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诗意生活 见微知著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card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枚帅哥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强撑外型略显狼狈?会不会马齿徒增叫人扼腕?当年长发飘飘地唱着“我想我是海”的文艺青年,一晃眼已变成微微发福满溢温柔父爱的“多爸黄小厨”。金鹰节颁奖典礼上,黄磊笑着提到自己从文艺小生到家庭煮夫的转变,却被海清揭了“老底”——“黄磊老师是我大学时期的班主任。”
  四十有三,不惑已过,黄磊凭借着热爱与努力收获了成功,也由于坦然坚定而拥有着幸福,他就像一本教科书,教我们如何对待事业与生活。

从文艺男神到家庭煮夫


  黄磊现在最受瞩目的身份,不是演员,而是“多爸”。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以体贴懂事、聪明独立的大姐姐形象受到一致好评,被称为360度无死角的“多女神”,而多多身后的多爸,则光荣升级为“国民岳父”。
  对于《爸爸去哪儿》带来的效应,黄磊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成长,他在节目最后一期总结道,“对我而言是一次特别的经历,最美好的回忆,太难得了。对于多多来说,这个节目让她成长了很多,在节目中,她是大姐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做个榜样,多多现在就很懂得爱护比她小的孩子,这就是成长。”而教育女儿的秘诀,黄磊坦言第一原则是尊重,而且基本礼貌要重视。“我觉得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太重要,但做人做事的规矩是从小要教好的。多多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挺好,因为我从小就教育这些。”
  如今,多爸黄磊又推出了新书《我的肩膀,她们的翅膀》,不仅和大家分享他与孩子、家人的诗意生活,还有自己从文艺青年到完美老爸的人生转变。这几年攒下的日常随笔,是黄磊自己的生活,也是女儿们的成长记忆。“等我老了,老到记不得当年勇时,有个物件儿帮我回想那些珍贵的时光,女儿们长大了,她们能通过我的文字更好地了解现在的我和我们的日子。”
  在电视节目里,多多能和黄磊整段地对《暗恋桃花源》的台词,那画面浪漫动人,也让人仿佛看到未来多多演戏的样子,多多说自己以后想当演员、导演,颇有女承父业的志向。   对此,黄磊表示不会刻意引导,出于尊重,他觉得多多还小,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想法。
  也不知是不是冥冥中的安排,多多从小跟着黄磊和孙莉演出的情形,和多爸黄磊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黄磊出生在演艺世家,小时除了上学,就都是在父母工作的剧院后台和观众席泡大,耳濡目染,很多剧目他都能从头到尾背出来。谈到成长,谈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黄磊深感自己爱上演艺事业和父母的影响分不开,同时,他年轻时随性、文艺范儿,中年时内敛踏实,都间接来自父母给予的自由空间。
  看黄磊的影视作品,从《人间四月天》到《我爱男闺蜜》,这十多年里,观众在成长,黄磊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要说我的改变跟角色的改变一致有点勉强,但确实我个人成长了很多,要感谢的人也太多。年轻时,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生活是一扇大门,那么成长就像是从入门到逐渐深入,生活的阅历越丰富,就会越踏实。‘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其实真正的变化是内在的。”越深入、越丰富、越踏实,与角色身份相比,黄磊的转变更加源自内在。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演员”


  演员黄磊有几个时期,首先是“文艺小生”时期,以《边走边唱》《夜半歌声》成名,然后陆续出演了《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似水年华》的文、《橘子红了》的荣耀辉,将文艺儒雅的才俊形象进行到底。然后是“幽默大叔”时期,《婚姻保卫战》《男人帮》《夫妻那些事》《我爱男闺蜜》,儒雅的黄磊变身呆萌话痨,远在天边的男神落入凡间,成为接地气儿的身边大叔。除了荧屏,话剧舞台承载着黄磊对表演艺术的另一种追求,2006年,他参演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到2014年总共演了两百多场;2010年,黄磊又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的演出。他还和赖声川、孟京辉等发起了“乌镇戏剧节”,让年轻人交流分享,发展和繁荣戏剧文化。电视剧、电影、话剧,黄磊哪一个都不愿意放弃,但假如只能留下一个,黄磊的选择是留在舞台上。
  做,而非想要做,这是黄磊在事业上的成功经验。他爱表演,就去演;他喜欢写东西,就去写;他愿意唱歌,就好好唱。“人们总是在嘴上说喜欢这喜欢那,想要做这做那,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去的很少,人们总是把时间花费在想象和计划上,却并不真正去执行,这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谈到自己的经历,黄磊说起了《似水年华》——因为学表演出身,但喜欢用文字来抒发情感记录思想和生活,所以就去做《似水年华》,第一次编剧、第一次导演,第一次尝试,很不容易,“但当年做的时候就觉得虽然辛苦但很畅快,觉得这就是我该做的事儿,如果我一直停留在想要去做的阶段,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了。”
  从歌手、演员,到教师、导演,再到丈夫、父亲,黄磊身份多重,但并不会因多而忙乱,到目前这个阶段,他只需要努力地做好自己,“我是个演员,所以会努力拍戏,我是个丈夫和父亲,所以要对家庭担起责任。我1994年考上研究生,1997年正好有留校任教的机会,我赶上了,就顺势留校了,于是多了这个老师的身份,在演员、导演、曾经的歌手、教师这些角色里面,我最希望永远不辜负、永远对得起的就是教师这个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半点不能马虎,这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演员的道路上,他也绝不会退缩不前,除了《暗恋桃花源》的巡演,他也对未来的新戏做了一系列的规划,演戏是他事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注。

