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多元文化营销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全球化、文化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以文化和种族身份为诉求的广告已成为企业营销武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新近由沃顿商学院教授参与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却显示,以种族为导向的营销手段可能擦枪走火,甚至导致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抵制某一产品或服务。3位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在名为《双重文化身份与目标营销的负面效果》(Bi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Dark Side of Targeting)的论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诸如此类的研究会让世界各地专注于消费者全球化和目标营销的营销人员大受启发。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包括前往美国的西班牙人、前往英国的亚洲人、前往法国的北非人和前往德国的阿拉伯人—都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对未来几代主流消费市场的多元文化混合局面产生影响。根据媒体信息服务机构尼尔森公司2009年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仅在美国就会有超过半数的有孩子家庭具有多元文化背景。随着这部分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影响力也会日益显现。预计在2009年至2012年间,西班牙裔和亚裔美国人的购买力有望提升40%,超过2万亿美元。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里,这一趋势也在越来越明显。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如今,其全美业务中有40%面向少数族裔,且这一群体中有一半的消费者年龄未满13岁。在麦当劳的重点用户群中,少数族裔多到不成比例。麦当劳还为代理其广告的公司引入了业绩标准,要求它们衡量其工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少数族裔的需求。
  “人口的组成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已不再是什么秘密。在接下来的5到15年里,如何定义主流人群或少数人群,将会是不确定的事情。”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阿梅里卡斯·里德(Americus Reed II)如是说。他与来自荷兰伊拉斯谟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的斯特凡诺·蓬托尼(Stefano Puntoni)和佩特斯·费勒格(Peeter Verlegh)共同研究这一问题。他说:“解决这些差异是营销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营销人员需要对形成人们身份认同感的复杂问题有所把握。里德说:“这其中包括尽力理解他们的文化、养成教育、他们所认同的象征性线索,以及这种线索如何与他们的自尊联系在一起。”
  另外,正如里德所说,这其中还包括“深入挖掘下去,找到拥有这种种族身份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也正是几位专家希望帮助营销人员找到的答案。他们的研究—一项针对居住在荷兰的移民的三部分研究—强调,广告中的语言“线索”和图像“线索”等内容如果与某一消费者的种族身份不一致,就可能对其购买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女王日”与中国春节
  在第一项研究中,参与者或是荷兰人后裔,或是土耳其人后裔。他们代表一家虚构的基金会在大学生中进行募捐。参加募捐的则是土耳其少数族裔家庭的第二代成员(即出生在荷兰、父母都是土耳其人)或具有单一文化背景的荷兰消费者。研究者刻意更换位于募捐发起人后方的背景画,或摆放鹿特丹现代化建筑伊拉斯谟斯大桥的照片,或摆放标志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的照片—它曾经作为东正教大教堂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如今则是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一座博物馆。当属于“主流群体”的荷兰发起人站在土耳其标志性建筑的照片旁边时,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募捐者反应较为冷淡。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报告的结论:“双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将两种文化模式都作为其身份组成的一部分,根据情境的不同,这两种模式的相对激活程度也会发生改变。微妙的环境线索可能激活某种身份,也可能激活另外一种。”
  第二项试验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同时含有非一致性和一致性文化线索的广告。其中的广告代言人可能是亚洲人,也可能是白种人。对照组由第一代中国移民组成—这些中国人在移民到新国家之前,已经对于自己的种族身份十分确定。向该组展示的文化线索—例如荷兰“女王日”照片或者香港地区欢度中国春节的照片—和第二代华裔参与者所观看的系列广告没有差别。
  通过此项试验发现,第二代华裔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荷兰华人,且与两种文化的接触程度更深。因此相对于第一代中国人而言,第二代华裔对于文化营销信息的不一致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反应,例如在由白种人代言的某个广告中同时包含中国文化线索,反之亦然。
