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去江西的南城县?因为这座低调的宝藏县城有着太多被我们忽略的精彩细节;它拥有赣东中心的地理位置、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和秀美宜人的山水风光……不论是在悠远的过去还是快速发展的当代,这都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地方。而玄奇绝妙的仙道传说,热情好客的当地民风,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更增添了南城在我们心中的魅力。

古韵悠悠的赣地名府
南城县为江西省抚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盱江下游。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属吴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则先属越国,后属楚国。西汉时此地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
南城不南
城之南,谓之南城,比如北京的南城,但展开抚州市地图我却发现,南城非但不在南,甚至还位于市域正中偏东些的位置。还没到南城,“名字之谜”已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南城历史之悠久,在整个赣东地区都居于首位,它也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从古代兵家的眼光看,南城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之称。早在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的大将灌婴就在南昌设置了豫章郡,为了拱卫郡望,便选中南城这块山环水绕、易守难攻的地方筑城建县。因为县城建在郡守之南,所以就叫南城了。那时的县域面积非常广阔,相当于现今的整个抚州地区。不过县城并不在现今地址,而是经过了四址三迁的演变,才稳定在这个范围。原来,此南城之“城”并非我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抚州市,而是另有他意。历经2200多年,这块深居赣东中部的县域虽行政归属和所辖地域数次调整,但仍能保持最初的名字,这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
悠悠古韵、积淀深厚的南城孕育出了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医药文化,对临川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源远,因此当地素来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的美名。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益端王朱佑槟曾就藩于南城,历史上称建昌府,单从通济街、通福街、演武街、庆会街、朝天街等众多极具古意的街名就可以脑补出南城的辉煌过往。历史上这里曾涌现出南唐宰相陈彭年、北宋思想家李觏、元代政治家程钜夫、明代状元张升等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古文化遗存和风景名胜遍布全县,并依然履行着这些目的地初建时的功能。在县里小住几日,登山、祈福、游湖,或者逛老街的市井小店,这份清静竟然让我产生出一种生活在世外的闲适感。
千年古书院
提起盱江书院,它可是南城人的骄傲。盱江书院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13年),由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及诗人李觏创办,是当时东南学子心之向往的著名学府。江西历史上达到“门徒千人”规模的书院仅有三所,盱江书院就位居其一(令两所是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和南康洪氏的雷塘书院)。李觏是南城本地人,一生清贫而学高,教学授徒,研讨著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他的学生。
宋代是江西文化事业最为辉煌昌盛的时期,江西也是全国书院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盱江书院开坛讲学,对科举并不十分重视,书院不仅接纳本郡学子,而且接纳各郡府前来求学的“俊秀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书院教育大师李觏所办盱江书院的影响下,“江右文风盛矣,有盛如建昌郡者乎?”盱江书院历经五个朝代,一直存留到民国初年,在这八百七十余年间,曾多次维修、易址、重建,是南城光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如今,南城县在书院原址附近的登高公园重建了盱江书院仿古建筑群,千年古书院重放光彩,院内有李觏全身雕塑及有李觏纪念馆,以示对李觏的尊敬与怀念。
Tips千年老城 古迹遍布
益王家族墓群
南城洪门镇有处墓葬群遗址,从遗留的石雕足以窥见墓主地位的尊贵,也足以见证南城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被封为益王,封地就在建昌府(今南城),益王家族居于南城150年,世袭七代八王,直到明亡时方告终止。其家族墓葬群气势雄伟壮观,俨然是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有的为砖室结构,有的为石灰结构,上面盖以数吨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封固。墓区地表散存有琉璃瓦碎片,可知当年曾建有享殿;从残存的红石雕像、驮碑龟座等,可以想见当年陵园的威严气势。
宝方禅寺
