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干,他让全村在土地上收割金子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菜篮子,离不开庄稼地。
  说起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卫辉唐庄镇南社村的名字,在全国叫得非常响亮!
  南社村在唐庄镇东五公里,卫辉市西三公里处。全村约2000人口,耕地面积2700余亩。按说,这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可谁也没想到,于无声处惊雷响,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打破了农业种植以粮为主的传统模式。全村400多户人家 ,几乎家家从事蔬菜种植,成为卫辉大地上半工、半农、科技领军的自转型新农民,将蔬菜种植当成了经济产业,从而走上了富裕道路,给农村土地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即人们离不开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也同样离不开绿色的菜篮子。
  南社村蔬菜交易市场每天都是忙碌的,南来北往的菜商,将南社村市场挤得水泄不通,仅每天的蔬菜交易量,就达到200多万公斤!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这个数字,串起了一个蔬菜致富产业链,带动了周边成千上万家农户效仿,家家脱贫致富,个个腰缠万贯。
  南社村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业绩?
  极大的好奇心驱使我前往探源。
  村部办公楼,庄严气派地矗立着,古色古香的雅致戏楼,与村委会相守相望。条条街道整洁卫生、干净宽敞。不用说,这是个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村庄,而打造这个村庄的是一个年轻干部——敢拼、敢闯、敢为人先的党支部书记赵春生。
  2006年,赵春生带着唐庄镇吴书记的殷切期望,从唐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回村,挑起了南社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将一个坑洼成片的贫穷村,改造成富庶的美丽乡村,建成了卫辉市第一个大型蔬菜基地。
  现在,南社村在赵春生的带领下,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农业部标准园创建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组织”和“五星支部”等。赵春生个人也历次当选为新乡市党代表、卫辉市人大代表,获得卫辉市“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史来贺式好干部”提名奖……
  赵春生有今天的荣誉和成就,也有过去的落寞和拼搏。翻开他的故事,跌宕起伏,有迷茫的童年、有青春的放歌、有创业的辛酸、有成功的商业阵地,更有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党的宗旨、群众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初心和坚守……
  青春放歌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博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当刘欢在80年代末唱红这首歌的时候,19岁的赵春生已經成为理发店老板,实现了真正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成功地顶起了家里一片天。
  赵春生生于1968年,9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留下他和父亲、弟弟3个人相依为命。父亲非常疼爱他们,既当爹又当娘,照顾着他和弟弟。但聪明的赵春生发现,父亲经常背着他们唉声叹气。为了让父亲高兴,赵春生就懂事地学起大人样,不是帮父亲烧火做饭,就是大清早带着弟弟扫树叶沤粪挣工分。12岁那年,赵春生认为自己长大了,该替父亲承担劳动重担,于是背着书包、搬着凳子回家,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又帮着父亲一起拉平车到卫辉去卖菜补贴家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4岁那年,赵春生已经会自己赶着驴车一个人到辉县去卖菜。一年四季,迟睡五更起。最难熬的是冬天,且不说大清早躺在热被窝里不想起床,就是赶着驴车上了路,也不敢坐在驴车上享受安逸。因为天气太冷了,坐在驴车上会把身体冻僵,为了取暖,他就和毛驴一齐在路上奔跑。
  19岁那年,卖了四年菜的赵春生为了改变命运,学会理发,自己开店当老板,终于不用风雨兼程了。理发虽然不用出门,但一天下来,也是站得腿肿胳膊酸。4年后,他挣了20多万元,因为嫌理发辛苦又转行开饭店。当时开饭店,为了拉客,时兴赊账,后来赊出去的钱要不回,他把老本都赔光了。饭店倒闭了,迷茫的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只好骑着唯一的摩托车,回到老家南社村。
  家是港湾,累了的时候可以停靠,可此时的赵春生家,房子早已成了弟弟的婚房,回村后,他无家可归,只能租房暂住。
  常言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人前无人问。
  当饭店老板的时候,赵春生有好多弟兄,大家去他饭店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满面春光地说一声:“哥儿们,别给钱,我请了。”可当他成了村里最穷的人时,门可罗雀,就连走在大街上,人们看他的眼神也带着不屑。感受了世间冷暖的赵春生发誓,如果有一天,能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此生再不回头。
  “人生像一截木头,或者选择熊熊燃烧,或者选择慢慢腐朽。”
  如果把赵春生比作木头,那么他选择的就是熊熊燃烧。因为在他的生命里,没有“享受”这个词语,他时刻准备着燃烧出青春的火焰,时刻准备着自己再闯出一片天!
