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款饺子15年开450家店的奇迹

来源 :大众投资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调到底,历经15年苦练
  饺子,作为中华美食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一提到水饺最先想到的是“大娘水饺”,无论东南西北,似乎都有它的身影。但为何只有喜家德才能被称为“餐饮界的华为”呢?喜家德与华为的第一个相似点就是,苦练内功,只看顾客,不看对手。
  2002年,高德福在黑龙江鹤岗开了喜家德第一家门店,15年来,虽说已经开了450家门店,但却只是从东北扩张到了华北地区。而这15年,喜家德一直在与自己死磕。成立没多久,喜家德设立了产品研发部,他们的口号是:“精进!我们每天都要精进!”
  例如,营养上能不能更高一点?口感上能不能更好一点?食材上能不能更健康一点?配料上能不能比例更佳一点?这一点点微创新,听起来简单,其实每一点都要反复尝试上百遍。
  如果吉尼斯要记录谁是世界上吃饺子最多的人,那一定是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他一天吃三次水饺,出国也是到处找水饺吃。“这是喜家德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组每天固定的任务就是把五种馅的饺子各品尝一遍,每天至少有六千只饺子被品尝掉。一是来尝问题,二是锻炼味蕾。”也正因为此,甚至全国面粉厂生产出饺子粉的时候,第一个会打电话到喜家德的研发中心,希望他们的人帮忙品尝。
  把饺子当做科学研发
  高德福创立喜家德的理念是:一生做好一件事。
  既然做饺子,那也要做成百年企业,不追求一时的风头。而且在喜家德,很少听到“竞争”两字,因为他们根本顾不上同行,一直在琢磨如何“做好自己”。喜家德研发出一台“饺子皮透视仪”:擀好的面皮放在透视仪上,一眼就可以看出面皮的均匀程度。只为让顾客看清楚每块饺子皮厚薄相同,相差无几。专门发明煮水饺的锅,比其他锅要快2分钟,无需开锅盖,就可盛饺子汤——这是世界首创,成为喜家德的一项专利技术。
  喜家德特制的擀面杖,标有刻度,且长、短、粗、细均有标准尺寸,同时材质有特别要求。这种擀面杖,用起来省劲,受力一致,面皮出来的形状和厚薄都是最佳状态。
  除此之外,喜家德的中央厨房,其中包含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喜家德苛刻规定:每一块面皮都必须上称称重,不能少一克!而且是450家门店全部严格执行,而且是当着顾客的面称重。不仅如此,喜家德的打包盒能避免水饺粘黏、变糊。将做饺子当成搞科学研发,堪称“变态”。但对于喜家福人来说,他们无非就是表現的“过一点”而已。
  只售五种水饺,卖精不卖多
  虽然喜家德目前仍“偏安”于东北、华北两个地区,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水饺餐饮连锁品牌中的领导地位。
  为了打消顾客对食品安全的忧虑,首创一字型水饺;为保证新鲜,供应链成规模,从开业时的6种馅减到如今只卖5种馅;为解决标准化,从传统的论两卖改为论盘卖。对于为何只卖5种饺子?高德福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你拿一棵葱往1个碗和10个碗里蘸,上面沾的酱其实是一样多的,所以你要找的应该是勺而不是葱。同时试四五个,选择机会越多,失败的几率就越大,而如果把浪费在失败上的机会和精力集中于1点,做好的可能就会放到最大。
  “我们家员工以前开会总跟我抱怨顾客反映饺子品种太少,后来我一气之下就跟他们说,谁再说饺子品种少,我就把谁开掉!不光如此,我还把这句话挂到了公司墙上。我从不看别人怎么说,我只看一盘饺子他吃了多少。”高德福坚定地说。
  喜家德的饺子要包200种馅料,随时随地上手可包的50种都不成问题,但只卖5种却能让产品被打磨到更极致,浪费和出错率降到最低。
  2017年2月,由喜家德构建的全球首家饺子博物馆在大连开馆,成为了喜家德品牌建设的里程碑!建博物馆今后,高德福计划开设更多的饺子博物馆,让更多消费者(特别是90、00后)了解饺子文化。
  让能够创造价值的人发展
  说到底,企业拼的就是组织力,而组织力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息息相关。进入战略期的重点就是组织与人。
  喜家德的顶层设计358合伙人机制:未来的事业将从雇佣制变成合伙人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依托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成长为企业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打工,而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于是,高德福为企业自创的“358合伙模式”。3就是3%,业绩考核排名靠前的店长,可以获得店面3%的干股收益,而且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5为5%,老店长培养出一名新店长,且帮助他达到3%的考评标准,则能成为小区经理,还能在开新店时投资入股5%;8就是8%,一名店长如果培养出5名店长,则能成为区域经理,再开新店,就能在新店投资入股8%。
  这种模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在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形成利益共通体,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使沟通成本极低;另一方面,解决了一部分喜家福新开店面的资金问题,还真正将各门店主管与总部绑在一起。
其他文献
不少投资者对五花八门的广告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以致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对此,我们列出时下常见的一些虚假广告行骗方式,望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四包”服务  一些种植场和养殖公司为达到牟利目的,在广告中承诺“包供种、包技术、包回收、包效益”,为获取暴利,他们可以把普通动物说成是“珍稀动物”,把只适合高寒地区生长的药材说成“不受地理气候限制,南北均可栽种”,将每公斤数十元的滞销药材说成“每公斤收
