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到光(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篇小说最开始是为了应付张清华老师的课堂作业:写一篇小说梗概,向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法致敬,不仅要跌宕起伏,还要回肠荡气。我选择致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物件复现串联小说。物件选什么呢?当天刷手机,头条新闻,某明星向另一明星求婚,钻戒粒大晃眼,好吧,那就金刚石吧。
  放下手机,乡村、矿坑、水库、锦鲤、童年、父母的遭遇、女孩成长的隐秘涌进我狭窄的记忆通道……大概一个多月,在上课与实习的间隙,我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用03版的word敲完了它。改毕,自己还是满意的,水落石出,强烈的解脱和期待。写的过程本身也充满无限可能性,伤痛、愉悦、渴望、失望,我的零碎的记忆在转瞬即逝前转移到电脑屏幕闪烁的光标后,一个我人生的平行时空逐渐清晰起来。在这期间,我篡改了一些记忆让故事顺滑流畅,虚构抚平了时间、事件的断裂,满足了我想讲一个完满故事的虚荣和自圆其说的愿望,让我过去的人生变得丰盛和充盈,而我们都清楚,生活,远不是这样的清楚明晰、有因有果。
  我们村子在一个洼地里,向西走十分钟是小学,向东走十分钟是中学,所以我高中以前都在那个巴掌大的地方游走,最远到过的地方是县城。用文字描写用脚丈量的地方,这激起我很大的热情,有时候懒得给小说里的人物起名字,就直接动用了我们村人的名字。从开始连缀文字开始,不论鸡皮疙瘩起三层的青春伤痛,还是山东高考的新八股、过度使用Enter的断行,我的村子都给了我很多的原材料。小学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有关秋天的作文,我在堂哥高考完扔给我的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天啊,这不是在写我们村子的秋天吗?我一字未改地誊写到作文本上,老师让我把我的作文抄写到黑板上,我们全班都在舞动钢笔抄写我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还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是你自己写的吗?我心虚得厉害,鬼使神差地说是。我们语文老师说:瞧把你能的!至今为止,当我读到一些恰如其分地表达我的村子、我的乡村生活经验的句子段落,我都会在心里默念几遍。我对故乡有复杂的情感,不热爱也不讨厌,也可以说有时热爱有时讨厌。《金刚》没有在获奖作文选里出现过,它有可能在我的村子出现过。
  很多年以前,我就对铺在土路上的岩石碎块充满兴趣。大雨过后,从矿坑里运出来的废弃金伯利岩是洁净的,远远看去,松绿色的路一直延伸到树林深处,在北方的冬天,那是唯一的绿色。我家在山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叫作蒙阴的小县城,所谓蒙阴,就是蒙山之阴。我家西南方向的山脉丘陵地区有丰富的矿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金刚石开采风生水起。1977年,山东临沭县村民在地里竟然捡到了158.786克拉的常林钻石。七〇一矿也是真实存在的。有关的数字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象这里面会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小说里有关矿坑的数据我大都原封不动挪用了过来。我的父亲在七〇一矿快要停产的时候进矿做过操作卷扬机的工作。有一天夜班回家,我的父亲从裤兜里掏出一把卫生纸,一层一层打开,最后我看到一块浅绿色的金伯利岩,他把岩石朝我家瓦数很低的电灯转过来,豆粒般大小的红色颗粒灰不溜秋地瑟缩在岩石表面,我父亲告诉我,那就是金刚石。我看后很失望,我想象的金刚石应该发着蓝幽幽的光。我又充满好奇,趁白天父母不在的时候,我拿它出来,远看近看,吹一吹,摸一摸,竟然不小心把金刚石颗粒从母石上抠了下来。想起父亲说掉下来就不值钱了,我如临大敌。