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明确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13、2014年分别在广东广州南沙区、汕头市潮阳区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结果] 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杀虫和保叶效果。70.00 g/hm2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可达到86.46%~96.43%。南沙区施1次药,53.75~70.00 g/hm2剂量的保叶效果为82.12%~89.25%,37.50 g/hm2剂量的防效低于80%;潮阳区施2次药,37.50~70.00 g/hm2剂量的保叶效果均达到90%以上。 [结论]为该药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环虫酰肼;悬浮剂;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9-093-0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称卷叶虫、白叶虫,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1],以幼虫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该虫广泛分布于各稻区,东自台湾,西迄西藏,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2]。近几年,受气候、种植条件以及害虫迁飞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4]。
目前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其对多种常规药剂产生较严重的抗性。因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已迫在眉睫。环虫酰肼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二酰基肼类化合物,由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共同对昆虫进行激素活性调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很高的杀幼虫活性,但对非靶标类生物及环境等安全性极高[5-6]。关于环虫酰肼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研究了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旨在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该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5%环虫酰肼悬浮剂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提供;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购自美国杜邦公司。
1.1.2 防治对象。水稻稻纵卷叶螟。
1.1.3 供试作物。广州市南沙区和汕头市潮阳区的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天优368、汕优96。
1.1.4 施药器械。
喷雾器械型号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3WBD-18E型,由浙江省台州市椒江江南农械厂生产。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共设以下5个处理:5%环虫酰肼悬浮剂施药量(有效成分量)为37.50、53.75、70.00 g/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施药量为20.00 g/hm2,清水作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2.5 m2。
1.2.2 田间施药。2013~2014年分别在广州市南沙区、汕头市潮阳区进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试验。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期,南沙区施1次药,潮阳区施2次药(施药间隔期为7 d)。采用对水喷雾法,喷药液量为 600 L/hm2。
1.2.3 调查方法。
当代稻纵卷叶螟为害定型后进行药效调查,共调查1次。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共查25丛稻,记录总叶片数及被害叶片数,统计卷叶率,计算相对防效;同时每小区调查60片卷叶内活虫数,统计有虫率。此外,在试验期间不定期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若有则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卷叶率= 卷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卷叶率-处理区药后卷叶率)/对照区药后卷叶率×100%
有虫率=卷叶内活虫数/调查卷叶数×100%
虫口防效=(对照区有虫率-处理区有虫率)/对照区有虫率×100%
1.2.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ANOVA),平均数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虫酰肼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 2013~2014年在南沙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1)表明,5%环虫酰肼悬浮剂70.00 g/hm2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到86.46%~96.43%,37.50 g/hm2剂量的杀虫效果则较差,防效为12.86%~31.25%。53.7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 g/hm2剂量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
2.2 环虫酰肼对水稻的保叶效果 由表2和表3可知,5%环虫酰肼悬浮剂具有较好的保叶效果。在南沙区试验田施药1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53.75、70.00 g/hm2剂量的保叶效果较高,分别为82.12%~85.57%、87.37%~89.2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3.75 g/hm2剂量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效(83.91%~84.07%)相当,无显著差异。在潮阳区试验田施药2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的保叶效果明显提高,37.50~70.00 g/hm2剂量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53.7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37.50 g/hm2剂量处理的防效。
2.3 环虫酰肼对水稻的安全性 在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区未观察到水稻有药害现象发生,未见水稻叶色、生长发育情况与对照区有明显差异。
3 结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期施药1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70.00 g/hm2剂量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可达到86.46%~96.43%。在南沙区试验田施1次药,5%环虫酰肼悬浮剂37.50、53.75、70.00 g/hm2 3个剂量的保叶效果分别为77.02%~79.50%、82.12%~85.57%、87.37%~89.25%;而潮阳区试验田施2次药,3个剂量的保叶效果均达到90%以上。施2次药的保叶效果明显高于施1次药。因此,在稻纵卷叶螟发生期可以根据稻田虫口密度选择喷施5%环虫酰肼悬浮剂1~2次,间隔期为7 d,田间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53.75~70.00 g/hm2。
参考文献
[1] 程家安.水稻害虫[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5-60.
[2] 张孝羲,陆自强,耿济国,等.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0,23(2):130-140.
[3] 蔡国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2006(2):49-50.
[4] 翟保平,程家安.2005年全国水稻两迁害虫暴发成灾的原因[J].昆虫知识,2006,43(4):585-588.