期刊
这种迷你KTV外观是一个“电话亭”般的玻璃房子,占地约两平方米,可以容纳两三个人,整套系统集听歌、唱歌、录歌、线上分享等功能于一体。据不完全统计,各种迷你KTV目前已在国内投放超过10万台,且每年以新增1万台以上的速度正在爆发。热闹之下,这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是否会造就一个现象级产业?  从2017年开始,迷你KTV成了年轻人的都市新宠:周末,总是有年轻人大排长龙。而在资本端,迷你KTV的融资消
期刊
事件:宁波市鄞州某小区交付近半年时间,某天,此小区业主微信群群主张先生来宁波中山路艾谱保险箱专卖店选购保险箱。原来,张先生是受业主委托来艾谱专卖店为其所在小区业主谈保险箱采购事宜,争取最低折扣,最后双方约定,凡此小区业主来艾谱专卖店购买保险箱,台数达到50台以上,一律享受5.5折优惠。在张先生的推荐下,短短一个星期,收到来自该小区70多台的订单,而且后续订单还要进行中……  此件事发生后,艾谱宁波
期刊
橱窗陈设的方法很多,但除了要具备“艺术”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目光,让其进一步产生购买欲望。一个成功的櫥窗陈设对提高店铺销售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用超前样品引领市场  曾经有人把服装店铺比喻成一本书,把橱窗比做书的封面。假如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毫无吸引力,读者还会有兴趣打开这本书阅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橱窗要突出产品的精华,给消费者带来最具爆发力的视觉冲击,选择展示样品尤
期刊
浅野总一郎是日本浅野水泥公司的创建者,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水泥大王。23岁时,浅野总一郎衣衫褴褛地从故乡富士山来到东京。当时,他两手空空,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沿街乞讨为生,过着一种饥渴难耐的生活。  有一次,浅野发现了一潭泉水,便捧起水来喝了两口,以此充饥他已经足足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多么可口清凉的水啊!”他一边喝一边感叹。  他心想,这水肯定能卖个理想的价钱。于是,他便利用捡来
期刊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会有这种体会:请客吃饭时习惯性会进入到常去的酒店,买衣服时会习惯进入上次消费的场所,汽车有问题时会习惯去常去的汽修厂,购买化妆品时也会习惯去同一家店面,这一切,都是由习惯性而产生的,由习惯性行为所产生的交易我们称之为惯性消费。  惯性消费在现在的门店经营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权重,最大化的培养顾客的惯性消费是保证门店正常现金周转率的重要经营手段,本文从如何分析影响顾客产生惯性消费
期刊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美食,因此,很多的创业者都看好餐饮行业,在餐饮行业中,同样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投资者想要在餐饮行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让自己赢得更多的优势。大家都知道,创业要有项目,要有资本,还要选好址,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  餐饮开店选址,选对的不选贵的  餐饮开业都想开到繁华的商业中心。难道是位置越好生意就越好吗?似乎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开在CBD中心的餐饮店,一到饭
期刊
普遍寻找法  这种方法也称逐户寻找法或者地毯式寻找法。其方法的要点是,在业务员特定的市场区域范围内,针对特定的群体,用上门、邮件或者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该范围内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无遗漏地进行寻找与确认的方法。比如,将某市某个居民新村的所有家庭作为普遍寻找对象,将上海地区所有的宾馆、饭店作为地毯式寻找对象等。  普遍寻找法有以下的优势:  1.地毯式的铺开不会遗漏任何有价值的客户;  2.寻找过
期刊
适用法律不同  个人独资企业是依据《个人独资企业法》成立和规范运行的,而个体工商户是依据《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成立和规范运行的。  两者成立的条件不同  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具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企业名称要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营业相符合,不得使用“有限”、“有限责任”或者“公司”字样。而个体工商户是否采用字号名称,完全由经营者自行决定,法律、法规无特别要求。  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
期刊
对老虎发命令  有一个人在荆州做官时,山上的老虎常出来吃人和家畜。老百姓要求县官除去恶虎。  这个人只下了一道驱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岩石上,凑巧那只老虎因故离开了荆州,他就得意地认为他的命令生效了。  不久,他被调另一个地方做官。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刚强,很不容易治理。  他认为刻在荆州岩石上的命令既然能够制服凶恶的老虎,便以为也能够镇住能够识文断字的老百姓,便托人去荆州描摹那个石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