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学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社会、学校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终身发展规划;(四)建立新生学风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低年级学风管理;(三)学校应主导学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风管理机制。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践。它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规律。学风简单地理解就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学习的风气。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的声誉之本,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管理者在治学、管理过程中表现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本文所指的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所限,加之办学历史较短,普遍存在着对学风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松,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和主管部门的事,没有真正把它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没有把它纳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各个部门应该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学风建设。
近年来,尽管有些民办高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学风建设怎样抓、如何搞方面,缺乏必要的系统措施,很多都流形式,加之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队伍,习风气不浓,学术氛围不厚,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学生自身学习存在许多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精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考试不及格等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还相当严重。
2.考风问题严重。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致使考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受到各方的质疑。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道德认识比较模糊,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可能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它必然要受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当今社会为大学生提升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生影响很大。二是社会分配不公,知识分子的待遇低,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希望尽早从事经济活动,获得优厚的经济报酬。三是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舍本求末,耐不住学习的寂寞和孤独。在学习上亦体现功利倾向,重实用轻基础,重经济实惠轻理论知识。四是就业困难。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毕业生增多,增加了就业压力。社会录用毕业生出现虚假饱和,人才高消费。再加上不公平的就业竞争,这些使毕业生就业出现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大学生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近几年,上海民办高职教育处在一个抢招生源的情况,所招生源素质,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存在着下滑趋势。同时,民办学校兼职教师占了很大比例,这一方面是节约了教育成本,但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时间少了,学生如遇到问题,想请教教师,苦于找不到教师,同学,教师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关怀也缺失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诸方面教育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学风建设的整体效果。如:学校各部门对学风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规划;在学风建设中局部工作推进多、整体谋划和合力推进少;各部门或院系各自规划多,整体协调少;针对学生的教育动员多,教师作用发挥少;学风建设工作部署多,检查推进少。此外,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及师生员工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甚明确。
(2)教师因素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需要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高职学生既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要求就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技能,这两个方面也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里“双师型”教师的人数并不多,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就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缺乏了吸引力,同时,会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3)学生因素
学生素质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素质状况。
第一,學习基础太差。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虽有“上了大学一定好好学习”的愿望,但也不得不面对“跟不上”的事实,加之没有坚强的意志,只好听之任之。
第二,缺乏理想追求。有的同学缺乏人生理想,认为有一纸文凭就可以在社会上安稳立足、建功立业了,根本不考虑是否有真才实学。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就表现为不注重日常的积累,不踏实的读书、思考。这种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人生理想的确立,造成学习上的茫然不知所措和学风的不端正。
第三,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纪律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学生遵规守纪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方面。然而,民办高校中无故旷课、缺课、课堂看其他类书籍、睡觉、谈话、中途退席、课余时间对知识不闻不问等现象十分严重,并且丝毫没有违规感和羞耻感。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特色,笔者调查一个五千人不到的高职院校设有三十多个专业,有的专业今年招生只有十人以下。民办高职院校脱离现实情况与自身条件,同时缺少前瞻性。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管理培养操作性、应用型人才。目标确立了,就需要对专业进行调整,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三个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实际性;三是前瞻性。把握好这三个特性,民办高职院校才可能立足于社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时代性与实际性是高职院校立足的根本,准确的对社会紧缺专业人才的预期,这种前瞻性,是民办高职院校得到发展重要契机。
(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终身发展规划
当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好了,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定位,学生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上,想在什么专业上发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应该是学生自己定位好的,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有这种明确的定位并不太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一个认同。学生在认同自身的基础上,规划自己在校几年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同时,现在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我们的学生也需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需要有各个阶段的学习发展目标。
(三)学校应主导学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风管理机制
学校和学院应成立相应的学风建设领导机构,制定长期规划,把学风建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优良学风建设。各级党政一把手为学风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学风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纳入高等教育整体规划,由校领导统一领导,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目标、措施落实,各方面共同配合,以构建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学校要建立学风督导机制,严惩考试作弊,经常开展检查、评比、表彰、反馈、整改等活动,进一步督促、落实。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和手段加强对学生树立优良学风的教育。
(四)建立新生学风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低年级学风管理
在每年新生入校后,狠抓学风管理工作,培养良好学风,通过规范晚自习、引导学习、加强平时作业管理等方式,帮助新生一入校就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好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在这一阶段学风管理工作者要花时间、花精力,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了解大学里的学习环境,掌握大学里的学习方法;此外,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和运用,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努力在大学低年级中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勇于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