  通过第一代和第二代受访者,研究小组能够更加确定在多元文化消费者的思维方式中,双重性到底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果你身上并不具备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你的反应就会相对稳定一些。”里德说。
  
  鲁莽而愚蠢的“桶”
  第三项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在不同国家,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第二代华裔消费者在面对文化关联强烈的产品时,会做出哪些反应。此次试验使用的产品是大米。
  首先,研究人员鼓励第二代华裔参与者在看到9个中国文化的象征性标志(例如塔和长城)时,能够“用中国的方式进行思考”,因为他们的所想即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审视。接下来,研究人员请参与者观看广告,参与一项大米新产品的研究—其中一些广告具有“身份一致性”(中国菜中使用大米),另外一些则具有“身份非一致性”(意大利菜中使用大米)。那些在参与者看来具有文化非一致性的广告,更容易引起负面反应。报告指出:“只有在向被调查者展现种族等线索,成功使其‘用中国的方式进行思考’时,他们所具有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程度才会发挥影响;但是如果向他们展示一件身份非一致性的产品时,会让他们产生反感。”
  这些研究结果为营销人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一方面,这说明一个具有混合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条信息可能做出两种不同反应。而这两种不同反应取决于信息的呈现方式。研究结果还强调,在定位少数种族时,要避免过度简单化。这一点十分重要。报告指出:“尤为关键的是,将目标定位于少数种族的第二代成员时,如果这些消费者看到信息时身处于一个其主流身份非常突出的环境之中,那么为其种族身份量身打造的策略就可能擦枪走火。”
  里德说,在过去,很多广告商都将种族或文化背景当作一只“桶”,可以将某种类型的人装进去。广告商们喜欢利用调查数据—例如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而人们只是简单地在那些最确切地描述了自身文化或种族背景的选项上打钩。可是里德说:“那样做并不能真正了解人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拥有种族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据里德介绍,最新的研究证明,将某种类型的人指派到某一种族的“桶”中,对于目标营销而言可能是一种鲁莽而愚蠢的方式。当广告商试图接近某一特定族群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在传达某一信息时过于强烈,反而疏远了自己试图吸引的消费者。
  他以塔可钟(Taco Bell)的一个广告为例,其中有一只会说话的吉娃娃用西班牙语说:“我爱塔可钟。”然而,该快餐连锁品牌却冒犯了一部分西班牙裔消费者,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广告带有一种贬义的刻板印象。“这样做过于刻意了。”里德说,“塔可钟本想努力加入一些符合那种文化环境的概念,可是广告的呈现方式却令人感到不舒服,因而引发了强烈反感。”
  
  广告诉求的微妙平衡
  里德认为,一旦某家企业将种族营销做得一团糟,他们所能希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然而他警告说,广告宣传“往往会遭遇负面编码,受众的反应不是强化某种刻板印象,就是引发一种强烈的反感,导致消费者更难对该产品产生好感”。
  里德表示:试图针对两种文化同时策划营销活动的企业无异于在走钢丝。他说:“他们必须建立一种有说服力的沟通方式,不能对种族属性的基础轻描淡写,但也不能过于强化效果,以至于两边都不讨好。”
  正在努力掌握这种平衡的企业之一就是可口可乐。目前,该品牌的多元文化消费者在美国的销售量占到其总销售量的33%—这一比例到2020年有望上升至40%。可口可乐时刻谨记这一点,因而从一次性宣传活动—例如“西班牙遗产月”或“墨西哥庆祝抗法战争胜利纪念日”(Cinco de Mayo)—转向围绕一项为期12个月的战略,开展更具包容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投放广告。这些活动可能包括赞助世界杯足球赛,以吸引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男性消费者,或赞助某家西班牙语电视台的肥皂剧,以吸引女性消费者。
  在里德看来,诸如此类的宣传活动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微妙把握”。研究显示,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会十分强烈地意识到,营销人员正试图利用自己的文化身份来“套近乎”。如果营销人员做得太过分,他们所传达的信息会给对方留下刻意迎合的印象,进而被对方视为一种企图从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遗产中获利的算计行为,从而遭到拒绝。
  里德表示:“营销人员面对的挑战是,采取某种方式对广告进行校准,更为巧妙地强化居于主导地位的身份。我的意思是,要选择一种身份,采用一种象征手法。这种象征不能占据中心舞台,这样才不至于引起人们的警惕,导致人们表现出攻击性的反应。”
  (本文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知识在线授权刊登)
其他文献
博客主人/Gretchen Scheiman  http://redirect.ogilvy.com    有效而又有成本效率地进行市场细分,这是企业进行邮件营销时一直苦苦追求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在最近的一次假日营销中,一家零售商下决心通过邮件渠道,将自己的客户基础进行细分,更有针对性地发送邮件,从而实现盈利最大化。  为此,这家零售商和广告公司奥美(Oglivy)合作,希望奥美帮他们克服许多企业
