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英国王室小公主名字的渊源进行分析来比较并分析中西方姓名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更具体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英国公主 姓名 文化差异
2015年5月2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诞下英国王室盼望已久的小公主,当晚英国著名地标如塔桥等都亮起粉红色的灯光,庆祝小公主的诞生。这一喜事也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是小公主的名字引发多方猜测,甚至英国博彩公司也开出赌局,根据赔率显示,“爱丽丝”是最热门的备选名字。但是5月4日,英国皇室给媒体发了一封邮件,上面只有几行字:我们非常高兴地把我们的小公主起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祝贺我们的剑桥公主。
英国媒体评论,小公主的名字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内的多名长辈致敬,充分照顾到了曾祖母、祖父母、外祖母、小姨甚至还有表姑的“感情需求”,可谓八面玲珑,令人叹服!小公主名字中的Charlotte是Charles的同源词。Charles正是小公主祖父查尔斯王子的名字。Charles名字源于古英语Ceorl(意为“自由的人”),Carol、Charlotte等名字都与Charles同源。Charlotte与Carol是同源词,而小公主的外祖母名字Carole正是Carol的法语化名字。因此,从词源上来看,Charlotte这个名字不仅致敬了小公主的祖父、英国王储Charles王子,也是对外祖母的致敬。此外,凯特王妃的亲妹妹,小公主的小姨全名Philippa Charlotte Middleton,也包含Charlotte这个名字,使得小公主与小姨多了份联结。
大家都知道剑桥公主名字里的Elizabeth是曾祖母英国女王Elizabeth的名字,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小公主的外祖母的中间名也正是Elizabeth,凯特王妃母亲全名是Carole Elizabeth Middleton。这个名字也同时向曾祖母伊丽莎白女王和外祖母表达了敬意。小公主名字中的Diana让不少英国民众表示欣慰,这是威廉王子已逝母亲Diana的名字,而且当凯特王妃第一次怀抱公主面对公众时,很多人发现凯特王妃戴着一枚曾经属于Diana的戒指。这都表明了威廉王子夫妇对Diana的深深缅怀。而且Diana的弟弟Charles Spencer得知后激动的称赞了小公主的名字,一方面是出于外甥对姐姐的缅怀,另一方面是小公主名字与自己女儿,也就是小公主的表姑Charlotte Diana Spencer名字重合了。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两岁的夏洛特·戴安娜将为亲戚之间共享名字而欣喜万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在取名时,往往会以所尊者、甚至君主的名字或者名字的同源词来为孩子命名。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在基督教“众生平等”意识下,人和人之间更为平等、民主和友爱,而且社会等级不太森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松散,所以西方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常常会使用家族中长辈、甚至父母自己的名字,并不认为晚辈和长辈同名是一种冒犯,反而认为这表达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家族的延续。如果在家族中晚辈和长辈同名,常常会在晚辈的姓名后面加上Junior或Jr.(意为“年幼的”,译为“小”),比如好莱坞著名影星,“钢铁侠”的扮演者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名字与其父Robert John Downey Sr.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儿子名字后面有Jr.,父亲名字后面有Sr.(即Senior,意为“年长的”,译为“老”)。父亲本身就是一名制片人、兼任导演和演员,用自己全名为儿子命名也是希望子承父业,发扬光大,所幸儿子不负其望,成为全球知名演员并两获金球奖。但这种父子同名的现象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国有人名上的禁忌,又叫“避讳”。陈垣《史讳举例》说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它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臣民对君主及君主的亲属,以及圣人、贤者及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避开君主的名字以表示尊敬和畏惧。皇帝、皇亲和圣人之名,全国避之,谓之国讳;父祖之名,全家避之,谓之家讳或私讳。中国人的姓名所遵循的避讳原则是“避尊者讳,避亲者讳,避贤者讳”,后来逐渐演变成取名时要避讳死者的名字、避讳父母的名字、避讳亲戚师长的名字。在中国古代,即使是皇帝的亲兄弟也要避讳。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在登基后,将其亲兄弟名字中通用的“胤”改为“允”,而且他的十四弟胤祯与其名字同音,于是十四弟名字被改为“允禵”。皇帝亲弟弟已取好的名字都要被改掉,更何况普通人的名字了。所以像英国小公主名字和这么多亲戚重复的事情,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姓名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名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名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专一性、占有性和永久性。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跨文化交往)中,它不仅起着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扇信息交流的窗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经济、心理机制、风俗习惯、社会阶层和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一个小小的名字可以反映出该民族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道德风貌,可以看出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等。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族观念、宗教信仰导致在姓名上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姓名的文化差异是我们深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开展,不同民族间沟通与交流(比如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交流者语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娣.中西方姓氏人名取定的差异及其文化承载[J].武警学院学报.2013.(9).
