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的“金名片”:本土原创歌曲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站上,《好美的新疆谁不爱》、《伊犁河,我心中的歌》、《库尔德宁》、《欢迎你到那拉提来》、《比香格里拉还美的地方》、《天桥》等几十首伊犁本土原创歌曲受到不少粉丝的喜爱。这些歌曲都是由本土音乐人索妮娅·崇演唱,本土词曲作家顾丁昆、关寿清、杨亚平等人创作的。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词句感人肺腑,真实反映出伊犁的景美、情美、人更美,在滋养伊犁各族儿女心灵的同时,也打动了祖国各地听者的心。《伊犁,我怎能不爱你》、《赛里木湖,我蓝色的情人》、《美丽的昭苏,我可爱的家乡》等很多歌曲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每一首歌都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深情讴歌伊犁这片热土,传递着各族儿女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内在品质。9月24日,记者采访了索妮娅,了解到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和经历。
  《好美的新疆谁不爱》
  “好美的绿洲,好美的天山,好美好美的吐鲁番!好美的伊犁,好美的喀什噶尔,好美的黄金宝地阿勒泰!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好美的新疆谁不爱?我的父母,我的家园,我的根抱紧新疆,我的父母,我的家园,离不开,离不开,离不开。
  离不开绿洲,离不开天山,离不开离不开吐鲁番!离不开伊犁,离不开喀什噶尔,离不开黄金宝地阿勒泰!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好美的新疆谁不爱?我的兄弟,骨肉相连,我们的根抱紧新疆,我的兄弟,骨肉相连,谁和谁也离不开,离不开,离不开。”
  这首《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创作于2011年。词作者顾丁昆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来新疆的支边青年,在新疆整整工作了47年,退休后回上海定居。曲作者关寿清更是土生土长的伊犁人,上世纪80年代移居澳大利亚。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索妮娅告诉记者:“2009年新疆发生‘7·5’事件时,远在澳洲的关寿清老师听说后心里感到沉甸甸的,他很想写一首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歌曲。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沉淀了很久,直到2011年元旦,关寿清与顾丁昆通了越洋电话,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没几天这首歌就诞生了。”这首歌曲采用的是维吾尔族音乐和汉族戏曲音乐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体现的是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谊。
  《欢迎你到那拉提来》
  “蓝天白云下,绿草红花开。遥远的雪山下,深涧河水拍;空中草原动,牧歌骑士来,天山的红花地,花香添异彩;飘香的毡房,悠闲的节拍,巩乃斯姑娘舞裙甩;雾绕的阳光,雪吻的云杉,欢迎你到那拉提来,那拉提来。
  草原传说里,为有太阳来。古老的丝路上,时尚霓裳摆;彩虹飘过去,戈壁变绿海,奶香的落日里,天马奔腾快;如梦的草原,幽幽的要塞,古韵和老酒最开怀;浪漫的篝火,草原的月夜,欢迎你到那拉提来,那拉提来。”
  这首《欢迎你到那拉提来》的词作者杨亚平曾是新源县人,他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一直想写一首赞颂那拉提的歌曲。2011年6月,他与关寿清在网上沟通后创作了这首歌词,关寿清拿到歌词后当天就谱好了曲。索妮娅告诉记者:“那年7月21日,关老师从澳洲来到乌鲁木齐,我刚好也带女儿在乌鲁木齐游玩。7月23日,关老师便驾车带着我和女儿直奔塔城市,在当地音乐人孟克那里录制了这首歌曲。一路上,关老师一边开车,一边教我学唱这首歌。第二天在孟克老师那里一口气录了6首歌曲。孟克是个很敬业的音乐人,他在制作这些音乐的伴奏上下了很大工夫,伴奏中的长调,还有马头琴、电吉他、呼麦、RAP等都是请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专业人士演唱和演奏的。如今,只要一听到这些歌曲,录制过程中那些辛苦又激动的情景便会历历在目,让我由衷地感激这些老师。”
  《可克达拉》
  “绿色的原野绽放玫瑰花,我们来到可克达拉。当年的唱歌人你在哪里,可否来说一说知心话。哎……可克达拉,哎……可克达拉。只要你踏上这块土地,爱情的种子就会发芽。
  草原的琴声引来黑骏马,我们来到可克达拉。生活呀天天都在变样,不变的只有心中的花。哎……可克达拉,哎……可克达拉。只要你踏上这块土地,爱情的种子就会发芽。”
  《可克达拉》这首歌创作于2011年,其歌词精练、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流行,无异于《草原之夜》的姊妹篇。
