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酷暑炎夏,正忧心玉林术后康复的不顺,却突然接到他的《真——好人阎明复》一书。坦率说,开始亦仅为老友的又一新作而高兴。却未想到,连午饭也忘了吃,竟一口气将这皇皇三十万言的长篇巨著尽揽于胸了。而之所以如此,我想,除了文笔的艺术感染力,再就是主人公那菩萨般的伟大之人格。更何况,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从西藏综合考察队调回北京,在总队情报组工作时,关于阎家的诸多传奇就曾有耳闻了。
我记得,最初我们的工作还很忙。后因节粮度荒,每天上班除开荒种菜就是学马列。主持会的,当然就是那老延安的情报张组长。而且,因其曾在领导机关当过司务长,他口中的马列自然也离不开人间的烟火味。最吸引人的,则又是高层人事的秘闻。这当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有我党最大地工阎宝航的传说。如,他虽已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特工,却又能潜入国民党的最高层。如,就在德国要向苏联进攻的前夕,他又及时获取了这一绝密的情报。遗憾的是,情报组长的突然被调走,阎宝航也无人敢提了。而之所以如此,据说我们组长所宣扬的竟是个大右派。但尽管如此,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却再也抺不掉。
现在,那记忆中的阎宝航虽已逝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形象却变得更高大。而随着《真——好人阎明复》的问世,就更显现了后人对其伟大人格的传承。这当中,最感人也最有说服力的又是对阎明复的人生之刻画。如,虽出身名门,却无纨绔之陋习。如,虽曾是毛泽东的御用翻译并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却从不曾以此来炫耀。如,虽曾身居部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乃至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之高位,却从不曾疏远过平民老百姓。为此,自然就会派生许多感人的小故事;而作为本书的作者,又恰恰是这诸多事件的旁观者。对此,亦不妨随意采撷书中的几个小片断:
他总也忘不掉的麻山,记录了1996年4月他去贵州考察的故事。当时,他还是民政部的副部长。从当地干部的口中得知在麻山还有个全国最贫困的革命老区。当年,邓小平百色起义失败后曾率部队在此撒下革命的火种。阎明复的心被深深刺疼了,立马动身去麻山。而且,当他来到那只能把庄稼种在石缝的黑色山旮旯时,就更是目瞪口呆了。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均的年收入只有188元。最穷的打郎村,亦仅74元。
所到之处,皆为苗族、布依族的少数民族;见到的人,皆面无血色;观其住处,更家徒四壁。而生活所必需的饮水与照明,就更停留在原始的时代。如,很多人根本就不知电灯为何物;如,为取水,人们天一亮就出发。连翻数道险峻的大山,回到家中天已黑。此刻若稍有不慎跌了跤,一天的工夫白搭了。甚至更有人连茅草屋也搭不起,就只能栖身于洞穴。至于跟外界的沟通,能到镇子就是见过世面了。
更可怜的则是孩子:“你们怎么不去上学呢?”“没钱交学费。”“一年的学费多少钱?”“15元。”热泪盈眶的阎明复掏出口袋中所有的钱,一户100元分了出去。想不到,很多人竟从未见过百元大钞,阎明复内心的感受就更难形容了。
为此,下山的路上他始终低着头。他在想,怎样才能给麻山革命老区的乡亲们找到脱贫的路。回到贵阳,又与有关领导商谈,认定也只能将麻山的群众“异地搬迁、新建家园”。但方案虽好,落实起来又难度极大。即,所需的资金将来自何处?最后,也只能求助于民政系统的企业家和香港的星火基金会。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麻山的移民新村终于建成了。当他看到麻山革命老区的群众不仅告别了黑暗的茅草屋还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那内心的喜跃就更是文字所难形容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这似乎还算不上是本书的重头戏。如“张北地震的记忆”中的阎明复,就更令人感动不已了。