期刊
在以低价为利器连续5年保持快速成长之后,立志要成为中国领先电子商务公司的京东商城,终于把品牌建设提上了议事议程。  3月18日,京东商城和中超签署协议,成为中超主赞助商。按京东商城的说法,这一举措是为了打造其“大众化品牌”。  在过去的5年里,主要凭借低价优势,京东商城实现了年均300%的增长,现在已经成为国内3C产品B2C平台的领先者。据京东商城统计,目前京东商城拥有700多万注册用户,日处理2
期刊
最近,肯德基肯定有点烦,一场夭折的“秒杀”优惠券活动把它拖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之中。网上对它的质疑声很多,但截至我写这篇文章时,差不多一周过去了,肯德基依然保持沉默。  肯德基发放优惠券由来已久,利用优惠券扩大生意额是其常规的促销手段之一。4月6日,肯德基在网上推出分时段“秒杀”优惠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64元外带全家桶只要32元”等,提供优惠券下载,但后来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它随后宣布“有
期刊
在网络间遨游的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得意地将好看的视频、图片或段子等推荐给好友分享的时候,常常受到大家的奚落—这个我早就看过了嘛,你这个OUTMAN。这就是网络传播的魅力与可怕之处,每个人都是传播网络的一个节点,信息以病毒繁殖般的速度经过每一个节点快速扩散。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随着世界网民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日渐显示出其在传播方面的巨大威力。在美国,互联网覆盖率已高达80%。而在中国,
期刊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这样描述道:“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对于我来说,人生的信仰简单来讲就是对真、善、美的无悔追求,不断地修炼心智、担当责任、一心向善,最后依靠心灵的力量创造真、善、美。  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用信仰、心态、能力构成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书写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去旅行、去阅读、去拼搏事业,这些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展人生的宽
期刊
360度的透明营销  上海世博会,对第一次参与的台湾赞助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因为相对于周边其他几个馆来说,台湾馆规划的规模不够大气,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引起与会人潮及媒体的视觉焦点,是一个课题。  如果进入馆内看的人太少怎么办?  就排除不进来的人也能看得到的概率来说,USER FRIENDLY的巧思就是改变角度,让外面所有走动的人潮,能一目了然地看进来,增加眼球交流的机会,影响驻足率的
期刊
据最新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突破4亿人,2010年网络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30亿元,这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忽视的一大商机。随着众多企业染指互联网,网络营销开始成为商业与企业重要的营销工具。近年来,网络媒体及网络营销快速发展,搜索、视频、SNS、微博等新媒体、新形式不断涌现,为网络营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将如何把握网络营销?未来互联网将以何种方式影响营销变革?   随着业
期刊
设计,从核心上讲,是一项去了解别人感受的移情事业。不像艺术来自于艺术家对自我表达的欲望,设计始终都是为别人而进行的。艺术和设计都具有创意性、创新性和独创性,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点,但两者却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创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体验以及增加互动,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及进行更好的信息传播。  将市场调查数据、市场研究结论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可以让设计师受益颇丰。然而,
期刊
看看市场艰难时期那些购物者的表现吧,他们似乎都躲起来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躲避那些营销者,他们首先躲避的是他们自己。大把花钱的内疚心理、对经济的不确定和忧虑让购物者们控制住自己购物的急切心理,在这种控制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购买行为最终被延迟或者取消了。这就是如今零售市场上竞争与以前相比更激烈的原因。在零售市场上,购物者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个选择,直到万不得已时才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最终选中某品牌的
期刊
娃哈哈:新一轮渠道变阵  日前,宗庆后故技重演,2010年第一季度尚未过完,就又一次玩起了娃哈哈渠道魔方。  在娃哈哈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渠道变阵,它的生意都成倍甚至翻番增长。1991年娃哈哈果奶一举成名,让娃哈哈跻身亿元俱乐部;之后全国划片,实行大区分片管理,1994年时娃哈哈的销售额突破7亿元;为了让网点更密集,娃哈哈推行闻名一时的联销体,对空白市场进行深度分销,1995年时销售额达到8亿元,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