  上世纪60年代,由张家毅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风靡全国,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可克达拉这个小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后来,因为这首歌的缘故,可克达拉建起了文化旅游景点——草原之夜风情园,总经理彭博一直希望有人再创作一首歌曲,作为《草原之夜》的姊妹篇,就这样找到了顾丁昆和关寿清。两位音乐人经过实地考察和体验生活后,创作了《可克达拉》这首歌曲。2011年8月,索妮娅学会了这首歌,关寿清和彭博听后,当即就决定让她首唱这首歌。
  《天桥》
  “一道美丽的彩虹,搭在西天山的肩膀,一座幸福的桥梁,接通了人间和天上。一座幸福的桥梁,接通了人间和天上,接通了人间和天上。啊……我和你真情相约,相约在幸福桥上,我和你真情相约,带上那久久的梦想。
  一道美丽的彩虹,搭在西天山的肩膀。让我们走出天山,看世界如此宽广。让我们走出天山,看世界如此宽广,看世界如此宽广。啊……我和你真情相约,相约在幸福桥上,我和你真情相约,带上那永远的愿望。”
  《天桥》这首歌创作于果子沟大桥建成之际。近几年,关寿清每年夏季都从澳洲回伊犁度假,当他驾车一次次路过果子沟时,目睹了“天桥”的建造过程。2011年7月,他又一次驾车通过果子沟时,亲眼看见大桥横梁对接的壮观场面,内心万分激动,立即拨通了远在上海的顾丁昆的电话,建议以《天桥》来命名,写一首歌颂这座大桥的歌曲,以纪念伊犁各族人民翻越天山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
  《相约伊宁》
  “为那双迷人的眼睛,迷人的黑眼睛,为了草原之夜的巴扬琴,为那月光下浪漫的薰衣草,为了阿瓦古丽鬓边的星星,我们打点青春的行装,青春的行装,与驼铃结伴跟大雁同行。来来来,来吧,相约伊宁,相约在伊宁……”
  听了这首《相约伊宁》,江苏省东台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克勤评论说:“民族、通俗唱法相融的嗓音太美了,好似我们江苏的朱虹、文春芬,太动情也太迷人,不亚于新疆的名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好》等,真是天籁之音,我完全醉了,让人想速去伊宁。”他还说这首歌歌词简洁明了,真情流露,形象又生动,曲调基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个性,运用现代流行元素,确定了流畅的动感、流行的基础,词、曲、唱浑然一体,是极为少见的妙品。
  索妮娅表示,这首歌曲是关寿清和顾丁昆老师为第二届“新歌唱伊宁”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特意创作的,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很优美,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感,她很喜欢这首歌。
  据了解,自2011年索妮娅出版发行了第一张原创歌曲的个人演唱专辑《俄罗斯姑娘索妮娅》以来,她已录制了50多首原创歌曲。近两年,索妮娅带着这些歌曲,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新年七天乐”、“非常6+1”、“黄金100秒”等栏目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都喜欢上了她的歌。2013年,她还为电影《箭乡少女》演唱了原创歌曲《祝寿歌》。在本土音乐人的努力下,伊犁的本土原创歌曲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它们在被当地人传唱的同时,也流向祖国各地,成为宣传伊犁的一张“金名片”。
其他文献
悲壮低沉的音乐声中,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演出的新疆第一部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把人们带到了公元1771年。  “亲爱的族人们,擦干眼泪吧,包扎起流血的伤口,挺起勇士的胸膛,我们的面前只有一条路,要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回家……”  在悲壮低沉的音乐声中,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演出的新疆第一部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把人们带到了公元1771年。这一年的1月17日,备受压迫的游牧于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人在首领
期刊
“今天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到珍贵的《手绘托忒文准噶尔地图》,非常激动。很感谢新疆政协‘吐鲁番项目’课题组付出的巨大努力,让这件漂泊国外300多年的珍贵地图回到了‘家’……”9月28日,在自治区政协协助支持下,由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协办的“清代西域疆域、历史与文化:《手绘托忒文准噶尔地图》及西域多语文献研讨会”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举行,会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