[2]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蔡红梅,李郴生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陈锐,男,硕士研究生,助教,上海中侨学院。)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践。它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规律。学风简单地理解就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学习的风气。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的声誉之本,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管理者在治学、管理过程中表现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本文所指的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所限,加之办学历史较短,普遍存在着对学风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松,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和主管部门的事,没有真正把它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没有把它纳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各个部门应该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学风建设。
近年来,尽管有些民办高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学风建设怎样抓、如何搞方面,缺乏必要的系统措施,很多都流形式,加之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队伍,习风气不浓,学术氛围不厚,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学生自身学习存在许多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精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考试不及格等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还相当严重。
2.考风问题严重。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致使考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受到各方的质疑。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道德认识比较模糊,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可能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它必然要受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当今社会为大学生提升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生影响很大。二是社会分配不公,知识分子的待遇低,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希望尽早从事经济活动,获得优厚的经济报酬。三是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舍本求末,耐不住学习的寂寞和孤独。在学习上亦体现功利倾向,重实用轻基础,重经济实惠轻理论知识。四是就业困难。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毕业生增多,增加了就业压力。社会录用毕业生出现虚假饱和,人才高消费。再加上不公平的就业竞争,这些使毕业生就业出现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大学生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近几年,上海民办高职教育处在一个抢招生源的情况,所招生源素质,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存在着下滑趋势。同时,民办学校兼职教师占了很大比例,这一方面是节约了教育成本,但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时间少了,学生如遇到问题,想请教教师,苦于找不到教师,同学,教师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关怀也缺失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诸方面教育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目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学风建设的整体效果。如:学校各部门对学风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规划;在学风建设中局部工作推进多、整体谋划和合力推进少;各部门或院系各自规划多,整体协调少;针对学生的教育动员多,教师作用发挥少;学风建设工作部署多,检查推进少。此外,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及师生员工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甚明确。
(2)教师因素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需要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高职学生既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要求就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技能,这两个方面也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里“双师型”教师的人数并不多,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就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缺乏了吸引力,同时,会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3)学生因素
学生素质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素质状况。
第一,學习基础太差。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虽有“上了大学一定好好学习”的愿望,但也不得不面对“跟不上”的事实,加之没有坚强的意志,只好听之任之。
第二,缺乏理想追求。有的同学缺乏人生理想,认为有一纸文凭就可以在社会上安稳立足、建功立业了,根本不考虑是否有真才实学。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就表现为不注重日常的积累,不踏实的读书、思考。这种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人生理想的确立,造成学习上的茫然不知所措和学风的不端正。
第三,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纪律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学生遵规守纪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方面。然而,民办高校中无故旷课、缺课、课堂看其他类书籍、睡觉、谈话、中途退席、课余时间对知识不闻不问等现象十分严重,并且丝毫没有违规感和羞耻感。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特色,笔者调查一个五千人不到的高职院校设有三十多个专业,有的专业今年招生只有十人以下。民办高职院校脱离现实情况与自身条件,同时缺少前瞻性。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管理培养操作性、应用型人才。目标确立了,就需要对专业进行调整,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三个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实际性;三是前瞻性。把握好这三个特性,民办高职院校才可能立足于社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时代性与实际性是高职院校立足的根本,准确的对社会紧缺专业人才的预期,这种前瞻性,是民办高职院校得到发展重要契机。
(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终身发展规划
当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好了,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定位,学生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上,想在什么专业上发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应该是学生自己定位好的,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有这种明确的定位并不太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一个认同。学生在认同自身的基础上,规划自己在校几年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同时,现在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我们的学生也需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需要有各个阶段的学习发展目标。
(三)学校应主导学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风管理机制
学校和学院应成立相应的学风建设领导机构,制定长期规划,把学风建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优良学风建设。各级党政一把手为学风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学风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纳入高等教育整体规划,由校领导统一领导,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目标、措施落实,各方面共同配合,以构建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学校要建立学风督导机制,严惩考试作弊,经常开展检查、评比、表彰、反馈、整改等活动,进一步督促、落实。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和手段加强对学生树立优良学风的教育。
(四)建立新生学风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低年级学风管理
在每年新生入校后,狠抓学风管理工作,培养良好学风,通过规范晚自习、引导学习、加强平时作业管理等方式,帮助新生一入校就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好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在这一阶段学风管理工作者要花时间、花精力,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了解大学里的学习环境,掌握大学里的学习方法;此外,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和运用,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努力在大学低年级中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勇于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
[2]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蔡红梅,李郴生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陈锐,男,硕士研究生,助教,上海中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