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正在侵蚀着中国社会:男女失调,性别成为稀缺社会资源。与之形成对应的是,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进入单身时代。独身主义、不婚主义来势汹汹,俨然成为主流社会一道别样的风景。年轻时一个人独守空床,年老时一个人独守空巢,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在人山人海,人山人海里空无一人。
数据背后的被动单身和主动单身
数据并非冰冷的符号,其背后,是无数家庭和个人面临的普遍问题。以下是一组数据:
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专家表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
2014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过去20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一直高于115,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单身潮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侵蚀着中国大江南北。
近几年,“菏泽彩礼”已成为一个社会名词。过去流行“3斤3两”,指100元钞票的重量,大约14.35万元。后来又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就是1万张5元钞票,1000张百元钞票,这已是15万元,至于“一片绿”,就是一片50元的钞票,新郎可以看着给。彩礼不堪重负,其背后是农村女性的大量稀缺,再往前推,则是重男轻女思维下的逻辑。这个逻辑有两层,现实的层面是养女儿就得有所回报,历史的层面是对女婴的遗弃,导致后来的稀缺。
根据媒体报道,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彩礼观。青岛的新娘子索要彩礼可谓是最“实事求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新娘子10万元彩礼,若是公务员编制,那得到15万元。人家说了,结婚后,俺给家庭的贡献不一样,彩礼当然也不能一样。
与彩礼引发的“被动单身”相比,主动单身有两种呈现,一种是指很多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女性,不再是被迫剩下来的稀缺物种,而是主动选择单身。另一种是受感情挫折或个别经历而看淡了恋爱婚姻,不再追求爱情和不想踏入婚姻殿堂,而主动单身的年轻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显著增多。
最近,日本一家电视台曝光了一位40岁的大龄单身宅男。他本人形象干练,是公司里的精英,有着价值1000万日元的房子。他本人介绍:“在20多岁的时候喜欢的是《秀逗魔导士》,在30岁以后喜欢上了美少女游戏,如今的话则是忠实的《Lovelive!》粉丝。看到3次元的女性照片,已经没有感觉了。”
二次元宅,由日本蔓延至中国。虚拟世界为现实提供了虚拟的模板,一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从吃喝拉撒上升至精神世界。即使最隐秘的性,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解决呢?
乡村光棍江湖
与严肃的数据比起来,农村青年的单身危机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2016年3月,贾平凹出版长篇小说《极花》,将视角对准被拐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关注农村光棍儿的“绝种”人生,更展现出一幅当代凋敝的乡村图景。极端落后的村落,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光棍儿。贾平凹深有感触:“我是到过一些这样的村子,村子里几乎都是光棍,有一个跛子,他是给村里架电线时从崖上掉下来跌断了腿,他说:我家在我手里要绝种了,我们村在我们这一辈就消亡了。我无言以对。”
2011年,年轻导演郝杰曾拍摄了一部电影《光棍儿》,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的裤裆问题——某贫困山区的四个老光棍。村里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使得光棍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时间一久,人老了,这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了。在一个信息不怎么发达的封闭山村里,性问题变得如此苦闷、焦躁、混乱,全村只有那么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年妇女蜻蜓点水似的游走在各个光棍之间,暂且解决一下光棍们的裤裆问题,其他疏解苦闷的办法就是反复听些听了几十年的荤曲儿。
城乡二元化发展自然体现在裤裆问题上,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作用于性上,而且在整个城乡二元的道德评判体系上也有深刻的烙印——就连城里的妓女也看不起乡下嫖客。
而今,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展开,偏远地区的光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递增,本来他们赖以生存的本乡女性资源一波一波被城市吸走,而他们却因种种原因,尤其是在城市面前的性别劣势而被封死在本乡。乡村男性,尤其是新的80后、90后光棍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女性资源急剧稀缺的时代,甚至除了攒一辈子钱买一个媳妇之外,没有任何正常渠道能够让他们获得正常的婚姻权利。
2014年,《读库》上曾出现过一篇马宏杰写的《刘祥武相亲记》,客观地描写一个湖北青年农民在“传后”需求下的曲折相亲经历,故事后面隐藏着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善恶观念,以及他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
不涉及婚姻问题,不是光棍和非光棍的问题,纯粹的单身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它逐渐蔓延到社会的几乎每一个年龄段。
济南,28岁的民企培训师耿翠华正在别致的居所里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用手机看电视剧《伪装者》。
济宁,82岁的胡吉英正坐在一张已有些年头,散落着衣服、毛巾和半袋零食的床上,为自己的药费发愁。
尽管年龄迥异,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一个人住。独居者这个迅速增长的人口群体正在打破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及儒家文化倡导的敬老传统。