那是1998年1月18日的上午,大地剧烈晃动,原来是张家口一带突然发生了大地震。这时,阎明复刚从民政部的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中华慈善总会的会长。得此消息,他立刻找来副会长吴建国说:“张北的地震,受灾群众的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应该立即组织一次活动,支援灾区的老百姓。”什么活动呢?他说,虽然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后也做了不少善事,却都是小规模和项目单一的。若应对张北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像以往那样小范围的募捐就肯定杯水车薪了。什么样的活动呢?即,求助于全社会,在全国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救灾之募捐。虽然,在当时这将会冒很大的政治之风险。
说干就干。先是通过北京电台制作宣传,又向各地的慈善团体发文件。结果,电台播音员的话音刚落听众的热线电话就打爆了。而为将活动推向更高潮,他又去拜访宗教界的权威赵朴初。对此,赵朴老亦给以很大的鼓励。他说:“慈善的募捐与救助就该这样搞。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慈善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慈善募捐也会大大增加民众的慈善意识。”说罢,还让夫人取出10万元作捐款。在场者亦无不感动。因为,赵朴初生活的简朴是人所共知的。
再有,就是演艺明星也被他鼓动起来了。如姜昆、倪萍、彭丽媛、董文华、蔡国庆、陈佩斯、赵忠祥、侯耀文等不仅踊跃捐款,有的还与家人一起到慈善总会表达对灾民最大的关切。另外,他还联系了美国的埃克森中国有限公司、英国路透社基金会、新加坡北京国际学校等国际友人。他们不仅为阎明复的菩萨心肠所感动,还捐赠了许多灾区所急需的活动板房。
然后,是火中送炭。当阎明复到张北地震灾区的那时起,他就从未很好休息过。虽然,深夜躺在床上腰痛的睡不着觉,他仍为灾民被救助时的喜跃而激动……
因限于篇幅,行文到此亦似该搁笔了。却意犹未尽,即命运有负于阎明复的一些情节是决不该视而不见的。如,关于“文革”中父子二人一起被关押在秦城监狱,直到阎宝航被迫害至死却竟然是互不相知;如,长达七年多的监禁中陪伴他的除了几部经典马列著作,再就是屋顶铁窗外的鸟鸣和墙角的两只蜘蛛:
“傍晚,他闭上眼睛,又慢慢睁开。昏暗中,他又看到了牢房里的蜘蛛和它们营造的坚固的网。蜘蛛那黑灰的长短不一的毛茸茸的腿、鼓鼓囊囊的肚子、丑陋的脑袋,让人感到不舒服。开始,他看到的是两只。他默默地看它们怎么织网,怎么编织网罗食物的陷阱。当小虫被网住挣扎时,他又看到它们怎样靠近小虫,怎样喷射蛛丝把小虫死死缠住。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食。有时,他想,他好像应该感激这两只蜘蛛,如果没有它们,肯定会被更多的蚊虫叮咬。他看着,看到两只蜘蛛在交配。交配后,母蜘蛛突然用蛛丝把公蜘蛛死死缠住,然后狠狠吸食。直至吸干那只公蜘蛛的体液。那只公蜘蛛掉下来了,他把它捡起来,拿到手里的是一个干瘪的空壳。”
真可谓神来之笔。
我记得,最初我们的工作还很忙。后因节粮度荒,每天上班除开荒种菜就是学马列。主持会的,当然就是那老延安的情报张组长。而且,因其曾在领导机关当过司务长,他口中的马列自然也离不开人间的烟火味。最吸引人的,则又是高层人事的秘闻。这当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有我党最大地工阎宝航的传说。如,他虽已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特工,却又能潜入国民党的最高层。如,就在德国要向苏联进攻的前夕,他又及时获取了这一绝密的情报。遗憾的是,情报组长的突然被调走,阎宝航也无人敢提了。而之所以如此,据说我们组长所宣扬的竟是个大右派。但尽管如此,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却再也抺不掉。
现在,那记忆中的阎宝航虽已逝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形象却变得更高大。而随着《真——好人阎明复》的问世,就更显现了后人对其伟大人格的传承。这当中,最感人也最有说服力的又是对阎明复的人生之刻画。如,虽出身名门,却无纨绔之陋习。如,虽曾是毛泽东的御用翻译并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却从不曾以此来炫耀。如,虽曾身居部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乃至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之高位,却从不曾疏远过平民老百姓。为此,自然就会派生许多感人的小故事;而作为本书的作者,又恰恰是这诸多事件的旁观者。对此,亦不妨随意采撷书中的几个小片断:
他总也忘不掉的麻山,记录了1996年4月他去贵州考察的故事。当时,他还是民政部的副部长。从当地干部的口中得知在麻山还有个全国最贫困的革命老区。当年,邓小平百色起义失败后曾率部队在此撒下革命的火种。阎明复的心被深深刺疼了,立马动身去麻山。而且,当他来到那只能把庄稼种在石缝的黑色山旮旯时,就更是目瞪口呆了。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均的年收入只有188元。最穷的打郎村,亦仅74元。