父亲回来后,指头戳在我脑门上:你个熊孩子!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家乡又掀起了一股寻宝石浪潮,一种叫作金钱石的矿石成为聚焦对象。据说警察与村民斗智斗勇,村民在凌晨将大量的金钱石滚下山去运走贩卖。关于人性之恶,我没有在批判,我也没有资格批判,虽然拿过很多“三好学生”奖状,但我从来没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对我自己充分信任。我只想揭示,揭示本身也不会让人变得更美好,不然从古至今那么多浩瀚如海的说教劝诫之作早应该让我们比古人高尚万倍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要揭示,老苏说“认识你自己”。认识人之恶、人之善、人之复杂,认识人。
  关于七〇一矿,现在能看到的是废弃的矿坑,投一粒石子,望下去,回声杳杳。巨大的空旷,震慑万物。邻村破旧的职工家属楼,不知道好多年前军绿色的门是否还在。傲慢的矿工们被打磨圆滑,下岗,在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地方他们没有土地。我想象那段历史,我想让它留下一些除了像金刚石一样冰冷的数字之外的故事。当然,故事也不是我凭空虚构的,石头也能改变穷苦命运的惊悸和幻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抉择,抱养、超生,付出代价胆战心惊存留下来的孩子有的在赡养父母,有的杀人越货后了无生息,他们也在完成着普通的生活。
  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历经久远的年代生成,隐喻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磨难与痛苦,它又是最坚硬的物质,比生死还硬,墓碑也需要它来刻印,它的价值连城可以换来生,也可以加速死。一颗石头交换来的生命开始呼吸九十年代清苦乡村的空气,一个反驳了性别预测的女孩开始体会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的悲喜,一段伴有鱼和水的成长想象开始天马行空。希望我的小说没有变成粗俗的寓言,希望它是关于人的丰盛故事。没有人规定一篇小说一定要怎么写,一篇好作品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小说的创作应该有充分的自由度。我督促自己写出这样的小说:有丰沛的想象力、不得不诉说的冲动,有生活气息有弹性,老实诚恳,我还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冒犯到一些四平八稳的东西。敏锐警觉,每一次写作都完成一些寻找自我的可能。冰冷石头与丰富人性的关联,这是我想表达的,也是我远远没有表达出来的。
  是的,我想向太多好小说致敬。初学写作,造诣很浅,造纸很厚。
  最后,应付的作业得了不错的分数,清华老师还答应给我写篇评论,感觉自己赚到了,耶!
其他文献
阿珍的头发、眉毛、嘴唇、指甲,还有衣服和鞋子,都在明晃晃地告诉你她是一个“90后”,而且,是一个北方小镇上的“90后”。那样一个正午,她从带棚的人力三轮车上跳下来,把正在大钟镇街上走的我吓了一跳。我以为有人要抢东西,正打算撒腿跑,她喊了我一声大哥,我看了看,才晓得是阿珍。事实上,对于被抢劫的恐惧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回来的长途车上,隔壁座的两个人一路都在说大钟镇现在出了一伙抢包贼,男女都有,抢前直
期刊
孙智正在35岁时已经写了两部长篇小说——《青少年》和《南方》。在“80后”作家群里,我好像只读完过他的长篇小说,尽管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他的长篇小说是不需要你从头至尾读完的,每次随意翻开随意读上几页是对它们最正确的阅读方式;因为这些长篇小说无所谓开头或结局,孙智正的写作意图或者说他小说的面貌均衡地溶解在整部小说的每一个句子当中。  我曾给他的《南方》写过一则短评:“让艺术高于生活(加剧现实中人们对
期刊