我们不能忘记一些真正的孤独者,比如空巢老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空荡荡的家绝对是城市生活无法回避的一幕。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提到的一些个案着实让人触目惊心,比如与亲人失去联系的玛丽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老去,一个人生病,最后一个人死去。在漫长的独居生活中,她以垃圾填满房间,与猫狗讲话以打发过于寂寞的后半生。 单身潮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并非简单的单身人口的老龄化,而是整个国家的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的总人口数。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单身潮和老龄化催生了一系列“奇谈怪论”,比如“经济学教授谈光棍危机:低收入者可以合娶老婆”,基于对传统社会伦理所涉及的道德底线以及现行一夫一妻制法律的侵犯,这个观点受到广泛质疑甚至谩骂。但公众的态度说明至少这绝不是解决3000万光棍的出路。
还有人认为,3000万光棍的性需求与养老只是个收入问题。收入高、有身份的人不但很容易找到老婆,甚至二奶小三、三妻四妾占有女性资源。换句话说,事实上最终娶不到老婆为光棍的那3000万剩男,终究还是社会财富分配下的弱者,不论社会财富流向哪些人群、抑或就算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绝对平均化,全社会都在收入上消灭贫富分化了,还是要多出3000万男人,或者说中国社会终究还是缺少3000万年轻女性。
什么因素驱使如此多的人宁可放弃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选择独自居住?显然,经济发展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根本原因还是“自由”。当代社会崇尚个性,独立至上。在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不是必经的程序,“对自身负责”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婚姻、家庭、父母、伴侣、子女虽好,都比不过自己的一根手指头。
同时,婚姻又是封闭的,它将人限定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生存、发展的多重压力,留给自我的发展空间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爱好自由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纷纷走出家庭:少年人汲汲于逃离父母的监控,青年人不愿过早承担家庭的负累,中年人为家事操碎了心,老年人和子女无法沟通……
然而,在现实语境下,单身者很难过上“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单身者好比洪水猛兽,已然成为一种令人生厌的脸谱化符号:小到公民的健康危机、心理困惑,大到整个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崩坏”,细究起来都是单身惹的祸。先不提中国的父母如何仇视剩男、剩女,就算是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也难逃骂名。以美国文学为例,不管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凡讲述一个人如何避开人群独自生活的故事,都不免引出诸多恐怖联想。
相对于年轻单身者的自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老年单身者的命运着实悲惨,因为这里的“单身”,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单身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大程度上,这会成为大多数人未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也无需盲目乐观,因为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你身边的人们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终留下你孤独一个。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最后一程只有我们自己。
数据背后的被动单身和主动单身
数据并非冰冷的符号,其背后,是无数家庭和个人面临的普遍问题。以下是一组数据:
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专家表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
2014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3376万。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过去20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一直高于115,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单身潮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侵蚀着中国大江南北。
近几年,“菏泽彩礼”已成为一个社会名词。过去流行“3斤3两”,指100元钞票的重量,大约14.35万元。后来又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就是1万张5元钞票,1000张百元钞票,这已是15万元,至于“一片绿”,就是一片50元的钞票,新郎可以看着给。彩礼不堪重负,其背后是农村女性的大量稀缺,再往前推,则是重男轻女思维下的逻辑。这个逻辑有两层,现实的层面是养女儿就得有所回报,历史的层面是对女婴的遗弃,导致后来的稀缺。
根据媒体报道,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彩礼观。青岛的新娘子索要彩礼可谓是最“实事求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新娘子10万元彩礼,若是公务员编制,那得到15万元。人家说了,结婚后,俺给家庭的贡献不一样,彩礼当然也不能一样。
与彩礼引发的“被动单身”相比,主动单身有两种呈现,一种是指很多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女性,不再是被迫剩下来的稀缺物种,而是主动选择单身。另一种是受感情挫折或个别经历而看淡了恋爱婚姻,不再追求爱情和不想踏入婚姻殿堂,而主动单身的年轻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显著增多。
最近,日本一家电视台曝光了一位40岁的大龄单身宅男。他本人形象干练,是公司里的精英,有着价值1000万日元的房子。他本人介绍:“在20多岁的时候喜欢的是《秀逗魔导士》,在30岁以后喜欢上了美少女游戏,如今的话则是忠实的《Lovelive!》粉丝。看到3次元的女性照片,已经没有感觉了。”
二次元宅,由日本蔓延至中国。虚拟世界为现实提供了虚拟的模板,一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从吃喝拉撒上升至精神世界。即使最隐秘的性,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解决呢?
