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灌注成像的渗透性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57868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入院24 h内基于CT灌注(CTP)的血脑屏障渗透性(BBBP)参数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1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aSAH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完成全脑CTP检查,并通过后处理得到反映BBBP的体积传递常数(Ktrans)和反映脑灌注的流出时间(TTD)及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根据是否发生DCI,患者被分为DCI组及非DCI组,比较2组间CTP定量、定性指标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确定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资料及CTP参数对发生DCI的预测效能。

结果

69例aSAH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DCI。DCI组的全脑平均Ktrans值(mKtrans)明显高于非DCI组[分别为(0.67±0.16)ml/(100 ml·min)、(0.41±0.15)ml/(100 ml·min),t=-6.454,P<0.001]。弥漫型低灌注患者的mKtrans[(0.61±0.18)ml/(100 ml·min)]明显高于正常灌注患者[(0.36±0.15)ml/(100 ml·min),P<0.001]、局限型低灌注患者[(0.43±0.16)ml/(100 ml·min),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Ktrans(OR=1.13,95%CI 1.05~1.21,P=0.001)、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OR=5.35,95%CI 1.12~25.65,P=0.036)及改良Fisher评分(OR=5.32,95%CI 1.02~27.80,P=0.048)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Ktrans具有最大的AUC值0.875(95%CI 0.78~0.97),其预测DCI发生的阈值为0.545 ml/(100 ml·min),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9.2%,约登指数为64.9%。

结论

对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入院的aSAH患者使用全脑CTP扫描模式可以评估其脑灌注和BBBP状态,并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
正畸牙移动的范围受牙周支持组织界限的节制。当牙根突破牙槽骨骨皮质时,骨开窗、骨开裂或牙根吸收等不良后果的出现概率将大大增加。Andrews的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理论可高效精确指导正畸医师保持牙齿的合适转矩,从而确保牙根始终停留于基骨内。后牙转矩易在腭中缝扩展过程中过分加大,进而导致后牙颊侧骨开窗和(或)骨开裂;而前牙转矩易在内收过程中过分减小,进而导致前牙唇侧牙槽骨开窗和(或)骨开裂。因此,在行腭中缝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B.1.617.2变异株感染者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确诊的125例新型冠状病毒B.1.617.2变异株感染者,其中男52例、女73例,年龄1~92岁,中位年龄47岁,分析其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125例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54例、咳嗽50例、咽部不适39例,5例患者有腹泻表现。HRCT表
笔者在文中回答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一是单靠疫苗接种是否仍能实现“群体”免疫?二是面对新的病毒应选择与其共存还是清零?笔者认为,疫苗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预防感染,二是减少重症与死亡。虽然现有疫苗预防作用有所减弱,但仍有较好的减少重症的作用;从宏观上讲,清零是不可能的,在一定时间内共存是必然的,但作为防控策略,目前仍以努力达到间断的动态清零为上策。
期刊
本文对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近年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较详尽的介绍。重点内容包括:骨皮质切开术临床术式微创化、简易化、数字化的发展演变;骨增量手术的作用、意义和改进;影响牙齿移动速率和矫治疗程的因素;PAOO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预后和稳定性;PAOO的基础研究现状。
双颌前突发病率高,对面部美观破坏较大,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其临床表现为开唇露齿、上下前牙区牙槽骨垂直向及矢状向发育过度等。严重双颌前突的常用治疗方式为减数正畸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但治疗难度均较大。笔者通过系统化力学设计,以骨皮质切开术配合个性化舌侧矫治器这一治疗体系,实现前牙垂直向及转矩控制,获得美学与健康兼顾的正畸疗效,为严重双颌前突的治疗提供临床策略。
近年来较多关于抗抑郁药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效果与安慰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安慰剂效应在其中的影响。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对于安慰剂效应产生的机制及控制措施仍在探索中。本文中介绍了安慰剂及安慰剂效应的起源并对近年来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心理、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以探讨临床药物试验中控制安慰剂效应的方法,为今后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提供参考。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但其引起代谢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围绕肠道微生物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代谢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和益生元在预防或治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代谢不良反应中的作
目的了解电离辐射对幼鼠海马齿状回(DG)区和CA1区树突棘形态及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为研究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详尽直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给予21 d龄SD大鼠单次剂量10 Gy全脑照射,观察照射后1、3个月大鼠认知功能改变,海马DG区和CA1区中树突棘密度及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电离辐射对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影响。结果SD幼鼠在照射后3个月发生明显的学
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紧急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肺动脉内血栓,降低肺动脉压力,快速恢复血流动力学,纠正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小板减少是溶栓相对禁忌。急性高危肺栓塞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能否进行溶栓治疗,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决策是临床上面临的挑战,现报道一例通过溶栓治疗成功的急性高危肺栓塞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