[2]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国际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徐晓靓(1982.8—)女,硕士,汉族,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
【关键词】英国公主 姓名 文化差异
2015年5月2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诞下英国王室盼望已久的小公主,当晚英国著名地标如塔桥等都亮起粉红色的灯光,庆祝小公主的诞生。这一喜事也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是小公主的名字引发多方猜测,甚至英国博彩公司也开出赌局,根据赔率显示,“爱丽丝”是最热门的备选名字。但是5月4日,英国皇室给媒体发了一封邮件,上面只有几行字:我们非常高兴地把我们的小公主起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祝贺我们的剑桥公主。
英国媒体评论,小公主的名字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内的多名长辈致敬,充分照顾到了曾祖母、祖父母、外祖母、小姨甚至还有表姑的“感情需求”,可谓八面玲珑,令人叹服!小公主名字中的Charlotte是Charles的同源词。Charles正是小公主祖父查尔斯王子的名字。Charles名字源于古英语Ceorl(意为“自由的人”),Carol、Charlotte等名字都与Charles同源。Charlotte与Carol是同源词,而小公主的外祖母名字Carole正是Carol的法语化名字。因此,从词源上来看,Charlotte这个名字不仅致敬了小公主的祖父、英国王储Charles王子,也是对外祖母的致敬。此外,凯特王妃的亲妹妹,小公主的小姨全名Philippa Charlotte Middleton,也包含Charlotte这个名字,使得小公主与小姨多了份联结。
大家都知道剑桥公主名字里的Elizabeth是曾祖母英国女王Elizabeth的名字,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小公主的外祖母的中间名也正是Elizabeth,凯特王妃母亲全名是Carole Elizabeth Middleton。这个名字也同时向曾祖母伊丽莎白女王和外祖母表达了敬意。小公主名字中的Diana让不少英国民众表示欣慰,这是威廉王子已逝母亲Diana的名字,而且当凯特王妃第一次怀抱公主面对公众时,很多人发现凯特王妃戴着一枚曾经属于Diana的戒指。这都表明了威廉王子夫妇对Diana的深深缅怀。而且Diana的弟弟Charles Spencer得知后激动的称赞了小公主的名字,一方面是出于外甥对姐姐的缅怀,另一方面是小公主名字与自己女儿,也就是小公主的表姑Charlotte Diana Spencer名字重合了。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两岁的夏洛特·戴安娜将为亲戚之间共享名字而欣喜万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在取名时,往往会以所尊者、甚至君主的名字或者名字的同源词来为孩子命名。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在基督教“众生平等”意识下,人和人之间更为平等、民主和友爱,而且社会等级不太森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松散,所以西方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常常会使用家族中长辈、甚至父母自己的名字,并不认为晚辈和长辈同名是一种冒犯,反而认为这表达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家族的延续。如果在家族中晚辈和长辈同名,常常会在晚辈的姓名后面加上Junior或Jr.(意为“年幼的”,译为“小”),比如好莱坞著名影星,“钢铁侠”的扮演者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名字与其父Robert John Downey Sr.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儿子名字后面有Jr.,父亲名字后面有Sr.(即Senior,意为“年长的”,译为“老”)。父亲本身就是一名制片人、兼任导演和演员,用自己全名为儿子命名也是希望子承父业,发扬光大,所幸儿子不负其望,成为全球知名演员并两获金球奖。但这种父子同名的现象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国有人名上的禁忌,又叫“避讳”。陈垣《史讳举例》说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它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臣民对君主及君主的亲属,以及圣人、贤者及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避开君主的名字以表示尊敬和畏惧。皇帝、皇亲和圣人之名,全国避之,谓之国讳;父祖之名,全家避之,谓之家讳或私讳。中国人的姓名所遵循的避讳原则是“避尊者讳,避亲者讳,避贤者讳”,后来逐渐演变成取名时要避讳死者的名字、避讳父母的名字、避讳亲戚师长的名字。在中国古代,即使是皇帝的亲兄弟也要避讳。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在登基后,将其亲兄弟名字中通用的“胤”改为“允”,而且他的十四弟胤祯与其名字同音,于是十四弟名字被改为“允禵”。皇帝亲弟弟已取好的名字都要被改掉,更何况普通人的名字了。所以像英国小公主名字和这么多亲戚重复的事情,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姓名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名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名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专一性、占有性和永久性。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跨文化交往)中,它不仅起着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扇信息交流的窗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经济、心理机制、风俗习惯、社会阶层和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一个小小的名字可以反映出该民族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道德风貌,可以看出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等。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族观念、宗教信仰导致在姓名上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姓名的文化差异是我们深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开展,不同民族间沟通与交流(比如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交流者语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娣.中西方姓氏人名取定的差异及其文化承载[J].武警学院学报.2013.(9).
[2]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国际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徐晓靓(1982.8—)女,硕士,汉族,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