乡村光棍江湖
与严肃的数据比起来,农村青年的单身危机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2016年3月,贾平凹出版长篇小说《极花》,将视角对准被拐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关注农村光棍儿的“绝种”人生,更展现出一幅当代凋敝的乡村图景。极端落后的村落,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光棍儿。贾平凹深有感触:“我是到过一些这样的村子,村子里几乎都是光棍,有一个跛子,他是给村里架电线时从崖上掉下来跌断了腿,他说:我家在我手里要绝种了,我们村在我们这一辈就消亡了。我无言以对。”
2011年,年轻导演郝杰曾拍摄了一部电影《光棍儿》,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的裤裆问题——某贫困山区的四个老光棍。村里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使得光棍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时间一久,人老了,这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了。在一个信息不怎么发达的封闭山村里,性问题变得如此苦闷、焦躁、混乱,全村只有那么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年妇女蜻蜓点水似的游走在各个光棍之间,暂且解决一下光棍们的裤裆问题,其他疏解苦闷的办法就是反复听些听了几十年的荤曲儿。
城乡二元化发展自然体现在裤裆问题上,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作用于性上,而且在整个城乡二元的道德评判体系上也有深刻的烙印——就连城里的妓女也看不起乡下嫖客。
而今,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展开,偏远地区的光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递增,本来他们赖以生存的本乡女性资源一波一波被城市吸走,而他们却因种种原因,尤其是在城市面前的性别劣势而被封死在本乡。乡村男性,尤其是新的80后、90后光棍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女性资源急剧稀缺的时代,甚至除了攒一辈子钱买一个媳妇之外,没有任何正常渠道能够让他们获得正常的婚姻权利。
2014年,《读库》上曾出现过一篇马宏杰写的《刘祥武相亲记》,客观地描写一个湖北青年农民在“传后”需求下的曲折相亲经历,故事后面隐藏着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善恶观念,以及他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
不涉及婚姻问题,不是光棍和非光棍的问题,纯粹的单身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它逐渐蔓延到社会的几乎每一个年龄段。
济南,28岁的民企培训师耿翠华正在别致的居所里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用手机看电视剧《伪装者》。
济宁,82岁的胡吉英正坐在一张已有些年头,散落着衣服、毛巾和半袋零食的床上,为自己的药费发愁。
尽管年龄迥异,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一个人住。独居者这个迅速增长的人口群体正在打破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及儒家文化倡导的敬老传统。
我们不能忘记一些真正的孤独者,比如空巢老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空荡荡的家绝对是城市生活无法回避的一幕。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提到的一些个案着实让人触目惊心,比如与亲人失去联系的玛丽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老去,一个人生病,最后一个人死去。在漫长的独居生活中,她以垃圾填满房间,与猫狗讲话以打发过于寂寞的后半生。 单身潮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并非简单的单身人口的老龄化,而是整个国家的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的总人口数。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单身潮和老龄化催生了一系列“奇谈怪论”,比如“经济学教授谈光棍危机:低收入者可以合娶老婆”,基于对传统社会伦理所涉及的道德底线以及现行一夫一妻制法律的侵犯,这个观点受到广泛质疑甚至谩骂。但公众的态度说明至少这绝不是解决3000万光棍的出路。
还有人认为,3000万光棍的性需求与养老只是个收入问题。收入高、有身份的人不但很容易找到老婆,甚至二奶小三、三妻四妾占有女性资源。换句话说,事实上最终娶不到老婆为光棍的那3000万剩男,终究还是社会财富分配下的弱者,不论社会财富流向哪些人群、抑或就算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绝对平均化,全社会都在收入上消灭贫富分化了,还是要多出3000万男人,或者说中国社会终究还是缺少3000万年轻女性。
什么因素驱使如此多的人宁可放弃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选择独自居住?显然,经济发展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根本原因还是“自由”。当代社会崇尚个性,独立至上。在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不是必经的程序,“对自身负责”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婚姻、家庭、父母、伴侣、子女虽好,都比不过自己的一根手指头。
同时,婚姻又是封闭的,它将人限定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生存、发展的多重压力,留给自我的发展空间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爱好自由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纷纷走出家庭:少年人汲汲于逃离父母的监控,青年人不愿过早承担家庭的负累,中年人为家事操碎了心,老年人和子女无法沟通……
然而,在现实语境下,单身者很难过上“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单身者好比洪水猛兽,已然成为一种令人生厌的脸谱化符号:小到公民的健康危机、心理困惑,大到整个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崩坏”,细究起来都是单身惹的祸。先不提中国的父母如何仇视剩男、剩女,就算是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也难逃骂名。以美国文学为例,不管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凡讲述一个人如何避开人群独自生活的故事,都不免引出诸多恐怖联想。
相对于年轻单身者的自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老年单身者的命运着实悲惨,因为这里的“单身”,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单身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大程度上,这会成为大多数人未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也无需盲目乐观,因为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你身边的人们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终留下你孤独一个。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最后一程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