  歇了一年后,赵春生卖了自己唯一的摩托车,又贷款买了一辆农用汽车重操旧业——批菜、卖菜。
  那时候,他忙得像个陀螺,天不亮就开车去批菜,拉到卫辉菜市场后,来不及休息就赶快卸车,吆喝着开张。晚上,赵春生疲惫地睡在菜车上,家也不回,天不明就又开车去往中牟或是开封的蔬菜批发市场……
  1998年冬天,赵春生向村里申批了宅基地。
  1999年,赵春生用自己辛苦挣来的卖菜钱,盖起了3间二层新楼房。房盖好后,他卖了已报废的农用汽车,又在村里种地。
  2001年,卫辉市成立计划生育执法队,他有幸成为执法队一员,因工作积极能干,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再后来,他从卫辉市调到了唐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当法制办副主任。
  自古天道酬勤。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让赵春生得到了唐庄镇书记吴金印的肯定和赏识。就在南社村干群关系紧张、经常发生越级上访事件甚至剑拔弩张、致使村“两委”工作瘫痪的时候,吴金印把重任放在了赵春生肩头。当时,赵春生不愿意回去,因为他曾在心里发过誓,“如果有机会再走出南社村,决不回头”。
  吴金印书记说:“你是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组织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现在南社村成了一盘散沙,你是南社一员,怎么能袖手旁观?回去吧。”   语重心长的一句“回去吧”,让赵春生没有了退路。是啊,自己身为共产党员,党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就得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冲锋在前,处处享受在后,自己有什么资格和党组织讲条件?于是,他不再退却,打好铺盖卷,整装待发。
  穷娃子回村当书记
  南社村的乱,不是一般的乱。2000年的时候,因干群关系矛盾激化,发生了集体上访事件,震惊了整个新乡市,也惊动了公检法介入治安。事件过后,村“两委”工作一度陷入瘫痪,混乱局面一直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派系斗争还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于是,唐庄镇书记吴金印临危授权,指派赵春生到村里当党支部书记,稳定村内工作。
  2006年10月,赵春生走马上任。当时的南社村,群众没有组织纪律性,更有人煽风点火,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乱。村内大街小巷垃圾遍地无人理,村外大片土地荒芜无人种。赵春生进村后,立即召开村“两委”工作会议,但是他不知道,村里竟连一个办公室都没有,没地方开会,他就和干部们到配电房去开,配电房坐不下,屋里屋外都坐人。有人对他嗤之以鼻:
  “一个穷娃子来村里当书记,可知道村里的水有多深?瞎逞能,多少比你有本事的人都干不成,你能折腾个啥?”