[5] 程志明.杀虫剂环虫酰肼的开发[J].世界农药,2007,29(1):12-17.
[6] 聂开晟,侯春青,刘长令.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环虫酰肼[J].农药,2001,40(2):42-43.
关键词 环虫酰肼;悬浮剂;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9-093-0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称卷叶虫、白叶虫,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1],以幼虫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该虫广泛分布于各稻区,东自台湾,西迄西藏,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2]。近几年,受气候、种植条件以及害虫迁飞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4]。
目前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其对多种常规药剂产生较严重的抗性。因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已迫在眉睫。环虫酰肼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二酰基肼类化合物,由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共同对昆虫进行激素活性调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很高的杀幼虫活性,但对非靶标类生物及环境等安全性极高[5-6]。关于环虫酰肼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研究了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旨在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该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5%环虫酰肼悬浮剂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提供;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购自美国杜邦公司。
1.1.2 防治对象。水稻稻纵卷叶螟。
1.1.3 供试作物。广州市南沙区和汕头市潮阳区的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天优368、汕优96。
1.1.4 施药器械。
喷雾器械型号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3WBD-18E型,由浙江省台州市椒江江南农械厂生产。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共设以下5个处理:5%环虫酰肼悬浮剂施药量(有效成分量)为37.50、53.75、70.00 g/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施药量为20.00 g/hm2,清水作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2.5 m2。
1.2.2 田间施药。2013~2014年分别在广州市南沙区、汕头市潮阳区进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试验。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期,南沙区施1次药,潮阳区施2次药(施药间隔期为7 d)。采用对水喷雾法,喷药液量为 600 L/hm2。
1.2.3 调查方法。
当代稻纵卷叶螟为害定型后进行药效调查,共调查1次。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共查25丛稻,记录总叶片数及被害叶片数,统计卷叶率,计算相对防效;同时每小区调查60片卷叶内活虫数,统计有虫率。此外,在试验期间不定期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若有则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卷叶率= 卷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卷叶率-处理区药后卷叶率)/对照区药后卷叶率×100%
有虫率=卷叶内活虫数/调查卷叶数×100%
虫口防效=(对照区有虫率-处理区有虫率)/对照区有虫率×100%
1.2.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ANOVA),平均数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虫酰肼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 2013~2014年在南沙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1)表明,5%环虫酰肼悬浮剂70.00 g/hm2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到86.46%~96.43%,37.50 g/hm2剂量的杀虫效果则较差,防效为12.86%~31.25%。53.7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 g/hm2剂量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
2.2 环虫酰肼对水稻的保叶效果 由表2和表3可知,5%环虫酰肼悬浮剂具有较好的保叶效果。在南沙区试验田施药1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53.75、70.00 g/hm2剂量的保叶效果较高,分别为82.12%~85.57%、87.37%~89.2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3.75 g/hm2剂量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效(83.91%~84.07%)相当,无显著差异。在潮阳区试验田施药2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的保叶效果明显提高,37.50~70.00 g/hm2剂量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53.75、70.00 g/hm2剂量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37.50 g/hm2剂量处理的防效。
2.3 环虫酰肼对水稻的安全性 在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区未观察到水稻有药害现象发生,未见水稻叶色、生长发育情况与对照区有明显差异。
3 结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环虫酰肼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期施药1次,5%环虫酰肼悬浮剂70.00 g/hm2剂量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效可达到86.46%~96.43%。在南沙区试验田施1次药,5%环虫酰肼悬浮剂37.50、53.75、70.00 g/hm2 3个剂量的保叶效果分别为77.02%~79.50%、82.12%~85.57%、87.37%~89.25%;而潮阳区试验田施2次药,3个剂量的保叶效果均达到90%以上。施2次药的保叶效果明显高于施1次药。因此,在稻纵卷叶螟发生期可以根据稻田虫口密度选择喷施5%环虫酰肼悬浮剂1~2次,间隔期为7 d,田间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53.75~70.00 g/hm2。
参考文献
[1] 程家安.水稻害虫[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5-60.
[2] 张孝羲,陆自强,耿济国,等.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0,23(2):130-140.
[3] 蔡国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2006(2):49-50.
[4] 翟保平,程家安.2005年全国水稻两迁害虫暴发成灾的原因[J].昆虫知识,2006,43(4):585-588.
[5] 程志明.杀虫剂环虫酰肼的开发[J].世界农药,2007,29(1):12-17.
[6] 聂开晟,侯春青,刘长令.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环虫酰肼[J].农药,2001,4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