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橡胶圈引发的传奇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q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诱惑,理想和抱负会被金钱淹没,规则和标准会被利润掩盖,但我执著地认为:要成就大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标。
  
   目光坚定的重庆杜克高压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杜长春坐在老板椅上,手里不停地把玩着一个看似普通的黑色橡胶圈。这个不起眼的黑色橡胶圈,耗费了这位双料博士20多年的心血,让他和他的企业,走上一条充满传奇的探索道路。
  
  结缘
  
   说起杜长春的密封件情结,要追溯到1981年。那时,他正在重庆大学攻读机械硕士学位,在做实验时,经常碰到油封漏油的问题。爱琢磨的他从此跟密封件结下不解之缘。
   从1985年到1995年,杜长春先后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杜长春曾在日本最大液压企业萱场公司和英国最大液压企业Hamworthy公司担任研究员。他发现,这两家企业同样存在油封漏油的问题。这一发现,再次激起他的求知欲。通过详细查阅资料,杜长春惊讶不已:小小的密封件,其意义和市场前景大得惊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长春举了两个例子: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其原因就在于一个密封件失效;我国一颗卫星发射失败,祸首仍是密封件!
   杜长春从那时起就和密封件较上了劲。在10年留学期间,他几乎将国际一流企业生产的最好的密封件产品都研究透了,研制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封”的梦想,开始在心中萌芽。
   1995年,留学期满的杜长春不仅获得英国永久居住权,而且得到英国工商业部的承诺:只要保证专利产品在英国生产和使用,他就可以获得50万英镑的项目研发资金。
   这个前提条件,让一心想报国的杜长春无法接受。同年6月,杜长春带着上百项发明、20多项专利、70多箱书、几十箱零部件回国。
   杜长春刚回国时,并不想搞企业,只希望专心搞发明,不久就研发出8项高科技成果。他想把这些成果卖给别的企业,却被一些人称为“科技骗子”。成果卖不掉,只好自己干。1997年1月,杜长春与他人合资,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重庆杜克高压密封件有限公司。杜长春把第一个项目锁定在密封件上,他戏言自己是“一个大疯带了一群小疯,目标要做‘第一封’”。
  
  创业
  
   尽管创业之初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杜长春却以苦为乐。当时他住在姐姐家里,床头摆放着一台小型实验机,家里人很不理解,问他这么吵怎么睡得着?他说:“这种声音对你们来说是噪音,对我来说,就像是婴儿的笑声一样好听。”
   当时的杜克,正像一个婴儿。幸运的是,这个“婴儿”很快引起一家国际巨头的关注。1998年,全球500强公司之一的日本野村集团到重庆寻找合作伙伴,高新区将30余个企业推荐给野村集团选择。刚刚起步的杜克引起了野村集团的兴趣。野村集团不仅请专业人士在杜克驻留一周时间,进行深入考察,同时还联系杜长春在日本和英国留学期间的导师,求证杜长春的人品。最后,野村集团向杜克注入250万美元投资。
   有了资金,杜长春如虎添翼。1999年,他发明的杜氏高压旋转油封等技术荣获中国高新技术及成果展览会金奖,公司研发的“海霸杜氏油封”作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同年,国家人事部批准杜克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2002年9月30日,杜克生产出第一个和市面上所有车桥密封件都完全不同的样品。在样品诞生的那一刻,杜长春仿佛看见了成功的金光大道。
  
