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的幸福语言周晓宇诗集《穿越语言》简评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想/选择一种面对天空的姿势/以一种伟岸的形象/让天籁渺茫的乐音/洞穿思念的胸膛/也让那些孤寂的时光/骤然闪耀出生命的璀璨……
  我们是随风奔跑的歌者/注定要在季节的远端/把嘹亮的号角吹响/让一切耀眼的光芒/将所有的污浊涤荡……
  读到这样明媚、激情且充满理想的诗句,在这个信仰迷失、灵魂喑哑的时代,总会给日渐迷失的本真注入一丝丝希望与光明。这样的诗句来自“大彝州之雄鹰阿卓乌萨”周晓宇的诗集《穿越语言》一书。
  周晓宇在大学期间组建过文学社团,这些年在建工集团、楚雄州电视台和楚雄州人大常委会,基本上都从事文秘宣传工作,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写诗,偶尔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意境深远的短诗。迄今已有诗歌等作品见于国家、省、州级报刊、网络,有作品获“芳草杯全国精短作品大赛”和“中华井段爱情作品大赛”奖,并收入《起风的年龄》《全国当代新人优秀作品选》《中华精短爱情作品选》等数。这些诗歌作品也就汇集成了如今摆在我案头的诗集《穿越语言》。
  穿越语言/有手指弹越的弦音/拂过目光守望的栅栏/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聆听指语的回声/让缠绵的风雨/擦拭自己古朴的雕像/凋零一路的沉寂……
  “诗歌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有诗人这么说,作为一个诗歌大国,如今却没有了诗歌的生存空间,多少令人唏嘘。当前,人们都说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甚至说诗歌会消亡。而周晓宇不被俗世烦忧,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义无反顾在工作生活之余笔耕不辍,在寻找属于自己心灵空间的文化与灵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自然界的一切入诗,大到天空、河流,小到鲜花、泥土,翱翔的苍鹰、飘舞的雪花、流淌的河流,都是其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越是自然的,就越是审美的;越是原始的,就越是诗意的。
  作者的心思是细腻缜密的,这从他对故乡的咏叹可以得见。故乡,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少年闰土银项圈上明晃晃的月光;到了余光中笔下,故乡成了一弯浅浅的海峡,母亲在这头,游子在那头;而朱自清笔下的故乡,却是父亲挥之不去的背影;在现代诗人周晓宇的笔下,故乡已成了诗人魂牵梦萦的港湾和想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温暖了/乡人的脸庞/放佛树梢的月亮/总是/越不过思念的港湾。
  生命的意义,它不是最初的急功近利,也不是一种可以触摸的虚荣,而是接近哲学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淡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而高远、旷达而深沉!故乡既是作者对自然山水故土的情怀,更是对人文亲情的牵挂,此时故土与亲情,是滋养诗人纯净天空的根。“我的身上有着呱呱坠地的烙印/我的血脉里涌动着你轻柔的呼吸”,诗人眼中的故乡,不仅仅是狭隘的出生时的现实故乡,更是人生中经历过的每个驿站的山与水、人与事,此时,故乡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囊中渐渐壮大,而人生也在这样的故乡中渐渐饱满。
  亦有“心灵如歌”的诗语。“我总想/选择一种面对天空的姿势/以一种伟岸的形象/让天籁渺茫的乐音/洞穿思念的胸膛/也让那些孤寂的时光/骤然闪耀出生命的璀璨。”这是作者对个人与内心、生命与人性、人生与社会的反思,一个成熟而旷达,淡薄世外之物后的澄澈与丰厚、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的纯净诗者,就在一个个情结扩展中巍然屹立!诗歌的灵性,此时已经融进了作者的血脉中,成为生命中最牢实的寄托。
  生活不止繁华与喧嚣,还有诗与远方。莫把尘世的虚伪当作合群,莫把网络的浮世当作远方,莫把浮夸的旋律当作诗歌,莫把市井的百态当作世面。生活的平凡不代表平凡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行至远方,心自盛开。
  因此,我们在《穿越语言》诗集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诗,而是作者丰美的灵魂在流淌。这里既有作者纯净而涌动的“岁月如花”,也有如禅意般的视觉感受内心与世界的“往事如风”;既有感受万物细腻情怀的“心灵如歌”,也有抒发对桑梓之恋的“故乡如梦”。诗人是高贵的,他们所散发的诗意,令人咏叹。
  最令作者关怀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如果你成为病人/请你选择坚强/即便面对死亡/也要心怀坦然/只有战胜苦痛/才能收获希望。” 作者在对生命强力之流泻的抒写中,表达着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进取精神的渴求。因此,“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学会真诚待人/灿烂地欢笑。”
  据说,作者周晓宇患了一种叫做“主动脉夹层破裂”的疾病,在面对全然无知的疾病和对未来的茫然时,作者却能坦然面对,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与读者分享更多的爱,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这种坚韧、豁达的生命观,无不令人动容。
  有评论家认为“诗人是用旁观的姿态来正视现实生活,当然这旁观不是袖手,而是作为现实的目击证人,出手将其记录在案,然后从这一张张木案的年轮和纹理中提取出诗思的森林。”
  作者无疑是幸福的。每个诗人,必须在写作中创立自己的语言音乐,以及思想的音乐。或许周晓宇便是这般,用出自自己生命灵魂与心灵中的渴望谱写成一篇篇穿越生命的语言,向对自己生存和生活的这片土地致意,向生命致敬!