寺院距县城约60公里,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寺坐北向南偏东,三面环山,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寺前翠竹掩映,溪水潺潺;寺后松林葱郁,古树参天,云雾缭绕,保留着完整的化身窑、佛塔林(其中有清康熙年间所建云净禅寺塔、母女塔两座)。整个寺院建筑雄伟,工艺精巧,其中的法堂、禅堂、斋堂、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均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是南城形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佛寺,被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
尧坊船形屋
这是一组清代中晚期建筑,坐西朝东,由两栋大夫第组成,东西纵深87米,南北宽56米,占地面积达10亩,平面结构布局为正厅三进一廊,两旁配有与正厅相通偏厢,共有大、小天井20多个,两座府邸分别有108间和36间房屋,厅堂宽敞明亮,门窗有精美木雕,梁椽处处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栋大夫第门额均有人物故事、花草石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形状独特,从屋后的西山往东看,整座古宅如船形般迎水向南行驶,实为罕见。 湖底的千年古镇
当地人介绍,浩渺的醉仙湖水底还沉浸着的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址——硝石镇。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只可惜目前还无法到水底一探究竟。
硝石,原名峭石,因境内有“落峭石”而得名,后讹写成了硝石。据历史资料记载,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南城县的县治在硝石镇设置了长达483年,成为南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南城、黎川、资溪三县的商贸集散地,也是江西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以及福建茶商由此进入内地市场的古茶道。当年这里有街有巷,建筑极具江南吊脚楼风韵,是南城最为富庶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也依然是南城最大的集镇、码头。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时,硝石镇及63个自然村被淹没,形成了面积达七万多亩广阔水域。虽然昔日繁华盛景已不在,但却成就了现在的库区的水上奇观,我也只能默默期盼,有朝一日能有什么特殊的技术能带我到水下古镇一游。
上唐人家 南城的南城
上唐古镇号称赣东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是重要的商业集镇,自古边贸繁荣,位于抚州市南城、南丰、黎川三县交界处,是南城县的“南大门”,有千余年建镇史,故被誉为“千年古镇”。
对水的执念
我到上唐,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多水,因此我想当然地将上唐写成“上塘”,谁知竟是错的。唐与塘,虽音同形近,可是意义却相去甚远。听镇中居民说,这里原本就是叫上塘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讹写了,渐渐的,公函文书、路碑标志都写成了上唐。不过,镇中老人还是“固执”地认为应该是上塘没错,“塘”所代表的水万万不可少。
据考证,镇政府所在地上唐村里的刘家塘便是古镇的奠基之地,古镇环塘而建,逐步向外围扩展成现在的样子。如今,村中央的刘家塘仍在,—座带亭阁的小桥横跨其上,走累了在亭中小憩,吹着清风,看着微波,恍惚间有种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除了刘家塘,村中还环列有杨家塘、李家塘、蔡家塘、塔家塘等十几口池塘。从这些名字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同姓家族组团杂居而成的村落——看似一整片,实则多组团。盛夏时节的一座座池塘里满铺绿荷,红花点缀其间,让我不由生出“不辞长做上唐人”的感慨。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这些看似随意分布的池塘实则汇集了古人的良苦用心,一来符合聚气积财的风水理论,二来优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防火功能,是理想的消防池,体现了古人利用环境、融入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走着走着,街巷转角处、堂客大院内,随处都可能冒出一口古井来。井多,是上唐的又—特色。井台多为红石砌就,井水依然清冽、沁人心脾。在现代化生活已经普及的今天,这些古井在居民的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三两女人,四五汉子,围坐井边,或洗衣濯足,或聊天说笑,闲适的日子里透着一股和美,难怪镇上的老人对“水”如此在意。
小镇里的大生意
一方水土,一方事情。上唐镇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个芦茅窠,东靠群山,山势像五马团槽,西面上唐港,山环水抱,风水极佳。这种水脉贯通四方却又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古镇的开基祖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安全感”——出,可通达于世,据,可安居乐业。随着赣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赣闽商道的形成,这份平和底蕴的厚积终于在清代成就了古镇发达的商业,它是赣闽商道上商贾来往福建等地的必经之地和区域内重要货物的集散地,一跃成为当时南城赫赫有名的一个大镇。