  “就是,叫他来干,停不了半年,就得滚蛋。”
  赵春生知道,因为早年家里穷,乡亲们看不起他。但是现在不同了,这次进村,他是带着党组织的重托,他要向吴金印书记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张答卷,就是要让村里稳定,就是要让村民富裕。
  党员代表提议说:“咱们村14年没有调过地了,有的人家人多地少,有的人家人少地多,还有村里的大龄青年急待盖房娶媳妇,没有宅基地,咋娶媳妇?你还是先把这两项解决了再说吧。”
  这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啃下去,困难重重。
  本来,赵春生看到村里穷,想先以经济当抓手,党员们的话,改变了他的思路,他不能让宅基地成为大龄青年婚姻的拦路石。不过他自己心里清楚,规划宅基地是个大工程,要是好规划,上几任干部早就规划了。党员之所以要让他先做这些事,就是把这个工程当成试金石。
  群众拆迁无小事。为此事,赵春生彻夜难眠,最后他决定,将南社村整体规划,重建新村。
  南社村北有共产主义渠,南有卫河水,河水绕着村子过,把村庄围成了一个低陷的旱地小岛,出村上陡坡,流水出不去,年年被水淹,人人都抱怨。再有就是村里到處都是大水坑、小水坑,坑里蛤蟆 “咕呱咕呱”乱叫,吵得村里人日夜不安。因此,南社村也被称为蛤蟆村。外村闺女不往村里嫁,村里人外出怕提蛤蟆村。正是因为村里的地理不成形,导致村里人盖房总是避开大小水坑,于是东一家西一院,杂乱无章,就连出村的路都是一个大陡坡,干旱时路上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无法出村。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春生也不例外。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让党员带头拆迁、填坑、批宅基、建新村。
  当时,村里前几任村干部都想规划,但因为村里有几个钉子户,导致村内规划难以实施。现在,赵春生又要拆,上千双眼睛盯住了他,大家要看看,这个没权没势没靠山的穷娃子,如何对付那几个钉子户。
  群众的眼睛是尖锐的,也是雪亮的,他们知道赵春生会碰钉子,有的为他担忧,有的冷眼看笑话。当拆到钉子户的时候,他真的碰到了尖锐的钉子:“只要你敢拆了我家的房,我就敢抄了你的家,动我一个房角试试?”
  采访到这儿的时候,赵春生表情凝重,他说:“我知道房屋对一家人有多重要,可他家的房屋严重堵塞了村内外出道路,为了维护全村人利益,他家必须拆迁。面对他们的恐吓,我理解了上几任干部几次想拆他家房,又都放弃的原因和无奈。不过,共产党员只要行得正,坐得端,那就是正义的。现在他们不理解,总有一天他们会想通。当时,我把生命置之度外,心里想,只要拆了他家房,能让全村人都受益,就是他真的抄了我家又有何妨?”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赵春生把生命置之度外,他找来铲车推翻了钉子户家的房,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一下拆除了“违章”建筑40余家,彻底打开了村里堵塞多年的断头路。
  该拆的都拆了,建筑垃圾却堆了满街。赵春生自己垫资65万元,开始找车填坑平整土地,一下把村里垫起了一米多高。余下的建筑垃圾没处用,赵春生就往村外拉,结果往村外又拉出了800多车。
  村地基面积平整、提高后,赵春生把宅基规划为横成排、竖成行,一下解决了65个宅基地。房子盖成后,村里的道路四通八达,无论站在哪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一眼都能看到村头。紧接着,他趁热打铁,无死角硬化了村内的每条道路。他自己还义务出工300多次,没有领过村上一分钱工资。他让村民们看到了一个穷娃子的公心、魄力和担当,也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了村庄的未来和希望。
  赵春生的第一把火,烧出了一颗让村民看得见的红心!烧出了一个整洁美丽的新家园!