  诗可言志,诗可表情。作为一个不是诗人的诗人,周晓宇的诗,属于原生态,切入乡村的脉搏,进入生活的五脏六腑,融入生命的情愫。在他的诗作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善良、豁达、乐观等情操。他的诗歌有自己诗歌的艺术情感,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家园。有理由相信,周晓宇会在他挚爱的故乡生活、记录及思考,和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一样,以文艺的方式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张 微
其他文献
云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云南却有着丰富的农业产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云南自身农业实际和需要,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之后,云南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云南的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均已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然而,
期刊
不难发现,阅读学术性、专业性的作品,往往比阅读故事性的作品需要更专注的精力。但当你静心阅读后,你会发现,在专业性作品中收获的往往是故事性作品给不了的!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于2015年6月出版发行的《PPP项目实施指南——融资与案例》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该书是长期关注PPP项目发展的昆明理工大学王松江教授与中共昆明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敏正主编的,全书共8个章节,20万字。  翻开
期刊
据新华网消息,二十世纪的开发让洱海大伤元气,云南省和大理州认真算了经济、社会发展账后,投入10多亿元修建地下截污管,及多种措施修复洱海,使昔日鱼塘密布、斑斑驳驳的湖滨带,如今睡莲含羞、白鹭翩飞,成了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又如《云南日报》报道,我国重点化工企业云南磷化集团,于1965年,矿山投入建设后,一方面为全国的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却又因大量挖山采矿,原生植被受到破
期刊
日前,记者走进云南沐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云南大理永平县北斗乡的辣木种植基地。  基地所处森林广布、气候宜人、群山环抱、风光旖旎、交通便利,全年无霜,属干热河谷气候地区,十分适宜辣木的种植。是位于博南古道上有着久远开发历史的神奇地域,好山好水孕育着淳朴民风,云海密林深藏着人文底蕴,这些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类与大自然交融共处所迸发出的无穷生命力!这里是天地万物相生相容的天然处所,更是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期刊
云南的农业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伴随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有效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龙润集团在茶叶领域为第一个上市品牌,在全民“互联网+”时代,龙润集顺势而为,重新变革渠道,成为了中国最早涉及微商转型的大型集团公司。  地球健康 人类健康  云南素有 “植物王国”之称,这也为龙润集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5年8月,龙润
期刊
编者按——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拥有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多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也是全国第一;就连野生菌等产品产量,也属全国第一。但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当前,云南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倾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同时,借助“互联网+”,让一批批“云”系列
期刊
2015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离京考察,20日上午,他来到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走上木栈道,湖水荡漾,苍山云绕,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大理州委、州政府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在古生村,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总书记十分高兴
期刊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考察;之后,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大理进行调研,为大理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描绘了新蓝图。  短短7个月时间,大理山欢水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践行着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向大理各族儿女点赞!向大理各族儿女致敬!  大理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的新蓝图与频频妙招
期刊
入刊理由:古城区地处丽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丽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全市的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
期刊
入刊理由:人一生常常在不断奔跑,而奔跑不在于瞬间的爆发,取决于途中的坚持。很多时候,成功就是多坚持一分钟,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分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所以,在一切尚未定论之前,不要停下脚步。杨振昆教授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位纯粹的儒商,举手投足,均发乎于心,这源于他的血脉;助人付出,不求回报,这源于他的性格;君子之道,怜悯宽厚,这更源于他的心胸。他把自己比喻为马,用自己一生的精力,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