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关于自由思想的论述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孟德斯鸠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6岁在故乡学习法律,1708年获得开业执照,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无心从政,兴趣在于科学研究和启蒙思想的宣传。就像《论法的精神》序言所描述的那样,“他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改造者。他站在他的时代进步的前锋,用他的热情、智慧、渊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文笔,坚决地勇敢地攻击封建主义,为新兴地资产阶级提出进步的社会理论,对促使旧社会的死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进步的社会学说主要集中在三本代表性的著作里:《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以及《论法的精神》。而《论法的精神》集他20年之心血,以其丰富的内容、崭新的方法成为当时继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后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部政治学、法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本文就拟对其中关于自由理论的内容做一介绍,并简单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孟德斯鸠是个自由主义者,自由是他追求的社会目标。在自由的问题上,孟德斯鸠说,没有比自由这个词被赋予更多的涵义,并在人们意识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他说,有些人认为能够轻易地废黜他们曾赋予专制权力的人就是自由;另一些人认为,选举他们应该服从的人的权利就是自由,把自由当做是携带武器和实施暴力的权利;还有些人把自由当做是受一个本民族的人统治的特权,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法律受统治的特权。某一民族在很长时间内把留胡子的习惯当做自由。又有一些人把自由这个词和某一种政体联系在一起,而排除其他政府,欣赏共和政体的人说共和政体有自由,欣赏君主政体的人说君主政体有自由,结果是每个人把自己习惯或爱好的政体叫做自由。然后,孟德斯鸠提出了他的经典看法,“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指出,公民的自由有哲学上与政治上的含义。哲学上的自由是指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至少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政治自由是有安全或者至少相信有安全。简言之,哲学上的自由是指意志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受其他公民侵犯的自由。他指出,要把与政制相关联的政治自由的法律和同公民相关联的政治自由的法律区别开来。政治自由包括自由和政制的关系以及自由和公民的关系。在前一种场合,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野建立的,在后一种场合,政制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公民在事实上自由,而在法律上不自由。确保政治上的自由即是“法的精神”所探讨的问题。
  “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 这是孟德斯鸠对自由与刑法关系的科学概括。刑法是为保障自由而存在的,这是他对刑法的价值定位。刑法从专制与镇压的工具到公民自由的保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是古代及中世纪刑法与近代及现代刑法的根本分野。孟德斯鸠首先指出了这一点,将刑法与自由联系起来,使刑法奠基于个人权利与自由之上,成为自由的守护神。刑法应该为保障自由而存在,但刑法本身却并不能创造自由,仅仅是保障自由存在的一个工具而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架构中,公民自由程度不同,刑法性质也因而有别:在专制政体下,刑法的原则是制造恐怖;在君主政体下,刑法则是对荣誉的捍卫;而在共和政体下,无论是民主政治或是贵族政治,品德和节制是刑法原则,也是其政体的原则。因此,不论是在何种政体之下,都需要罪行法定原则来防止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如果刑法的每一种刑罚都是依据犯罪的特殊性质去规定,就是自由的胜利。这样,刑罚就不是人对人的暴行了。实现刑法的效力不是在于刑罚的严酷与否,而是在于公民对刑罚的畏惧,哪怕只是一种口头惩罚。所以,要实现刑法效力的最大化,就必须强化公民的荣誉感。
  可以说,孟德斯鸠的自由概念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这个自由与人的行为有关,是人能够做某种事情的意思;二是它的规范意义,即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人与规范的关系,在应该行为的范围内才有自由,否则就没有自由。这个规范首先是指法律规范,但与后世黑格尔不同的是,孟德斯鸠的法律的规范意义又不局限于法律,而有第三层超越法律的意义,这与孟德斯鸠的法律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法律总的来说是理性,但由于法律是人立的,所以法律又有人的感情加入其中,因此,是不是有自由不能只看法律本身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册)[M].商务印书馆,1961.
  [2]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勤华.外国法学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吕世伦.法理的积淀与变迁[M].法律出版社,2001.
  [5]曾尔恕.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学名著30种[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
  [6]侯鸿勋.<论法的精神>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7]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法律出版社,2007.
  [8][英]柏林,冯克利译.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M].译林出版社,2002.
  [9][法]涂尔干,李鲁宁译.孟德斯鸠与卢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杨海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1]陈善.事实与价值:论<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习技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学习技巧可以轻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学习现状和中学生学习内容的认识,分析出几点中学生提高学习技巧的方法,笔者希望能够让成绩落后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方法 学习技巧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与学习内容的认识  (一)中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日显重要。   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体现人文性。所以,从开学第一课起,教师就应该以人文性作为自己孜孜追求的目标。开学第一课很重要,采用多种教法,体现人文性。  关键词 人文性一见钟情 象形字 故事 读书交流会    新的一学期到来了,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有些语文教师会问:“对这些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孩子,我应该讲些什么?”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层层探讨初一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法:  一、语
期刊
摘 要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要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这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谈话时要注意技巧,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欢快的乐声,驱除苦闷的良药。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谈话 付出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
期刊
摘 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艰难历程,从三个阶段的重要文献的推出到三个层面的教法改革的推进,让我们看到语文教改在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其日趋严重的形式化倾向不仅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其剑走偏锋带来的诸多弊端更使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受到削弱,而顺势的盲目追捧使我们不少的教育者迷失在形式主义的歧路上。因此,针对教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辨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让语文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朴
期刊
摘 要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存在既适应了大学校园课余生活丰富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
期刊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它成为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电视教材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资源,应该起到它应有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在网络媒体、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冲击下,它存在着诸多缺点,从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远程教育,致使它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被忽视,很少得到应用。本文即根据这些缺点,分析它们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目的是使电视教材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继续发挥重要作
期刊
摘 要 作为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天然气对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亟待准公共物品供给服务体制的重建。结合我国西部石油城区,天然气的供给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立足分权化改革,通过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关系,重构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服务体制。   关键词 准公共物品 供给服务体制 三维治理体制    社会转型期,随着石油管道的铺设,
期刊
摘 要 公共卫生危机是我国面临较多的危机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政府应该本着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态度严肃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本文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在构建卫生应急体系时遇到的阻力、以及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时政府应该如何作为三个角度来论述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探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政府 构建  
期刊
1929年中华民国《民法典》第1条,“民事、法律无明文者,依习惯”。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1条第2项规定:“法律无规定之事项,法院应依习惯法裁判之”;日本民法总则第92条规定,“惯习如与法令中无关公共秩序之规定有异,关于法律行为,依其情况,得认当事人有依惯习者,从其关系。”此外,
期刊
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步曲式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辞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更甚者,尝试用应试作文直接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笔者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