  筑梦 圆梦
  南社村地处偏僻,虽然全村都在共产主义渠和卫河的包围下,但旱季水源奇缺,农民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14年来,村里人有出嫁的、有出生的、有死亡的,人员变动大,但土地没有调整过,造成了人均享受土地的不公。
  2007年,赵春生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共同商议大规模调整并规划南社村土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有两个设想:一是调整村上的全部土地,让人人有地种;二是开展全村规范化蔬菜种植,开创蔬菜交易市场。
  古往今来,农民都靠土地为生,他们甚至视土地为生命。当赵春生准备调整全村土地的时候,家里地少的人家欢欣鼓舞,家里地多的人们则计较得失、心里不平。
  南社村的地分为三等。一等地远离河道,四季丰收,而三等地则靠近河道,汛期到来,常被水淹。为了平衡村民的土地调整,调地之前,他每天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广播,劝导村民以大局为重,不要因计较个人得失,阻碍南社村的发展道路,成为南社村的致富罪人。   盘地时,为了赢得村民信任,赵春生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干部参与,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加透明。但是,村里还是有些人愤愤不平地说:“你盘你的,我种我的。敢往我的地里插,我给你拔了。”
  赵春生听说后,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就撒石灰印当界线。不是他怕这些人,而是不能让费尽心血盘出的地亩数毁于一旦。
  盘地的时候正是酷热的秋季,地里的玉米一人高,赵春生和干部们钻进闷热的玉米地盘地,直热得汗流浃背,脸上也被太阳晒得褪了一层皮。每天早上,赵春生都会在喇叭里向村民广播:“这次调整土地,是为南社村蔬菜种植基地打基础,若谁执意破坏土地调整,就是阻碍南社村发展,就是南社村的历史罪人!”
  大刀阔斧的土地调整,是赵春生上任以来烧出的第二把火,而他苦口婆心的说教,也终于奏效。40多天后,14年来没有调整的土地,终于顺利地重新按人头分配,回归到公平种植、耕者有其田的局面。
  土地规划好了,赵春生又开始点第三把火——抓经济,搞创收。在土地上无中生有,找到收割金子的定盘星。
  过去的南社村,“农业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村民们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又一年,看不到效益空转圈。但是,传统的农民就是靠地吃饭,既然靠地,就要从地里找金子。地里有金子吗?没有,但会长出变现的金子。赵春生想起了他的卖菜生涯,既然菜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外地有蔬菜批发市场,南社为什么不能创造奇迹,成立个蔬菜批发市场?
  种蔬菜离不开水,南社村有地没有井,要是浇不了地,想种蔬菜还是梦。为了实现这个梦,赵春生到电业局购买变压器。没想到,这一去,就像是上帝给他牵线,一个好消息钻入耳鼓,省电业局正在找地方搞“井井通电”的工程试点。
  “这真是天助我也,抓住机会,让工程在南社村实施。”听了这个消息,赵春生志在必得,他开始为这个项目的落地而奔走。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赵春生做好了村镇规划,制定了目标,他才在遇到 “井井通电”试点时,能紧紧地抓住这个全省唯一的机遇。
  赵春生一心为公的付出,感动了上天,在他的努力下,“井井通电”工程试点最终落户到了南社村。蔬菜种植有望了,赵春生欣喜若狂,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村里的党员干部。可当工程落地时,赵春生才知道,电业局只负责变压器的安装、埋线和架线,至于电房、水泵、渠道、线沟等全部费用,不仅需要村里配备,还需缴纳14万元保证金。这样算下来,他为村里争来的项目就要投资80万元。
  刚刚硬化完村里道路,不但村集体没钱,赵春生的钱也花光了。怎么办?争取来的项目不能打水漂,于是,他召开干群大会,号召捐资修水利。当时,赵春生已经在村民心里树起了威望,大家相信他,愿意跟他干。于是,一呼百应,仅用六七天时间,村民们就筹集资金10多万元。这之后,赵春生趁热打铁,又清算了村民欠村里的承包费50多万元。
  就在赵春生兴奋地准备启动工程时,没想到手里的钱还没有暖热,村民们却拿着欠条来要账了。一见村里欠乡亲们的钱,有的十几年都还没有还,赵春生不由心里一阵心酸,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大家放心,村里欠大家的钱,我会统统还清,一分不欠。”
  还了村民钱,交过14万保证金,剩下钱的不足20万。区区20万,对于“井井通电”工程来说,无疑是九牛一毛。但有智者说过:“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赵春生,他的名字就如枯木在寒冷的冬天里蛰伏,积蓄能量,一遇春风,就能起死回生!
