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训练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对语感定义上的准确把握是有效实施语感教学的前提。对于“语感”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顾名思义,语即语言;感即感知。“语感”就可以理解为“对语言的感知。”包括对字、词、句、段、篇乃至标点符号等的敏锐感知,以及语言的巧妙运用。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人们对语言的感知只要是通过表象和概念进行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认为: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 和概念的形式保存着,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知识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词语则被激活、唤醒。这样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接触语言的一刹那,瞬间产生顿悟,并深刻感知语言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这种敏锐程度。因此,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和感悟语言文字运用之妙,最终完全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彻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奥妙。
  因为语言总是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所以,如果改有相对应的表象积累,语言就没有办法经受同化或顺应,也就没有办法在大脑“安家。”例如,学习“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句。理解饱经风霜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饱经风霜”的丰富内涵,才可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极度同情。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如河边风餐露宿的纤夫、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收垃圾者……大脑里没有与这个词语相关的表象储存,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体味这个词语有谈何容易?他们不会想象也不可能想到那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眶、充血的眼睛、无助的眼神……自然对”饱经风霜"的体会就不可能深入,语感也就无法得到进步提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丰富大脑中的表象材料。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感的教学!
   1.多读多背,感悟语感
  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训练语感能力,关键是大量阅读,过好阅读关。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大量阅读自然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交流,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选取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进行大量广泛阅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其次是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也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的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養学生感悟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
   2.多写多练,体会语感
  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言语学习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义感、语法感、语韵感和语势感,这种语感训练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其训练的方法很多,比如辨析法(进行同义词、反义词及褒义词的辨析,并把这些词语运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法(结合具体的文章、句子采用"换词"、"删词"等比较法,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品赏法(欣赏文章中美妙的词句的精彩的段落,欣赏语言的语调、语韵、语味、语势等)、评价法(评析一句、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艺术情味)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类练习时,重在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判断,使之对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加深领悟,形成语感能力。
   3.多思多想,体验语感
   想象力是一个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象"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的重要环节。如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成教师的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只有当教师引导学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领悟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气贯长虹的胸襟以及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才能体验诗的内涵与意蕴。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语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 ,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 4、直觉思维,捕捉语感点
   语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直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它是指不需要经过分析过程而直接作出某种判断的心理知觉过程。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一定语言感悟能力时,便可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解读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语感点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具有反复诵读,再三品位,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佳段。如《暮江吟》一诗的语感点,就是“铺”字用得极为传神,描绘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值得反复品味。
  在进行语感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是训练他的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尽管小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语感,但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培养语感”这一工作,因为这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尊重,是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构建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条件。将尊重运用于大学生与教师的日常相处中,做到完整接纳、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真诚表达,是大学生恰当地体现出尊重教师的具体表现,使得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健忘既有效又艺术。   【关键词】 大学生 尊重 教师 构建关系   1.思考原因  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当代社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
期刊
【摘要】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其总体目标。而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和人文涵育功能,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为实现这一核心内涵目标,解决好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和意识形态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至关重要。其理论教学的形式宜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专题教学,运用相关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以对问题的认知求解为轴线,思想相对集中而又不失相关论
期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运用数学只是对从生活中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的能力。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社会问题。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从生活中调查、收集的数据的处理结果能做正确理解。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数据(平均每个家庭一天要用掉
期刊
 (注:此为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论文 项目编号XJCX2011-SX-357, 指导教师:张玫)  【摘要】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语用能力学习。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短剧这一具有较强体验性和相对完整情境的方式来研究其对英语语用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本着这一思想,笔者在北方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16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80名同学中实行
期刊
【摘要】 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和自学动机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
期刊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学校教育打来了更多启示和启发。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价值,教师要尝试摆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控制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学习选择,从多种路径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学习中展示出自己别样的天赋和能力。本文将对个性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分
期刊
如何备好小学数学课是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掌握、接受、升华和运用的过程。有效备课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传统教学的备课大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都是凭借教师已有的个人经验和意向来决定,有时还会套用名师的备课,不着眼实际,这样的备课既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又不能
期刊
【摘要】 实施分层教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由过去的“学”适应“教”改变为“教”适应“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控制、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大面积得到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
期刊
调查统计发现,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易受到心理困拢,心理矛盾突出,心理失衡现象较普遍。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于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中学生的心理失衡现象应引起老师和家
期刊
【摘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品德,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兴趣,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思品教师 幽默 感染 激情 效率     学生是情感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为了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情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