所到之处,皆为苗族、布依族的少数民族;见到的人,皆面无血色;观其住处,更家徒四壁。而生活所必需的饮水与照明,就更停留在原始的时代。如,很多人根本就不知电灯为何物;如,为取水,人们天一亮就出发。连翻数道险峻的大山,回到家中天已黑。此刻若稍有不慎跌了跤,一天的工夫白搭了。甚至更有人连茅草屋也搭不起,就只能栖身于洞穴。至于跟外界的沟通,能到镇子就是见过世面了。
更可怜的则是孩子:“你们怎么不去上学呢?”“没钱交学费。”“一年的学费多少钱?”“15元。”热泪盈眶的阎明复掏出口袋中所有的钱,一户100元分了出去。想不到,很多人竟从未见过百元大钞,阎明复内心的感受就更难形容了。
为此,下山的路上他始终低着头。他在想,怎样才能给麻山革命老区的乡亲们找到脱贫的路。回到贵阳,又与有关领导商谈,认定也只能将麻山的群众“异地搬迁、新建家园”。但方案虽好,落实起来又难度极大。即,所需的资金将来自何处?最后,也只能求助于民政系统的企业家和香港的星火基金会。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麻山的移民新村终于建成了。当他看到麻山革命老区的群众不仅告别了黑暗的茅草屋还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那内心的喜跃就更是文字所难形容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这似乎还算不上是本书的重头戏。如“张北地震的记忆”中的阎明复,就更令人感动不已了。
那是1998年1月18日的上午,大地剧烈晃动,原来是张家口一带突然发生了大地震。这时,阎明复刚从民政部的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中华慈善总会的会长。得此消息,他立刻找来副会长吴建国说:“张北的地震,受灾群众的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应该立即组织一次活动,支援灾区的老百姓。”什么活动呢?他说,虽然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后也做了不少善事,却都是小规模和项目单一的。若应对张北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像以往那样小范围的募捐就肯定杯水车薪了。什么样的活动呢?即,求助于全社会,在全国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救灾之募捐。虽然,在当时这将会冒很大的政治之风险。
说干就干。先是通过北京电台制作宣传,又向各地的慈善团体发文件。结果,电台播音员的话音刚落听众的热线电话就打爆了。而为将活动推向更高潮,他又去拜访宗教界的权威赵朴初。对此,赵朴老亦给以很大的鼓励。他说:“慈善的募捐与救助就该这样搞。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慈善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慈善募捐也会大大增加民众的慈善意识。”说罢,还让夫人取出10万元作捐款。在场者亦无不感动。因为,赵朴初生活的简朴是人所共知的。
再有,就是演艺明星也被他鼓动起来了。如姜昆、倪萍、彭丽媛、董文华、蔡国庆、陈佩斯、赵忠祥、侯耀文等不仅踊跃捐款,有的还与家人一起到慈善总会表达对灾民最大的关切。另外,他还联系了美国的埃克森中国有限公司、英国路透社基金会、新加坡北京国际学校等国际友人。他们不仅为阎明复的菩萨心肠所感动,还捐赠了许多灾区所急需的活动板房。
然后,是火中送炭。当阎明复到张北地震灾区的那时起,他就从未很好休息过。虽然,深夜躺在床上腰痛的睡不着觉,他仍为灾民被救助时的喜跃而激动……
因限于篇幅,行文到此亦似该搁笔了。却意犹未尽,即命运有负于阎明复的一些情节是决不该视而不见的。如,关于“文革”中父子二人一起被关押在秦城监狱,直到阎宝航被迫害至死却竟然是互不相知;如,长达七年多的监禁中陪伴他的除了几部经典马列著作,再就是屋顶铁窗外的鸟鸣和墙角的两只蜘蛛:
“傍晚,他闭上眼睛,又慢慢睁开。昏暗中,他又看到了牢房里的蜘蛛和它们营造的坚固的网。蜘蛛那黑灰的长短不一的毛茸茸的腿、鼓鼓囊囊的肚子、丑陋的脑袋,让人感到不舒服。开始,他看到的是两只。他默默地看它们怎么织网,怎么编织网罗食物的陷阱。当小虫被网住挣扎时,他又看到它们怎样靠近小虫,怎样喷射蛛丝把小虫死死缠住。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食。有时,他想,他好像应该感激这两只蜘蛛,如果没有它们,肯定会被更多的蚊虫叮咬。他看着,看到两只蜘蛛在交配。交配后,母蜘蛛突然用蛛丝把公蜘蛛死死缠住,然后狠狠吸食。直至吸干那只公蜘蛛的体液。那只公蜘蛛掉下来了,他把它捡起来,拿到手里的是一个干瘪的空壳。”
真可谓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