  这春风是“井井通电”工程,春光是赵春生智慧的结晶。招商时,赵春生用垫资易标法,找来了钻井队。
  打井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不管是刮风下雪,还是地面冰冻三尺,钻井队没有停过一天工,一气打成了40眼机井。春天到来时,“井井通电”工程已竣工,全省各个部门的领导都来参观学习。一时间,南社村成了全省家喻户晓的名村。
  脱贫攻坚
  可以说,“井井通电”的试点工程,是南社村脱贫致富的敲门砖。有了电,就是敲开了建造蔬菜基地的大门!
  2008年,村里以“井井通电”为依托,积极筹措资金,改造了高、低压线路,又打旱地机井50余眼,兴建标准配电房10余座,实现了“地连地、井连井,磁卡一刷喷泉涌”的宏伟目标,为南社村未来打造蔬菜基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年就建蔬菜大棚40余座。
  在众多致富项目中,赵春生把蔬菜种植当成龙头产业,并在村北建成了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卫辉市第一道农业经济风景线。
  2012年3月,南社村成立了衛辉市绿欣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各种蔬菜2700余亩、种植各种花卉树木10000多棵、开挖大小鱼塘240余亩、养牛1000多头,规划养殖小区120余亩,用于发展农户的养猪事业。
  2013年9月,合作社修建了蔬菜保鲜冷库,使村民种植蔬菜可以四季保鲜,得以在任何季节销往全国各地,蔬菜种植专业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
  多年来,南社村的蔬菜交易蓬勃发展,地里的蔬菜满足不了交易数额,村民们又到外村流转土地,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较往常翻了两番,使土地流转的蔬菜种植专业户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周边乡村见到南社村蔬菜如此畅销,300余农户也参与到合作社,加入到蔬菜种植中,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余亩。种菜时,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2010年以来,每年的蔬菜交易额达100余万元。每到年底,村里都会分红。另外,村里还为老党员、65岁以上老人、考上大学的学生、入伍参军家属以及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奖金等。
  今日的南社村,不仅获得了新乡市、卫辉市的示范合作社光荣称号,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赵春生最初的设想:2000多人口每年人均纯收入7万元,村民就业岗位3000多个,每天日出蔬菜量达200多万公斤,一年产出6亿元“绿色GDP”。   这是赵春生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出来的辉煌。
  为村民创造幸福
  南社村北与107国道相接、东与226省道相连,虽然只有2公里的路程,但在过去,坡陡路窄,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不但让南社村交易市场的商户出行不方便,也对村里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2009年,赵春生多方筹资,硬化了村里通往107国道和226省道的道路,使进出村的道路宽敞无阻。村外环境改善后,赵春生又整治村内,投资15万元在桥头建了一座休闲亭,架了30盏太阳能路灯,路灯一直架到翟阳线,又在翟阳线进村路口,建了一座蔬菜基地不锈钢牌坊。
  惠民工程的修建,都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基础设施。赵春生也时刻关注着村民生计。
  过去,运河从村边过,河水被污染,臭味传几里远。而南社村吃的水,全部是地下水,因为水不卫生,村里很多人都得了病。赵春生修路时,有村民来找他说:“别修路了,引水吧。你看大家吃不上健康水,好多人都得了病,你还修这路干啥?”