她火化那天,我睡得不够,前一晚睡得太晚又起得太早。  那天早上6点左右,孩子醒了,他跟他妈妈睡在另一个房间。大概一醒过来,他就跑到我的房间里,跳到床上蹦。我让他躺下来,他不躺,一边笑一边蹦,过了会儿躺下来搂着我的脖子问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太阳为什么会转,手没有碰它为什么会转,灯为什么会亮,风也是空气吗?原来这么小的孩子也是有口气的。  我只好起来,去客厅里开电脑,拿毛巾给他洗脸,给他找东西吃
期刊
肖恩·卡顿(Shaun Caton)  英国的表演艺术家和画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他创造了超过三百个现场表演。他的作品通常持续极长的时间(一些表演持续三周)或非常简短(一些表演只有十几分钟)。他热衷于冰河时代的洞穴绘画、实验艺术和人体造型,并在表演中运用专门创作的实验配乐,改变照明条件,或者使用巨大的多层面具、影子戏剧与木偶。他还用气味作为表演的内在方面,唤起神秘的氛围。这些表演与萨满教的活
期刊
我确实想过,一个人好端端地活着,为什么要写小说或诗。答案就是偶尔的爱好。有答案会安心一点,这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打游戏、打篮球、看电视一样,很难有一个确定的为什么。  当你钓鱼钓得很好,打篮球打成乔丹,你就有机会变成一个职业选手,可以一辈子长久地从事。听说,当一个人吞吃灯泡吞出了名气,他也可以靠这个获得满足和收入。  写作一定跟这样的事差不多。  当然,它无形中还有这样的传统,期待藏诸名山流
期刊
读诗  明月倾身,清风如洗  我坐在墙上,一本诗集在膝盖上打开  感觉像是赴一场时光的约会  言辞似曾相识,往昔人事浮现  每一个字词散发着树木和流水的气味  里面暗藏虎豹的低啸,似是代我发声  长久的注视下,诗开始慢慢走动起来  借着伸来的溪流和枝条  逐渐脱离了纸面  在越来越深的月色和风语中  带着我悬空的双足  去前方的群山寻找隐藏的诗人  一起书写未知的晨曦和朝霞  而把那些正在发生的遗
期刊
德海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也是个有君子气的人。  年龄渐长的标志之一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称文化人的人,简直是躺着卧着都在大谈文化,以至于让我有一阵子很是疑惑到底什么是文化。所以我在时代与人心的嬗变中不仅保持着慢半拍的节奏,还时常会生出虚弱和厌倦之感,有时恨不能在自己身上生出一个蜗牛壳来,随时可以躲进去。后来慢慢开始明白,其实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是某类人背在自己身上的那个壳,随时随地可以以最隐秘最尊严的方式
期刊
1  就快要过年了,但是如果不是网站上老是在推出年货特卖,我是不大对过年这种事情上心的。  我是怎么跟屹菲认识的呢,这也还要从网上说起。  不知怎么,我就点到了她的微博,上边有一条有关钢琴的东西,我点开听,然后我留了言,我说这真好听。  屹菲就说,钢琴的曲子都很好听。  你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然后,跟很多人一样,我们就聊了起来。  她讲到我点开的那支曲子,其实是日本的,只是有了中文填词,但是
期刊
孙频写得一手跌宕起伏故事。不过,她似乎从来无意充当一个讲故事的人,有时甚至会让人怀疑,她是否早已忘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讲述方式。  ——不是忘记,她始终是一个故事创造者。  我猜想,在孙频头脑里,应该有一整幅完整的图景,关于时代,关于社会,关于信仰,关于身体,关于痛苦,关于爱,关于种种不公,关于无边的罪愆……她自觉看明白了其中的某个图景,就尝试写下一篇小说。小说里的故事,并非从生活中拾取、又可以
期刊
1  我能听见她的呼吸,伴随着胸脯的起伏,劣质白蓝相间的床单托举着她平坦的身体。比蚊帐更恍惚的粉红色帷幔隐约包裹着床,在四周形成一个碉堡。我问她,林冉,是你吗?她睁开眼睛,绯红的脸颊向我传递出肯定的答复。一丝慵懒的气流从她的身体发出,簇拥着黑夜扑面而来。  有一瞬间,我忘了身在何处,对着粉红色的帷幔顶端发呆。仿佛被林冉察觉了,她问我,吴越,我们这是在哪里?  我环顾四周,劣质床单,昏暗的灯光。床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