镇中富起来的各族纷纷大兴土木,建成许多体量庞大、造型独特的建筑,上唐也逐步形成了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十记十号”等商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商业盛景已经喧嚣归寂,但目前仍存的建筑质量和规模仍不可小觑。我喜欢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巷道中行走,看那些穿插其间的古井和古树,感受古村的雅韵。
十记十号目前仅存五记五号,当初的屋主多为经商大户,最怕外人觊觎其财富,所以建筑都用高墙围合,宅与宅之间由幽深小巷连接,外人进入很容易迷路。为了不露富,宅院一般在侧面开一不起眼的门,进入内院方能见到高大气派的八字门头、宽阔的横院、琉璃砖瓦等精美装饰,带有这一带宅第建筑的典型特征。我虽不研究古建,但也知道这种程式化的设计有鲜明的地域印记。每处古宅最惹眼的是屋内精美的匾额楹联和雕刻绘画。粗大的木柱支撑着高楼,就连柱礅也是由木头制成的,尽显当年主人的富有与奢华。许多古宅正厅香案的照壁上还都保留了刻着“天地国亲师位”“陇西群昭穆祖,家庆堂福德神”等字样的牌位,告诉后人诸多处世原则及莫忘家族的根源等,同时也让我依稀望见了当年的繁荣盛况。
天下第三泉
距上唐西北两公里的东湖村里有一奇泉,名叫沸珠泉,圆形的池子,直径有三米多,深数尺,喷吐出的水珠犹如珍珠一般,大的如牛眼,小的如米粒,一串串,一簇簇,清澈而晶莹明亮。为什么說它是奇泉呢?因为池中喷吐出的水珠似通人意,每当人声喧哗时,越发喷珠吐玉,整个泉池如汤沸一般,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天下第三泉。这一别称的来历以及它的名扬天下还得益于清朝名臣曾国藩。咸丰年间,曾国藩曾在南城生活过半年时间,他来之前,这泓泉水还只是一处“名胜”。他来了之后,连称“好泉,好泉”,并随口而出“可谓天下第三泉也”(第一泉为山东济南的趵突泉,第二泉为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手下将军便按着他的意思镌刻“天下第三泉”匾额悬在楼阁上,气派非凡。从此,沸珠泉便名扬天下。
现在的泉池上盖有砖木结构的楼阁,坐东朝西,红石的墙基,青色的斗砖,还有红条石做成的窗框,门额上的红砂岩匾额已经略显风化,却难掩“沸珠泉”三个大字的飘逸俊秀,两侧石刻对联“泉自哪时沸起,珠从何处抛来”,既传神又形象,同时也为泉水增加了一份神秘之感。泉池居楼阁中央,用红石圈砌,当年石圈上曾刻满游历者留下的诗文。池中的泉水终年不竭,属温泉,常年水温22℃,水质甘美,含硒、镁、铍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年饮用有防癌、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病等功效,属于优质矿泉水。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水的比重比一般地表水要大,盛入杯中满水不溢。经勘测,沸珠泉属循环构造岩溶水上升型温泉,循环深度要350米以上,在山间盆地减压沿着构造带的垂向岩溶管道系统上升而成泉,至于泉水为什么会有“人来疯”的特性,行家解释是声波振动所致。
如今的沸珠泉是一处优雅的田园景点,来这里挑水和洗洗涮涮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幅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

古韵悠悠的赣地名府
南城县为江西省抚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盱江下游。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属吴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则先属越国,后属楚国。西汉时此地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

南城不南
城之南,谓之南城,比如北京的南城,但展开抚州市地图我却发现,南城非但不在南,甚至还位于市域正中偏东些的位置。还没到南城,“名字之谜”已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南城历史之悠久,在整个赣东地区都居于首位,它也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从古代兵家的眼光看,南城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之称。早在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的大将灌婴就在南昌设置了豫章郡,为了拱卫郡望,便选中南城这块山环水绕、易守难攻的地方筑城建县。因为县城建在郡守之南,所以就叫南城了。那时的县域面积非常广阔,相当于现今的整个抚州地区。不过县城并不在现今地址,而是经过了四址三迁的演变,才稳定在这个范围。原来,此南城之“城”并非我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抚州市,而是另有他意。历经2200多年,这块深居赣东中部的县域虽行政归属和所辖地域数次调整,但仍能保持最初的名字,这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

悠悠古韵、积淀深厚的南城孕育出了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医药文化,对临川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源远,因此当地素来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的美名。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益端王朱佑槟曾就藩于南城,历史上称建昌府,单从通济街、通福街、演武街、庆会街、朝天街等众多极具古意的街名就可以脑补出南城的辉煌过往。历史上这里曾涌现出南唐宰相陈彭年、北宋思想家李觏、元代政治家程钜夫、明代状元张升等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古文化遗存和风景名胜遍布全县,并依然履行着这些目的地初建时的功能。在县里小住几日,登山、祈福、游湖,或者逛老街的市井小店,这份清静竟然让我产生出一种生活在世外的闲适感。