  村民的话直接戳进了赵春生心窝。多年来,南社村的村民们一直吃的是地下水,上边河道污染了地下水源,村民们怎么能不得病?这是民生大事啊,眼下修路要紧,更要紧的是生命,村民渴望吃上健康水,这是当务之急。想到这儿,他立即投资18万元,雷厉风行地从卫辉市引水,只用了8天时间,不但引来了自来水,还引来了天然气,让南社村彻底告别了用煤火烧饭的传统生活。
  村内的基础设施建好后,垃圾围村又成了南社村的一大难题。夏天时,蚊蝇乱飞,恶臭难闻。为了防止乱扔垃圾,赵春生从自身做起,每天天不亮就开着三轮车,拿个小喇叭,边广播边挨家挨户收垃圾,再把收来的垃圾,运往环保部门指定的垃圾处理点,一直拉了四五年。有人说,赵春生拉垃圾,纯粹是作秀。但是赵春生心里清楚,垃圾酸臭无比,没有人愿意拉,如果有人靠拉垃圾作秀,他何尝不想让贤?但是没有人来抢这个活,何况,四五年来,他没有挣过村里的一分钱工资,更没有挣过拉垃圾的补助费。嘴长在别人脸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公道自在人心、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自赵春生到了南社村,15年来,村里的面貌一年一个样,年年都有大工程,有时一年就是两三个。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南社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那别致、古装、阔气的戏楼,还有那气派、整洁、威严的村办公大楼,以及村小学、标准化幼儿园,更有那庄严的文化墙,仿佛一个个都在诉说赵春生上任以来的辉煌成就。
  全国“学习强国”平台上有南社村的名字,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栏目也在南社村录制过专题节目,把南社村当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这是唐庄的骄傲,也是卫辉的骄傲,更是新乡的骄傲!
  采访赵春生的时候,他和我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成就不是永恒的,所有的业绩都属于过去。作为南社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一定要对南社村所有的乡亲们负责,决不做对不起南社村的任何事。”
  赵春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他来到村里,就把南社村的乡亲们当成自己亲人。只要听说谁家老人有了病,赶快买了礼品到家看望。他说,虽然一开始乡亲们对他不认可,但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必须全心全意地和乡亲们培养感情,拉近干群关系,稳定村内工作,带着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村里盖房时,曾有两家人因为老宅面积相争,一家非要钱,对方偏不给。赵春生多次给他们调解,但是双方较真,谁也不让步,于是赵春生自掏腰包给一方,说是对方给的。听说他家盖房还差两车石子,赵春生二话不说,又为他家拉了两车石子。这两家的房顺利地盖起来了,赵春生自己却贴进去1000多元。
  还有一家因赡养老人起纠纷,儿子和儿媳说老人分家不公,不尽赡养义务。老人伤心,一直上告。赵春生又自掏腰包送钱给老人,说是他儿子给他的赡养费,为的是让老人宽心。诸如这样的例子很多,赵春生千金散去,得到的却是全村人的拥护和爱戴。
  赵春生是个不满于现状的人,这从他的人生轨迹可见一斑。9岁丧母,12岁退学,14岁开始到外边打拼创业,一直到他当上南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并且还到新乡市委党校学习3年。
  有付出必有回报。现在,赵春生已把南社村打造成了“全国文明乡村”,他已向党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2015年,赵春生被唐庄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赵春生被选为新乡市党代表;
  2017年,赵春生被选为卫辉市人大代表;
  2018年,赵春生被授予卫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史来贺式好干部”提名奖;
  2019年,赵春生获得“宣传思想文化先进个人”“卫辉市五星级人民功臣”“五星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有同样的人,没有同样的业绩;有同样的土地,创造不出对等的价值。
  南社村立足的是农业,跳出的是产业。谈到南社村的未来,赵春生说:“虽然村民富裕了,但这不是我们的终点,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搭上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项目这趟列车,在村头建一个码头,将南社村打造成一个绿色的湿地公园,让游客来南社村旅游的时候,能享受到民俗、吃住、采摘一条龙服务。现在,我天天都在做着这个梦。”
  说到这儿,赵春生笑了。
  我想,南社不難,南社的致富模式在全国少见。
  赵春生的笑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笑,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张美子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的加快,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了20多万口油水井投入使用,当前油水井的维修次数也达到了20万次以上,并且随着以后设备投入的增加油水井的年修井量还将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而且伴随着技术的开发利用油水井的维修工艺也在同步提升,因此本文就以油水井带压修井作业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油水井带压作业中的技术原理、存在问题、维修效果的阐述,从