在平衡中享受生活


  正如黄磊新书《我的肩膀,她们的翅膀》中所记录,黄磊的生活看似平常,但他却总能在平常中发掘出深意。黄磊说,“我的视角是个人化的,喜欢写文章的人都愿意见微知著,说难听点是矫情,但我觉得有情感有思想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以我矫情故我在。”   
  如果没有工作安排,黄磊的一天就是“准备一日三餐,看书、写作,做家务”。家庭生活,就是细节加上细节,日常加上日常。黄磊下厨,孙莉洗衣——“有时候看着她洗衣服晾衣服,我就会觉得特别平静”;除了下厨,黄磊还喜欢给女儿讲故事——“讲童话,讲孙悟空猪八戒,大点儿了就讲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
  在黄磊眼中,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有了根,再向外生长,就会觉得安心。在事业成功的同时拥有幸福家庭,黄磊的经验是“平衡”。“我从小就不算是乖顺的孩子,喜欢和希望的事情很少妥协,比如我做剧本、做导演,我认为合适的本子就希望能够落实,但在做人生和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也能理智地分析形势,顺势作出合理的选择,很难说某一个统一的原则或做法造就了现在的我,只能说我在坚持自己与顺应时势之间作出了平衡,这种平衡我做得还不赖。”
  读黄磊的书,会觉得他是一个拥有安逸生活的人,其实作为演员、教师,经历更多的是忙碌奔波,不过,黄磊有一份坦然的心态,“无论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儿,我现在都能比较坦然地面对,不再焦躁不再急切,该做什么事情就做,顺势而为,所以心里挺安逸。”不是打着鸡血追求成就,却总是停下来观察生活,对创作的影响来说,黄磊更愿意提到积极的一面,“我很庆幸现在的生活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安定的内心去思考,也有更多的自由去做不同的尝试。”谈到当下社会“快速消费、追求成功”的主流风气,黄磊觉得,“从古至今人们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就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我觉得这个追求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是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确实更快速,信息的传播也更快更便捷,但凡有一点儿能量、有一点儿不同的人都能快速蹿红,被人热议一两天,“可能是人们追求成功追求名声的方法出了问题”。
  面对未来的生活,黄磊希望能继续平静而充满希望,“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有随遇而安的心和追求所爱的勇气,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需要勇气和克制的。”

