有。”母亲没有说话,这个时候,儿子站起来说:“有有有,我小时候经常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听一首歌。我这就去找出来,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