期刊
上午一上班,就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鲜红的请柬。打开一看,不禁一乐:小骆要结婚了!  小骆是我们单位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者苗乡六恒村平杆屯。2016年,我和单位小黄一起进村开展第一次入户帮扶。按照乡里安排的结对帮扶任务,我们带着一脸茫然来到小骆家,一碰面却发现小骆原本是熟人。一年前我们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我们调查的村就是小骆所在的六恒村。小骆时任村团支书,作为村干部一员,他被分在我们这一
期刊
淮河纳百川,浩荡东流去。其支流史灌河流经丰港乡时拐了一个弯,弯点处便是潘台村。潘台村原本只是一个隶属于县乡的行政村,可因为一个女书记,潘台村声名鹊起。  这位女书记就是李观霞。  李观霞1993年便进入村部,先从普通员工做起,后历任村长、书记,至今已28个春秋了。28年间,她把根扎在丰港乡这片热土上,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潘台村的每个角落,把忠诚和爱心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坎上。即使皱纹爬上了额头,霜雪染
期刊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月刊,在进入2021年的首期,开篇就给了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喜:光山作家魏泽才执写的《那年那月那时代》长篇报告文学,就是在新年伊始呈送给读者的一份精美厚重的文化大礼包,该刊也由此迎来了2021年的开门红。  文章的主人公曹坤,是一名从山区农村走出来的最基层的眼科医生。文章的主线,是这名眼科医生成长与逐梦的历程。看似凡人凡事,但作者却赋予了它极为不凡的承载:一代人的风采,一个时
期刊
在中国事业成功的数以万计的企业家中,翟国松只是其中的一员;可在中国数以万计倾心为民、乐于奉献、回报乡梓的村官中,翟国松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个。  自2015年春至今,在他村官生涯的6个年头里,南王庄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他脚踏实地走出的是一条不忘初心、情系家乡一方山水,一如本色地践行着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基层干部的筑梦之路。  几年间,他在家乡这一方热土上深深耕耘,在不断追求
期刊
小镇的中心有条河,叫金水河;小河的上面有座桥,叫金水桥。  金水桥的东头,有一个四五平米的小理发店,安静地站在桥头迎来送往,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地方:渡口。这个渡口的摆渡人,名叫张进巧。  一  张进巧今年45岁,初中毕业。作为农家的女儿,年轻时,她嫁给了勤恳踏实的农村小伙。人生的轨迹本应像大多数农村妇女那样,守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寻常檐下,宁静日子,平凡生活。然而,张金巧不认命,她凭着一手精湛的理发
期刊
“医为仁人之术,必备仁人之心”,作为河南省著名肿瘤诊治专家王祥麒教授的弟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一病区的尹怡大夫始终以这句话作为立身之则,她总是以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爱心帮助患者。“将心比心、尽心尽责”始终是患者和家属对尹怡大夫的评价。  心系患者,一心为民  作为肿瘤科大夫,尹怡深知疾病不光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负担,更会给病人带来深深的恐惧;她更深知,作为医者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患者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逝世距今一百多年,然而马克思主义却跨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时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发展开放的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
期刊
宋保旺,泰州人,中国著名雕版木刻大师,木版年画新生代传承人杰出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刻工。  不疯魔,不成活,一生痴绝,成就好手艺。  ——宋保旺感悟  雕版印刷是人类印刷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之光正是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  穿行在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廊,触摸佛经、典籍、古籍善本的原始脉搏,浸润在惟妙惟肖的具像与意像相似度极高的意境之中
期刊
作家徐慎已离开我们28年了!28年来,我时不时地会想起他。他在我心里,既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位恩师。清明时节,对他的思念再次萦绕心头。  故乡的山为他寄哀思,故乡的水为他唱悲歌!  28年来,我一直想写一写徐慎的故事,因为沉重的悲痛,始终未能动笔。徐慎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思想却永留人间。  一  徐慎在文坛上是以小说创作量多质高而著称的高产作家。他每有新作就会给我邮寄过来,我这里留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