期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捉蝴蝶在人们的印象里,应该是比较具有童真童趣的事儿了,您想过老人会满山遍野追逐蝴蝶吗?阿勒泰的退休老人张国强,为了采集阿勒泰的蝴蝶品种,就经常奔走在田间、河谷、丛林等一切发现蝴蝶的地方。有一次,他为了追逐一只新的蝴蝶品种,趟过一片沼泽地,令路过的牧民倒吸一口凉气,直呼老人快回来。他说追蝴蝶的时候看不到路,只是抬头盯着蝴蝶跑,摔倒就爬起来再追。就这样不停的奔跑,在
期刊
“没想到这次大赛能吸引众多疆内外人士参与,这种热情让我们看到全社会对于科普事业的空前关注。没想到当科学和微电影、动漫、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相遇,能擦出这样美丽的火花。”9月16日上午,在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获奖作品颁奖典礼上,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连用两个“没想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时下,微电影、动漫等成为大众文化中易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而在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
期刊
是存在还是死亡?这个哈姆雷特式的残酷选择,如今摆在了许多实体书店的经营者面前。数字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出版物的品类更加丰富,却带来了实体书店的寒冬。据一位图书行业的资深人士透露:上世纪90年代末,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散落着上千家书店,到2012年,大约只剩下百余家。  这些幸存的书店,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它们在以怎样的方式坚守?记者通过对两家不同类型书店的实地调查,来回答这个问题。  书店不能光卖书 
期刊
付淑霞想着新来的病号可能要起夜,一晚上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  8月5日早上,她伺候王老太起床,一摸褥子湿了。她把王老太移到轮椅上,推进卫生间。对于体重50多公斤的付淑霞来说,要抱起80公斤的王老太并非易事。她将双手伸到老人的胳膊下方,在背后交叉,一鼓作气把王老太抱起来,慢慢挪到马桶上。  68岁的王老太似乎对眼前的一切懵懂不知。付淑霞收起床单、褥子、裤子,转过身连摁了两下呼叫器,她想让护士换个干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季,“冰桶挑战”火遍全球,除了公众人物,不少老百姓也忙不迭地往自己的头上浇下一桶桶冰冻水,呼吁全社会关注“渐冻人”。然而,随着“冰桶”热潮退去,“渐冻人”们的生活似乎并未迎来期待中的转机。  家住乌市天山区团结路片区管委会皇城社区北一巷的“渐冻人”马军一家,并没有因为这一场全民“狂欢”,而发生丝毫的改变,包括关注度、受助额等方面。  没有治愈方法,马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冻”住
期刊
“天变了,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跟社区说,我们会尽力帮助。”前几天,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路街道团结新村社区主任范刀像往常一样提着一袋水果来到辖区居民穆罕木德·尤努斯的家里,坐在穆罕木德·尤努斯身旁仔细询问他家近期的生活情况。  范刀对记者说:“穆罕木德·尤努斯一家人口多,生活清贫,这些年过得不容易,但全家其乐融融,是一个非常和睦温暖的大家庭。”提起穆罕木德·尤努斯收
期刊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春光明媚,在天山南北的乡村田间、农家炕头,处处活跃着新疆各级机关干部的身影:他们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延伸至最基层、最末梢,将各项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百姓的心坎里。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新疆各级机关首批7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进点,展开为期3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程。  “第一次参加基层少数民族婚礼,得收拾得漂亮些。”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铁热木乡库台克力克村,自治区
期刊
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在全区部署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7个多月来,7.4万余名干部在天山南北乡村、社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流交往交真情,付出一份份爱心,收获了一片片赞扬。  “要真心热爱各族人民,真诚服务各族群众,坚持重在交心、以心换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语重心长地说。  作为最具新疆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工作组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