千年古书院
提起盱江书院,它可是南城人的骄傲。盱江书院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13年),由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及诗人李觏创办,是当时东南学子心之向往的著名学府。江西历史上达到“门徒千人”规模的书院仅有三所,盱江书院就位居其一(令两所是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和南康洪氏的雷塘书院)。李觏是南城本地人,一生清贫而学高,教学授徒,研讨著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他的学生。
宋代是江西文化事业最为辉煌昌盛的时期,江西也是全国书院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盱江书院开坛讲学,对科举并不十分重视,书院不仅接纳本郡学子,而且接纳各郡府前来求学的“俊秀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书院教育大师李觏所办盱江书院的影响下,“江右文风盛矣,有盛如建昌郡者乎?”盱江书院历经五个朝代,一直存留到民国初年,在这八百七十余年间,曾多次维修、易址、重建,是南城光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如今,南城县在书院原址附近的登高公园重建了盱江书院仿古建筑群,千年古书院重放光彩,院内有李觏全身雕塑及有李觏纪念馆,以示对李觏的尊敬与怀念。
Tips千年老城 古迹遍布
益王家族墓群
南城洪门镇有处墓葬群遗址,从遗留的石雕足以窥见墓主地位的尊贵,也足以见证南城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被封为益王,封地就在建昌府(今南城),益王家族居于南城150年,世袭七代八王,直到明亡时方告终止。其家族墓葬群气势雄伟壮观,俨然是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有的为砖室结构,有的为石灰结构,上面盖以数吨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封固。墓区地表散存有琉璃瓦碎片,可知当年曾建有享殿;从残存的红石雕像、驮碑龟座等,可以想见当年陵园的威严气势。
宝方禅寺
寺院距县城约60公里,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寺坐北向南偏东,三面环山,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寺前翠竹掩映,溪水潺潺;寺后松林葱郁,古树参天,云雾缭绕,保留着完整的化身窑、佛塔林(其中有清康熙年间所建云净禅寺塔、母女塔两座)。整个寺院建筑雄伟,工艺精巧,其中的法堂、禅堂、斋堂、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均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是南城形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佛寺,被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
尧坊船形屋
这是一组清代中晚期建筑,坐西朝东,由两栋大夫第组成,东西纵深87米,南北宽56米,占地面积达10亩,平面结构布局为正厅三进一廊,两旁配有与正厅相通偏厢,共有大、小天井20多个,两座府邸分别有108间和36间房屋,厅堂宽敞明亮,门窗有精美木雕,梁椽处处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栋大夫第门额均有人物故事、花草石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形状独特,从屋后的西山往东看,整座古宅如船形般迎水向南行驶,实为罕见。 湖底的千年古镇
当地人介绍,浩渺的醉仙湖水底还沉浸着的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址——硝石镇。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只可惜目前还无法到水底一探究竟。

硝石,原名峭石,因境内有“落峭石”而得名,后讹写成了硝石。据历史资料记载,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南城县的县治在硝石镇设置了长达483年,成为南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南城、黎川、资溪三县的商贸集散地,也是江西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以及福建茶商由此进入内地市场的古茶道。当年这里有街有巷,建筑极具江南吊脚楼风韵,是南城最为富庶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也依然是南城最大的集镇、码头。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时,硝石镇及63个自然村被淹没,形成了面积达七万多亩广阔水域。虽然昔日繁华盛景已不在,但却成就了现在的库区的水上奇观,我也只能默默期盼,有朝一日能有什么特殊的技术能带我到水下古镇一游。
上唐人家 南城的南城
上唐古镇号称赣东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是重要的商业集镇,自古边贸繁荣,位于抚州市南城、南丰、黎川三县交界处,是南城县的“南大门”,有千余年建镇史,故被誉为“千年古镇”。

对水的执念
