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首先是看国民的教育程度,以及图书馆系统的发达程度。中国确实是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譬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但在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图书馆系统建设却极为薄弱。据调查,中国“公共图书馆一项,在农村几乎就是空白,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影响了生活质量”。“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描绘的未来五年文化民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共同发展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推动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共同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定义
所谓农家书屋,就是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主管理,通过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教、卫生、文化、少儿等方面的出版物,为农民创造读书学习的便利条件,并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公共图书馆是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这类的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三、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异同点
共同点:她们都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不同点:公共图书馆内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公共图书馆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是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它们还对中小型图书馆提供业务辅导。县图书馆多为本县工人、农民、乡镇居民和少年儿童服务。大、中城市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人民群众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各阶层居民。有些大城市的区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它们在开展馆内流通阅览的同时,还到街道、里弄开办借书站和流通点,把书送到基层,并协助和指导街道图书馆(室)建立城市基层图书馆网。图书年年有更新。公共图书馆能正常开放;特别是2011年底之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农家书屋则主要是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教、卫生、文化、少儿等方面的出版物,收藏学科狭窄,读者成份较单一,纯粹就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图书的更新没有保障。农家书屋不能正常开放,农民群众不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针对图书收藏方面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可以延伸到村一级的农家书屋,就是每年定时到各农家书屋跟踪回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群众对书籍的需求,根据各农家书屋统计回来的资料,可对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公共图书馆从本馆调配部分书籍暂时缓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因各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是不相同的,故可以互相做适当调整。
其次是正常开放问题,公共图书馆应该和各农家书屋的管理者沟通好,在农家书屋选址上,能否把农家书屋放在各村完小或村代銷店,若放在村小学可以由学校的师生代管理,书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忙农活的家长可以委托自己的子女帮忙借阅图书;放在村代销店,是因为代销店每天都正常开门营业,极大方便群众借阅书籍;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几乎是空白.日南方日报,2006 -3 -20.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新华社,2011-03-16.
(作者简介:蒙星磊(1975.9-),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学士学位,助理馆员,广西百色市图书馆。)
一、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共同发展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推动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共同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定义
所谓农家书屋,就是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主管理,通过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教、卫生、文化、少儿等方面的出版物,为农民创造读书学习的便利条件,并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公共图书馆是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这类的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三、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异同点
共同点:她们都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不同点:公共图书馆内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公共图书馆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是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它们还对中小型图书馆提供业务辅导。县图书馆多为本县工人、农民、乡镇居民和少年儿童服务。大、中城市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人民群众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各阶层居民。有些大城市的区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它们在开展馆内流通阅览的同时,还到街道、里弄开办借书站和流通点,把书送到基层,并协助和指导街道图书馆(室)建立城市基层图书馆网。图书年年有更新。公共图书馆能正常开放;特别是2011年底之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农家书屋则主要是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教、卫生、文化、少儿等方面的出版物,收藏学科狭窄,读者成份较单一,纯粹就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图书的更新没有保障。农家书屋不能正常开放,农民群众不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针对图书收藏方面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可以延伸到村一级的农家书屋,就是每年定时到各农家书屋跟踪回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群众对书籍的需求,根据各农家书屋统计回来的资料,可对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公共图书馆从本馆调配部分书籍暂时缓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因各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是不相同的,故可以互相做适当调整。
其次是正常开放问题,公共图书馆应该和各农家书屋的管理者沟通好,在农家书屋选址上,能否把农家书屋放在各村完小或村代銷店,若放在村小学可以由学校的师生代管理,书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忙农活的家长可以委托自己的子女帮忙借阅图书;放在村代销店,是因为代销店每天都正常开门营业,极大方便群众借阅书籍;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几乎是空白.日南方日报,2006 -3 -20.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新华社,2011-03-16.
(作者简介:蒙星磊(1975.9-),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学士学位,助理馆员,广西百色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