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蛹虫草双向发酵的抗氧化活性增效性

来源 :食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研究山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双向发酵的抗氧化活性增效性。以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2,2-二苯基-1-苦基肼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比较分析山药-蛹虫草菌质和山药基质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菌质抗氧化活性的增效原因。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菌质的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山药的自由基清除率(P<0.05),菌质中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山药(P<0.05);菌质不
其他文献
研究植物乳杆菌YW11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对酸乳发酵过程中菌株生长、产酸速率和微流变特性,以及产品质构和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量(0.05、0.15、0.25 mg/g)的EPS对发酵过程菌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和产酸速率无明显影响。添加EPS对发酵过程中样品的弹性指数(elasticity index,EI)、宏观黏度指数(microviscosity index,MVI)和流动性指数(fluidity index,FI)具有不同的影响,随着
L-丝氨酸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学功能的中性氨基酸,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为构建L-丝氨酸的生产菌株,对Escherichia coli MG1655进行了系统的代谢工程改造。采用的方法策略包括减弱L-丝氨酸的降解,增强L-丝氨酸合成酶类的表达以及转运系统的改造。特别是利用启动子P trp调控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减弱了L-丝氨酸向甘氨酸的降解途径,显著增强了L-丝氨酸的合成。最终所得菌株SER09摇瓶发酵24 h,L-丝氨酸产量可达13.53 g/L;在5 L发酵罐上发酵28 h,L-丝氨
桉树高产营林技术应用对优化桉树营林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能促进桉树种植经济效益提升,增强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降低桉树人工林营林成本.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
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马铃薯也可以通过加工,为石油、建材等行业提供原料.如今,我国马铃薯种植的面积较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运用马铃薯全
依据菌株宿主适应性特点,从健康家禽新鲜粪便中定向筛选具有开发潜力的罗伊氏乳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pduC基因筛查,获得3株产抗菌物质Reuterin的罗伊氏乳杆菌,对其耐受模拟胃肠道环境、抗生素敏感性、甘油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及肠上皮细胞黏附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WLRE01、WLRE03、WLRE04均具有较强耐受极端酸(pH 2.5和pH 3.5)、胆盐(1.5 g/L)及模拟胃肠液的能力;经1 mmol/L过氧化氢处理6 h,WLRE03、WLRE04的活菌数
为研究罗非鱼片经冻融过程后品质变化规律及机理,选用规格为(130±10)g的新鲜罗非鱼片为样品,分别在-4、-18、-30℃条件下进行不同次数的反复冻融处理,拟将样品品质指标与微结构分形维数建立关联,采用分形维数表征冷冻鱼肉中由因冰晶而形成的多孔微结构,并测定相应的品质参数。结果表明:分形维数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4、-18℃和-30℃下冻融4次后,鱼片的分形维数从初始的1.925分别下降到1.815、1.843和1.853,且伴随着总峰面积、弹性、硬度的降低以及电导率、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总
农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结构,对于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近些年,新疆农村地区在政府不断扶持建设下,发展模式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的建立,
在新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缺陷与不足也日益凸显,如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为
通过对尤溪县近年来的造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林业造林中针叶纯林造林总体情况,发现过度砍伐等行为已经呈现出对环境的破坏等作用,为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细胞膜及其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将CGMCC 1.1190分别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值为3.0、2.7、2.5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次培养后,获得3株CGMCC 1.1190的抗酸性菌株,测定了这3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菌落形态、个体形态、膜通透性、膜流动性和膜蛋白的变化。结果:这3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随着酸处理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酸胁迫的pH值越低,D值越大,菌落形态与个体形态变化越明显;与原始对照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