我到上唐,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多水,因此我想当然地将上唐写成“上塘”,谁知竟是错的。唐与塘,虽音同形近,可是意义却相去甚远。听镇中居民说,这里原本就是叫上塘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讹写了,渐渐的,公函文书、路碑标志都写成了上唐。不过,镇中老人还是“固执”地认为应该是上塘没错,“塘”所代表的水万万不可少。
据考证,镇政府所在地上唐村里的刘家塘便是古镇的奠基之地,古镇环塘而建,逐步向外围扩展成现在的样子。如今,村中央的刘家塘仍在,—座带亭阁的小桥横跨其上,走累了在亭中小憩,吹着清风,看着微波,恍惚间有种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除了刘家塘,村中还环列有杨家塘、李家塘、蔡家塘、塔家塘等十几口池塘。从这些名字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同姓家族组团杂居而成的村落——看似一整片,实则多组团。盛夏时节的一座座池塘里满铺绿荷,红花点缀其间,让我不由生出“不辞长做上唐人”的感慨。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这些看似随意分布的池塘实则汇集了古人的良苦用心,一来符合聚气积财的风水理论,二来优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防火功能,是理想的消防池,体现了古人利用环境、融入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走着走着,街巷转角处、堂客大院内,随处都可能冒出一口古井来。井多,是上唐的又—特色。井台多为红石砌就,井水依然清冽、沁人心脾。在现代化生活已经普及的今天,这些古井在居民的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三两女人,四五汉子,围坐井边,或洗衣濯足,或聊天说笑,闲适的日子里透着一股和美,难怪镇上的老人对“水”如此在意。
小镇里的大生意
一方水土,一方事情。上唐镇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个芦茅窠,东靠群山,山势像五马团槽,西面上唐港,山环水抱,风水极佳。这种水脉贯通四方却又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古镇的开基祖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安全感”——出,可通达于世,据,可安居乐业。随着赣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赣闽商道的形成,这份平和底蕴的厚积终于在清代成就了古镇发达的商业,它是赣闽商道上商贾来往福建等地的必经之地和区域内重要货物的集散地,一跃成为当时南城赫赫有名的一个大镇。
镇中富起来的各族纷纷大兴土木,建成许多体量庞大、造型独特的建筑,上唐也逐步形成了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十记十号”等商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商业盛景已经喧嚣归寂,但目前仍存的建筑质量和规模仍不可小觑。我喜欢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巷道中行走,看那些穿插其间的古井和古树,感受古村的雅韵。
十记十号目前仅存五记五号,当初的屋主多为经商大户,最怕外人觊觎其财富,所以建筑都用高墙围合,宅与宅之间由幽深小巷连接,外人进入很容易迷路。为了不露富,宅院一般在侧面开一不起眼的门,进入内院方能见到高大气派的八字门头、宽阔的横院、琉璃砖瓦等精美装饰,带有这一带宅第建筑的典型特征。我虽不研究古建,但也知道这种程式化的设计有鲜明的地域印记。每处古宅最惹眼的是屋内精美的匾额楹联和雕刻绘画。粗大的木柱支撑着高楼,就连柱礅也是由木头制成的,尽显当年主人的富有与奢华。许多古宅正厅香案的照壁上还都保留了刻着“天地国亲师位”“陇西群昭穆祖,家庆堂福德神”等字样的牌位,告诉后人诸多处世原则及莫忘家族的根源等,同时也让我依稀望见了当年的繁荣盛况。

天下第三泉
距上唐西北两公里的东湖村里有一奇泉,名叫沸珠泉,圆形的池子,直径有三米多,深数尺,喷吐出的水珠犹如珍珠一般,大的如牛眼,小的如米粒,一串串,一簇簇,清澈而晶莹明亮。为什么說它是奇泉呢?因为池中喷吐出的水珠似通人意,每当人声喧哗时,越发喷珠吐玉,整个泉池如汤沸一般,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天下第三泉。这一别称的来历以及它的名扬天下还得益于清朝名臣曾国藩。咸丰年间,曾国藩曾在南城生活过半年时间,他来之前,这泓泉水还只是一处“名胜”。他来了之后,连称“好泉,好泉”,并随口而出“可谓天下第三泉也”(第一泉为山东济南的趵突泉,第二泉为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手下将军便按着他的意思镌刻“天下第三泉”匾额悬在楼阁上,气派非凡。从此,沸珠泉便名扬天下。

现在的泉池上盖有砖木结构的楼阁,坐东朝西,红石的墙基,青色的斗砖,还有红条石做成的窗框,门额上的红砂岩匾额已经略显风化,却难掩“沸珠泉”三个大字的飘逸俊秀,两侧石刻对联“泉自哪时沸起,珠从何处抛来”,既传神又形象,同时也为泉水增加了一份神秘之感。泉池居楼阁中央,用红石圈砌,当年石圈上曾刻满游历者留下的诗文。池中的泉水终年不竭,属温泉,常年水温22℃,水质甘美,含硒、镁、铍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年饮用有防癌、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病等功效,属于优质矿泉水。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水的比重比一般地表水要大,盛入杯中满水不溢。经勘测,沸珠泉属循环构造岩溶水上升型温泉,循环深度要350米以上,在山间盆地减压沿着构造带的垂向岩溶管道系统上升而成泉,至于泉水为什么会有“人来疯”的特性,行家解释是声波振动所致。
如今的沸珠泉是一处优雅的田园景点,来这里挑水和洗洗涮涮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幅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