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活用是指因语言环境的变化,某一个词由原来的词性变成了新的词性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也是同学们在学习和阅读中很难理解透彻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词类活用种类。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古诗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如:
  妇抚儿乳(《口技》)
  乳:喂奶。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用网捕。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如:
  蹄而杀之(《黔之驴》)
  蹄:用脚踢。
  4.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如: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名:命名,给……取名。
  5.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如: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名:说出。
  6.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
  恐前后受其敌(《狼》)
  敌:攻击。
  (二)名词作状语
  1.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像狗一样。
  2.时间名词表示一种状态,在时间名词前加“每”,或用“……地”表示。如: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日:每天。
  3.表示处所等。如:
  空谷传响(《三峡》)
  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
  二、动词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语境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时,这个動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虽乘奔御风(《三峡》)
  奔:奔驰的骏马。
  三、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古诗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众妙毕备(《口技》)
  妙:妙处。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
  (二)形容词作动词
  在古诗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详:详细地知道。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如: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劳:使……劳累。
  五、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认为……诧异。
  六、被动用法
  被动句是古诗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如: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感:被……感动。
  跟踪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2.下列句中黑体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负势竞上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斗折蛇行
  C.腰白玉之环
  D.手自笔录
  ■
其他文献
文字从铭刻到书写,刻写之物从龟甲兽骨、金鼎器皿、简牍绢帛到纸张,书写工具从刀具、毛笔到钢笔,书籍从韦编简策、印刷装订到电子图书,可谓沧海桑田,道不完“书”之演绎。  一、“书”之本义  “书”,本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书”上部是“聿(yù)”,即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下部为“口”,表示书写之物。金文上部仍为“聿”,下部变成了“者”字,成了“从聿,者声”的形声字了。小篆与金文相似。隶变后写作“書”,汉字
期刊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務:即“惟务读书”
期刊
■  阅读描写物品的记叙文,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读文章,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状写物品的记叙文一般会写到物品的样式、图案、结构、用途等,阅读时有意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根据物品形象的特征,把握作者的感情及对物品的思想态度,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3.合理联想,品评文章。在阅读状写物品的文章时,既要排斥主观臆断,又要有合理的联想。
期刊
《与朱元思书》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收到了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但文章又有别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使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其二,文章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句,与一般散文无异,
期刊
【话题导入】  从古到今,有多少徜徉于学海的故事?萤火点点的夏夜,晋朝的车胤,将萤火虫装在袋中,照亮书卷;悠长的山路上,汉代的朱买臣,负薪挂角,最后成为了会稽太守;草木青青的乡村,苏步青远行百里,到学堂求教,就这样,乡村里走出了著名的当代数学家……我们的灵魂,因在学海遨游而变得更加丰满。泛舟学海,我们捧起一朵朵智慧的浪花,留下一个个难忘的足迹。  【写作指导】  思路一:讲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故事 
期刊
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条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
期刊
【技法简析】  南朝梁代作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本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既无对平常事务的叙述,也无客套的絮语,而是抓住富春江两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点,仅用一百多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成为南北朝时期骈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佳作之一。  全文写景卓绝,是与下面的浓妆淡抹的写景技巧分不开的:  一、善于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抓住特征入笔,笔到之处,无论山水、
期刊
。。星期天,我终于可以回家了。一路上,道路两旁风景迷人。当暖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时,有一种被幸福笼罩着的感觉。迎面吹来的春风,夹着一股泥土的芬芳,让我如此的清爽、惬意。山更青,树更绿,让我有目不暇接之感。春天真的来了。①。。。  。。河堤上,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米白色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嫩,那弥散在空气中的阵阵芳香,更是沁人心脾。我随手撸下一把宝塔似的花瓣,贪婪地放在口中咀
期刊
本该春光灿烂的大地仍寒风瑟瑟,春天来得太迟,一直都是阴云连绵,没有一点儿春天该有的样子。  我无力地坐在座位上,正如阴云压迫下的柳枝,不仅没有新叶,而且连随风摆动的力气也没有了。同学们仍在争着看成绩单,我却不愿凑上去。  胜负已定。我苦笑着扳着手指,计算着差第一名多少分。我把脸埋在弯曲的胳膊间,喉头酸楚地上下蠕动。忽然一个人点了点我的后背:“玩去吧!”一扭头,看见朋友那熟悉的脸庞,我一敲桌子:“你
期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个“实”字,既彰显务实的态度,又弘扬踏实的作风,更传递实干兴邦的真谛。  一、古字“实”  金文、小篆和隶书都从宀、从贝,上为房屋,下为货贝。金文为“储物柜”的象形,表示家境富实,柜中存有实物。小篆从毌(guàn),本义是将财物、珍宝用绳索穿起来,便于携带。隶书从田,有田地就有粮食。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