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下新闻报道的视觉转向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文化在今天的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它们成为当前绝对性的文化范式时,其内部的文化逻辑就具备了一种强大的辐射和吸附功能。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下,新闻的生存状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一种视觉转向的趋势,如新闻的图像化、新闻的去深度化、新闻的震惊诉求等。
  【关键词】视觉文化 新闻报道 图像 视觉转向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说到底,它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但是人们所消费的,却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①当前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这种音响、图像、娱乐、时尚等为特征的视觉文化。在今天的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中,视觉文化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它们成为当前绝对性的文化范式时,其内部的文化逻辑就具备了一种强大的辐射和吸附功能。视觉文化逻辑正引领着新闻生态景观和审美模式发生一场视觉化转型。
  一、新闻的图像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媒必须重新审视视觉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图像的使用。为充分适应“图像化生存”的受众阅读心理,媒体在图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报纸开始更为充分、更为全面地运用它的版面元素,无论是在图画、图表、线条、色彩、空白的使用上,还是在版面的风格化、个性化的体现上,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的传递正越来越重视对图像的运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图表新闻应运而生。它利用细致的绘图吸引受众的视线,它不仅能陈述事实,而且还使整个版面充满生机,显得明快清晰,消除人们的视觉和心理疲劳,给受众带来阅读的舒适感。
  图表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一幅好的图表可以用数字、图案等来表达新闻事实,更加客观地反映事实,起到文字、照片所达不到的效果。目前,它在我国各大纸质传媒的报道中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1999年新华社就将图表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成立了专门的图表编辑室,利用计算机绘画手段,以图形、表格的方式解释新闻现象。2000年4月25日《北京青年报》开辟了《读图时代》专刊,大版刊出图表新闻。图表新闻具有直观、简洁、详实、准确等方面的作用,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了报道的说服力。
  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可参与性,这一文化特性在媒介上的表象就是新闻的图像化。美国艺术家格林伯格(Greenberg)指出:“每门艺术权限的特有而合适的范围,这与该艺术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②媒介的图像主要是线条、色彩、构图与材料等,这些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争取受众的天然优势。消费社会的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冲击与诉诸人的情感心灵世界,而媒体的图像化就成了向其中任何一方迁就或归附的最直接的途径。
  二、新闻的去深度化
  德国媒介理论家史特姆(Strom)在对电视的研究中发现:“当收看电视的人面对着快速变化的图像和速度被加快的姿势和动作时他简直是被逼着从一幅图像换到另一幅图像……结果,看电视的人不能再保持良好的状态,在内心里也停止标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发现个人是用更兴奋的、被唤起的胜利状态来行动并做出反映的,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理解力的下降。”③史特姆的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图像文化的制作秘诀是“刺激——反映”的心理模式,而且让人们看到它对于受众“看客心理”和“无深度消费态势”的养成关系。这种心理模式和养成关系,也就是我国报纸目前特征呈现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我国的报纸通过图像与信息,向大众展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消费世界,表现出消费文化的“无深度、片断性、重复性”的特征。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这两个时代的宠儿,联手制造了以快节奏、无深度、片断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广告充斥着报纸,它不停地教育着人们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而报纸的各种“时尚专刊”、“汽车专刊”等也宣扬着消费的快感。仿佛媒介是宣扬消费主义的天然工具,而且也有一些媒体依靠消费类或具有消费主义色彩的内容逐渐做大做强。人们听到与看到的是欢歌笑语、华衣美服,那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新闻和时尚文章,让观众远离了生活的烦恼,享受着媒介带来的快感。通过消费主义,媒介得以笼络住更多的受众,而这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消费时代的媒体是富有感性的媒体,它们热衷于报道最震撼的事件。但它只是把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搬到版面或荧屏上,让人们的感官得到满足,在理性上一般不花费更多的注意力。我们在大众化媒体上通常看到世界发生了什么,但很少看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商业炒作、广告和明星逸事穿插其间,花边新闻占很大的比重。接着,楼市专版、汽车专版和日用品分类广告,色彩纷呈,把都市繁华的景象衬托出来。生龙活虎的版面似乎缺少最重要的东西——思想的影响力。除了会议新闻中罗列着一些政治概念外,受众既看不到有生机、有创见的时事分析,也看不到启迪人们心灵的短评。
  图像的泛滥使得“去深度”的文化逻辑在当今大行其道,它所制造的文化狂欢和消费盛宴,对大众传媒来说具有极强的蛊惑力,在这种文化逻辑的征服下,新闻开始追求感性化,平面化和狂欢化的叙事原则。他们不再充当现存消费性日常生活的批判者,而是有意无意成为这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塑造者,他们也不再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对现存生活的批判,而是直接诉求人们该如何去享受生活。
  三、新闻的震惊诉求
  没有了“深度”的韵味,新闻和受众就自觉追求一种即刻的、平面的、生理方面的快感效应,新闻的竞争也就落到了视觉上的震惊效应。对惹人注目的效果的追求,是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生命所在。思想消解后,新闻就只有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轰动效应,来获得大家对它的关注和青睐。新闻对于震惊效应的追求主要体现为内容的低俗化和宣传炒作。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纸中呈抬头之势,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总之,视觉文化时代的报纸,用私人空间来满足大众日趋强烈的窥视欲;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总被表现得那么富有魅惑力;文本的精神旗帜从严肃、正经走向调侃、嬉戏、狂欢,语言则追求图像式的重形轻质,语不惊人死不休,带上了明显的技术卖弄色彩。□
  参考文献
  ①蔡骐、刘维红,《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今传媒》,2005(2):211-12
  ②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6):89
  ③[加]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3
  (作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在2018ISC互联网安全大会——IPv6规模化部署与安全论坛上,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创新中心郭毅发表题为《IPv6协议栈脆弱性分析》的演讲,他从IPv6相较于IPv4的主要改变出发,并在
“二十四友”是西晋历史上颇为特殊的士大夫结社现象。它是西晋中央权力衰落、门阀势力膨胀的政治环境与士人交游集会、好名相尚文化环境的产物 ;是士人屈服权贵、争相攀附称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源于政府行为的"失控",形成于政府行为的"扭曲",而解决的途径也只能是政府行为的"规范"和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法律手段为个人及经营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已经日益呈现.本文拟通过对新型环境伦理观的介绍,并在分析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寻求这种伦理观与生态环境立法之间
西部地区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其自身的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跳跃式发展,应选择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由低到高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这有利于西部地区的
《中国教育网络》:总结前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您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理念和主要成绩是什么?沈富可:近年来我校坚持应用驱动、以人为本的婵念,多方协同推进,阶段性地
在2018年10月23日举行的CERNET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攻克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林农复合经营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简单探讨,结合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得出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造
文章对阿力格亚林场目前的经营基础条件及森林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在资源林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林场改善经营条件,实现森林
在400℃、500℃和600℃下对表面已氧化的金属铀进行真空热氧化退火处理,生成银白色的氧化膜表面。采用、XRD对氧化膜的成分进行了表征,并用Rietveld方法定量分析了金属铀真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