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唐纪引用笔记小说之含义及范围

来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B.C.)三家分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A.D.),记十六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四库全书提要说:“其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本文则以唐代为断,所说的笔记小说,也与所谓“杂史”含义不同,详见下文.
其他文献
我刊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刊载过评介苏联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文章,旨在借助外国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限于篇幅,着重于评介成功的一面。然而苏联乡
【正】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崔浩传》,发现其中误字、脱字数处,校勘及标点亦有值得商榷之处,札记如下:1.“情见事露,则百姓意阻.”(第773页)按:这句话是崔浩担心北
【正】 宋麻沙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有《音注老子道德经》2卷,傅增湘先生《藏国群书经眼录》曾著录.《天禄琳琅丛书》本即据此影印.又刻《纂图分门类题注荀子》20卷等,《天禄琳琅
【正】 《元史·耶律楚材传》载,元军攻西夏,破灵武时,“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据此可以猜想,西夏一代的文献典籍一定不少.不过,这批文献几百年后已几乎亡佚
<正> 在我们这个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星球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要想”是一回事,做得到做不到则是另一回事。
<正> 十九世纪初,两个法国人艾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和西奥菲勒斯&#183;西蒙(Theophilus Simon)说服法国教育部,让他们创制一些测验为某种目的服务。巴黎的学校太拥挤
【正】 由王利器先生主编的《史记注译》是第一次把130篇原文、注释、译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疑有益于这部优秀的历史巨著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在整理、研究我国古代丰富的文献
【正】 江苏省宿迁县王相池东书库信芳阁的刻书和藏书,向来少人所知,王氏也是向来所编书目未见著录的藏书家.家藏虽无宋元刻本,而以所藏明清佳本为主.在清季道光十年(1830)家
【正】 《古籍整理与研究》八七年第二期刊张忱石先生《唐两京坊宅补遗》,其文据晚近出土唐代墓志,补辑为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遗两京坊宅近六百处,资料来源多据《千唐志
蒲松龄与《聊斋杂记》汪玢玲,郭守信蒲松龄是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注重民间科学、关心治生实用之学的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总计不下数百万字,除《聊斋志异》外,尚有文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