  磨难
  
   没想到的是,为了这项世界首创技术,踌躇满志的杜长春几乎被逼到绝境。用杜长春的话来说:“从学者转变为企业家,九死一生;从样品转化为产品,九死一生;从产品转化为商品,九死一生。这三个九死一生,我都挺过来了。”
   2004年,正当杜克密封件逐渐打开市场局面时,客户却反映车桥油封漏油严重。这一问题令杜长春百思不得其解。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用人不当,公司在管理上也出现问题。到第二年,订单从200万元下滑到40万元。订单的骤减,在公司引发了人事地震,原有220名员工,一下缩减到120人,13个部门的中层干部走了10人。在经营状况最惨的两个月,公司无力交电费,被拉闸停电两次。杜长春却天天带着笑容上班,没事就给大家讲笑话。凡是要走的员工,杜长春一律放行。
   面色从容的杜长春,其实内心早已波涛汹涌。一次,担任公司采购部经理的妻子醉酒后,竟大哭起来,嘴里只念叨着一句话:“这个烂公司……”从没见过妻子如此痛哭的他,心疼却无比坚定地搂住妻子说:“大不了回到起点,东山再起。”
   这时,公司最核心的4名技术人员也联合建议,要杜长春放弃密封件这个项目,转向搞一些能快速获得利润的短平快项目。杜长春火冒三丈:“不行!只要我杜长春在,这项技术就不会失败!”
   身为博士后导师的杜长春深知,研制密封件是一门交叉科学,涉及橡胶、金属、机械等众多领域,在国内,至今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本科专业。他说,很多“海归”都只做大项目,他之所以一直做不起眼的密封件,是因为一方面,目前国内的相关技术实在是太薄弱了;另一方面,密封件的市场却大得惊人:全世界密封件的市场容量每年超过3500亿元,国内每年也有15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而我国生产的全部密封件,产值不到30亿元。
   面对残酷的现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杜长春岂能甘心放弃?
  