黄老师支招年轻人


  
  CUTE:以您的经验,年轻人的职业道路应该专一还是多样化尝试?
  黄磊:我是赞成年轻时多接触多尝试,特别是还在学校时,各方面的压力都小,抓紧每一分每一刻去学去感受去拥抱你感兴趣的事儿,才不会后悔。到了走上工作岗位就得平衡家里的情况、个人问题等等,专一或说是围绕专业来精选你的道路就是必要的了,再做没有积累的尝试,成本相对较大,这也是成长成熟的代价。比如我是有多重的身份,我曾经对绘画也很感兴趣,觉得画很美,但是我就不会去尝试绘画,为什么呢?因为成本太高,这个成本不仅是金钱,更是时间、精力。
  CUTE:您觉得当下社会环境对年轻人来说有什么样的优势和考验?
  黄磊:当下社会是复杂的,我们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城乡结合才是社会现实。可能我接触较多的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有冲劲有创意,但很多受到我们影视剧所展现的后现代幻想影响,对社会现实缺乏洞察力。具体到学表演的年轻人,去体会角色,去体验社会现实,只有对人性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做好表演。其他行业的年轻人也一样,只有在学习和工作中认清不同行业的真实行情,才能真正投身其中,这是对年轻人的考验。他们的优势也同样明显,这个时代是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到哪儿都能接收到新鲜的资讯,这放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他们眼界更开阔,脑子里存储的知识更多姿多彩,所以他们更有创意也更个性。
  CUTE:对于那些想投身表演艺术行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忠告?
  黄磊:不要轻言开始,更不要轻言放弃。每一行都有它的魅力与苦楚,如果感兴趣,请去了解它,学习它,找业内人士去问。单凭兴趣是无法成为职业表演者的,但没有兴趣的学习和职业,未免太枯燥悲哀了。如果真的喜欢,就着手去做吧。
  CUTE: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如何平衡拼搏事业与享受生活的关系?
  黄磊:要拼搏事业,更要会享受生活,这两项其实并不矛盾,如果你碰巧选对了工作,你的事业也会为你带来快乐,即使工作一时并不太如意,但也可以慢慢去适应它、喜欢它。工作之余的生活里,就把心静下来,你会发现平常的生活里也能时时有惊喜,把心放正了,才谈得上享受。
其他文献
正统英式下午茶的茶叶选用大吉岭茶(Darjeeling):  出产于印度孟加拉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有着芳香的佛手柑味,在白色骨瓷杯中会显露出迷人的金色黄晕,是上等好茶的标志,适合净饮。伯爵茶(Earl Gray):  经典的下午茶口味,也是接受程度比较高的一款。是由多种茶叶加上香料配制而成的混合茶,口味上浓淡适中。锡兰茶(Ceylon):  出产于斯里兰卡,上品的汤面会显示金黄色的光圈
期刊
East苏州体会那些从古至今的美  旅行者:papa(日企职员,现居苏州)  旅行时间:7年  在苏州这座“自己的城市”旅行,papa是分模式完成的,出行的路线也会根据模式而有所差异。历史考证模式、诗词歌赋模式、植物探索模式……每一项都让她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她的旅行有着和这座古城相得益彰的古典与从容:园林喝茶诵读楹联,沧浪亭偶遇世外高人,随手拍野花野草查书求名……而最让papa津津乐道的一次
期刊
敬业到“丧心病狂”  郭敬明执导的首部电影《小时代》赢得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撇去其中的人气偶像的加盟及承载着80后、90后青春的故事情节不说,电影中各个角色的造型都非常值得一看,其中尤以郭采洁饰演的“白富美”顾里最为出彩,剧中顾里所佩戴的珠宝也成为人物角色的点睛之笔。  这些都出自亚洲时尚大师、台湾造型师黄薇之手。她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担任多部电视剧的造型并为众多明星做过造型顾问,被称为“点
期刊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神秘梦境,  这一个梦,是从年少的画板上而来,  一个人的时候,梦会飘出来,  带你到另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    无论世界会怎样转变,  总有那么一刻,时间似乎静止,  梦想瞬间放大,  我能听得见异次元空间的声音,  也听得到你对我的称赞。    你来自哪里,  为何与我如此相像?  只是,你的眉眼清澈,  你的微笑从容而明媚,  如果你是另一个我,  如果可以,  我是否
期刊
表姐在本地的一所大学,进校三年以来一直没有谈恋爱——与其说找不到合适的,不如说她压根不想谈。比起两个人天天黏在一起卿卿我我,她更喜欢一个人无拘无束。但偶尔看见身边同学慢慢地都找到了另一半,没完没了地秀恩爱,寂寞来袭时,她自然也想找个人倾诉衷肠。  不久前,表姐在朋友圈发了张全身自拍照,配的文字是:万年BF风,怪不得没男票。谁知表姐她妈留言说:你想多了,这是个看脸的世界!然后还有个挖鼻孔的表情。表姐
期刊
有时候,柔软是一种比坚硬更强大的力量。以柔克刚是无往不胜的招数,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柔软是让自己强大的最好方式。  陈建斌:“我希望能找到最好的方式,既有商业元素又能满足我内心的诉求,很难。但对我来说,越困难的事才越有意思。”  第51届台湾金马奖,陈建斌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一个勺子》斩获最佳新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而其参演的《军中乐园》,则锦上添花般,带给了他最佳男配角的荣誉。目前他已经投
期刊
我们每天至少花上三小时流连于各种社交网络,如果微博、微信、QQ这些主流的社交应用已经让你审美疲劳,那么不如换种玩法:新奇的拍照聊天、标记生活、分享脚步印记……让自己与朋友彻底互动起来。HAFFY  推荐指数: ★★★★☆  这里的交流方式是,你可以录制一段三秒钟的视频发送给好友。而你的好友接收到的其实是GIF动图,而他也可以回复给你一段三秒钟视频,一来一往六秒钟完成一次对话,就像演默剧一样充满无厘
期刊
单位新来的实习生是一枚大四的中文系妹子,某天下午,我带她去采访一位青年画家。大概是被采访对象邋遢随意的文艺气息所吸引,她居然真诚地聊起了理想。“成为记者就是我的理想!”我还没来得及给她泼冷水,对面的青年画家倒是急得掐灭烟头,连连摆手:“别!女生千万不要从事这行。这行出剩女啊,忙得你脚尖不着地哪还有时间谈恋爱?”哟呵,这是在人前打脸啊,我跳着脚想反驳,可想想自己确实还是单身一个,便理亏地安静了。  
期刊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工作似乎与生活是两个格格不入的概念。  比如:“校团委的老师又找我们部门的茬。”再比如:“公司周末非得要开活动的总结会议。”这是我在校园宣讲会中听到的来自于大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部分抱怨。我长了一张无公害的脸,所以他们看不到我燃烧内心的熊熊火焰。  抱怨老被老师找茬的男孩二十出头,是学生会的部长。我问:“你说老师又找你们的茬,你抱怨的到底是老师总针对你们,还是因为你们总
期刊
《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尔摩斯看到陌生人,大脑会不自觉出现弹幕,根据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种种琐碎的小细节判断一个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甚至情感状况。不必开口,便知你的背景、在为何事苦恼,因为形象与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已经足够。很羡慕他这项技能,上街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总想要推断一番:TA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些人很容易分辨。街上有一群人西装革履,年少老成的面容,说话流利得带着一股亢奋的成功学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