  涅
  
   在将近两年的质量改进期内,倔强的杜长春每天都在寻找密封件漏油的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广泛调查,杜长春终于找到问题所在:“技术和产品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我忽略了一点,国内重型汽车超载情况严重,车桥常常严重变形,从而导致油封漏油。”
   重新调整参数后,公司生产出了全新的油封。经测试,同样行驶10万公里的载重汽车,使用进口油封,漏油率为10,而使用杜克生产的车桥油封,漏油率只有2。
   当时,营销部3个经理已经走了2个,剩下的那个也完全丧失了信心。杜长春不顾董事长和博士后导师的身份,说:“我来跑市场!”
   杜长春几乎跑遍了全国每一个大客户,向他们解释原来的车桥油封漏油的原因。一路跑下来,终于有两三个客户,答应使用他的产品。
   2005年下半年,第二代和第三代车桥油封投入批量生产。当年,杜长春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6年,杜克的产值翻了一番,一举收复市场。2007年,公司的产值将比2006年至少增加150%。杜长春幽默地说:“现在公司除了订单不缺,什么都缺。”
   杜克这个新生“婴儿”终于长大了。10年创业,6年亏损,杜长春一点也不后悔。他打了一个比喻:“研究技术就像培育果树,制造产品就是摘取果实,当然是前者慢后者快。”这个从小就学会了在冲浪中寻求快感的重庆汉子感慨地说,“面对诱惑,理想和抱负会被金钱淹没,规则和标准会被利润掩盖,但我执著地认为,要成就大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标。”
   俗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最近,杜克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中国商用车车桥橡胶唇形密封圈国家标准制定单位。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人说,按照杜克制定的标准生产,将大幅度提高我国汽车橡胶唇形密封圈的制造水平,促进中国汽车密封件乃至整车的发展,从而使国内企业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而今,一个橡胶圈引发的传奇还在继续。杜长春给杜克制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2008年产值过亿元,在20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密封件制造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封’。”
其他文献
“很简单,重庆,让我充满激情!”每当别人问他为何要来重庆创业的时候,宏信软件CEO陈宏刚的回答总是充满激情。   在陈宏刚来渝之前,有着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1987年,陈宏刚远赴美国留学,1995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之后,颇有才气的陈宏刚被著名的微软公司吸纳,一干就是8年,曾任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经理等职。   几年后,陈宏刚希望有机会可以回国发展,为中国的软件业奉献自己的一
10年前,他身揣2000元背井离乡,拼搏创业,攒下了令人艳羡的家产;10年后,他衣锦还乡,投资兴农,开启个人创业的“第二春”——    1月14日,52岁的李定友站在老家合川区二郎镇半月村一条新修的村道旁边,凝视着眼前1200平方米的养猪场,目光坚定  这个猪场,是他离乡创业10年之后,返回家乡创业的首个项目  认识李定友的人都看出他这10年的变化跟10年前那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小伙子相比,现在的李定
洛阳市最近出臺了一份文件:只要“双放弃”,即放弃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民就可以直接变身为城里人,不仅可以拿到最高一万元的政府补贴,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还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这一政策在当地引起不少人的担忧。  近些年来,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很多地方都在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农民“双放弃”。从表面上看,“双放弃”对农民而言似乎是利好,可仔细一想,这种不顾客观条件鼓励农民进城的方式,其实是违
“绿色证书”显威力     2004年,潼南县小渡镇皂角村村支书黄朝中带领村民一口气栽了1000亩桑树。就在大家充满憧憬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些桑苗长势慢,还有一些枯萎、死掉了。   “黄支书,这是啷个搞的?”   “黄支书,要是粮食没了,桑树也没了,我们是赔不起的哟?”……   黄朝忠急了,他匆匆赶到县上请来技术人员,问题很快解决,但夜里他却失眠了:“没有技术可不行啰!”   真是“想睡觉就有人
每到选举学生干部时,大学校园里的“政治气氛”骤然浓厚起来。有的学生摩拳擦掌、挖空心思参与竞争,有的甚至明争暗斗,都想谋得一官半职,使校园充斥着浓烈的“官味”。  大学生干部竞选趋向“官场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学生“官场”怪象种种    ——重庆某高校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新学期开始,学生会进行换届改选,在酝酿候选人时,他曾在一天内接到5起学生宴请电
抢投资、抢设备、抢人才,国家4万亿元投资蛋糕刚一出笼,眼疾手快的大江集团就抓住机会,上演了一幕幕化“危”为“机”的精彩大戏——    去年底,得知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消息,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川的第一反应就是算账:“粗略估算,4万亿元当中,至少会有5%—8%用来购买工程机械设备。“4万亿元5%就是2000亿元啊,按照规划,这笔投资将在2010年底前到位,换
离毕业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武汉大学物流专业的李思琪已感觉身心疲惫。在武汉参加了近10场招聘会后,她决定放弃在武汉就业的想法,请假回到重庆,参加重庆市春季人才交流会。  然而,家乡重庆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人才市场内转了一天,投了20多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要求面试。望着市场内攒动的人头,她两眼茫然。  困惑的并非李思琪一个人。有一副对联很形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眼看身边几个秘书先后升为主任、局长,只有我还死守县政府“一秘”的阵地。  老婆说我不是一秘,是便秘,不懂得疏通。我很委屈,这几年,逢年过节,跑几个领导家里比伺候亲爹还孝顺,怎么叫不懂得疏通呢?时不利兮奈若何!  老婆却有老婆的见地:你个个都孝顺,等于个个都得罪,均衡施肥就会颗粒无收。人拍马屁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领导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拍无限,输定了,必须集中火力,把有限的能力拍到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意气风发地迈上了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新征程,拉开了‘十一五’发展的壮丽序幕。”这是新任市委书记汪洋与市长王鸿举给全市人民的新年祝辞。  2005年12月24日就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第一次在公众中亮相是在基层、在库区。  汪洋说:“我把到重庆工作后调查研究的第一站安排到库区和贫困山区,就是想表明一种导向: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库区及贫困地区的发展!”…
江北:“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    争先创优。重庆波恩特软件开发公司党支部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波恩特数字营销沙盘系统》,盈利近千万元。  树形象。西普大厦党委树立党员良好形象,提升大厦社会形象,大厦被中国房地产联合会评为“中国100强写字楼”。  维权。大石坝大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党总支与企业主沟通协调,及时兑付两名被辞退员工经济补偿金4万多元。  (江北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