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春节前夕,中国第二大汽车玻璃厂商信义玻璃(HK 0868)在香港发行上市,筹集资金7.5亿港元以用于扩建生产线。而在2003年底正式介入汽车玻璃领域的浙江玻璃(HK 0739)也在近期传出了欲发行A股以筹资15亿元的消息,在其投资计划中,汽车玻璃也将占据重要位置。就在 2004年中,汽车玻璃行业龙头福耀玻璃(SH 600660)才宣布了其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一时间,在汽车整车遭遇寒流、的汽车玻璃却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这薄薄的一片玻璃究竟有多大诱惑?这一切会不会又是一场大跃进呢?
稳步增长的市场需求
根据研究机构美国Freedonia集团的报告,深加工平板玻璃的全球性需求由1992年约247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约373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4.7%;且预计到2006年增加至480亿美元,到2011年则达到614亿美元,整个行业稳步增长。
与其它高增长行业,如数码产品及电子产品等比较,玻璃行业需求增长偏低。但玻璃产品不会因潮流或科技进步而被淘汰,且一些细分行业,如建筑业及汽车制造业视玻璃为必不可少的配套产品。因此,即使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需求仍十分稳定。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04年达到了9.5%,尽管政府实施了宏观调控有意减缓,但普遍仍预期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带动了基建设施增加,及汽车产量上升,因此对玻璃的需求比较旺盛;直接刺激了玻璃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作为最重要的玻璃深加工产品之一,汽车玻璃延续同样趋势。由于汽车玻璃的使用可以改变汽车的外型,是汽车外型向流线型、球面型发展的重要配件,同时还可以增加汽车的美观度,因此汽车使用玻璃的面积正在扩大,已由上世纪60年代平均每辆汽车的2.4平方米、0年代的2.8平方米、 80年代的3.4平方米,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4平方米。
据Freedonia的研究,2001年,全球汽车玻璃市场总需求为85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将达到104亿美元, 2011年则增加至126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4.0%。而中国汽车玻璃需求由 1992年约7300万美元增加至2001年 1.73亿美元,年增长率10.1%;预计到 2006年达到2.4亿美元,2011年增加至3.4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7.2%,明显快于全球市场的平均水平。
有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00万辆左右,而 2004年汽车产量达50727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2005年车市情况预计要比2004年好,乐观估计可能会增长20%。如此看来,不管在整车配套领域,还是维修替换领域,汽车玻璃仍有很大市场空间。
专业的激烈竞争格局
正是看中了玻璃行业的稳定发展前景,很多公司都纷纷加大投资。与其他许多行业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的玻璃企业都是专业化生产,很少有多元化的集团介入。
目前在内地市场有8家生产玻璃的上市公司,包括福耀玻璃在内,其他还有耀华玻璃(S H 600716)以及主要面向医药行业的山东药玻(SH 600529)、在光学领域具有优势的新华光(SH 600184)等企业。而在香港市场上市的内地玻璃生产企业有信义玻璃、浙江玻璃、洛阳玻璃(SH 600876、HK 1108)3家。在众多玻璃企业中,不仅包括像深南玻(SZ 000012)、耀华玻璃这种国有控股企业,也有浙江玻璃等民营企业,还有耀华玻璃这样的中外合资企业。
在汽车玻璃这个细分市场中,民营企业和外资则占据了明显优势。根据业内1999—2002年的产销量统计,汽车玻璃前5位企业依次为:福耀玻璃、信义玻璃、耀华汽车玻璃(原名上海福华玻璃)、深南玻汽车玻璃(原名深圳奔迅)、旭硝子汽车玻璃(前身秦皇岛海燕安全玻璃),只有深南玻l家为国有控股企业。 200 3年我国汽车玻璃产量约为 180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2%,已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玻璃生产国。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只是汽车玻璃的生产大国,尚不是汽车玻璃生产强国。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汽车玻璃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汽车玻璃行业利润相对丰厚,目前制造厂商已超过200家,但是除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外,不少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产品质量不高。而且汽车玻璃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行业内部的竞争相当激烈。另外,2004年以来汽车整车制造端的寒流已传导至零配件领域,整车企业在市场压力下只能将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汽车配套厂商,汽车玻璃自然受到冲击。
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就要对外开放汽车与零部件的汽车服务贸易领域,这将使得国外汽车玻璃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更加畅通,从而对国内产品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并且会连带压缩汽车玻璃的利润率下滑。而国际玻璃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设立生产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在此格局下,整个行业将会出现分化,并购整合将不可避免。
白手起家的龙头老大
实际上这种全方位的国际化竞争早已展开。在1990年以前,中国汽车玻璃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随着福耀玻璃等本土企业的崛起渐渐打破局面,而后以福耀玻璃和信义玻璃为代表的企业又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

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可使进口原料的关税下降,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也将打破很多国际市场原有的贸易壁垒,这为国内公司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打开大门,并且也有助于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福耀玻璃就是汽车玻璃行业中第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其董事长曹德旺白手起家,1983年承包了一家生产水表钢化玻璃的乡镇企业,当年便扭亏为盈, 1986年开始进行汽车玻璃的生产。作为国内最早的市场进入者,曹德旺充分享受了早期的暴利,一块成本100元的挡风玻璃可以卖到1500~2000元。
目前,福耀玻璃是国内近200家汽车厂商的配套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3年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33亿元,而2004年上半年便达到10.71亿元,呈稳步攀升之势。在其业务结构中,来自汽车玻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1.31%(2003年度数据),其中出口量约为32%。进军国际市场是福耀玻璃长期坚持的目标, 1990年初便开始在北美销售汽车玻璃,之后又进入日本、澳洲、东南亚市场。
在国内,福耀玻璃拥有良好的区域布局,在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都有福耀玻璃的合作伙伴以及福耀玻璃的设计、生产、销售子公司(东在上海、西在重庆、南在总部福清、北在长春)。福耀玻璃的区域布局可以为当地汽车厂商迅速提供产品,减少中间成本和费用。但是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生产只限于中国境内,福耀玻璃还没有一家跨国生产子公司,只在美国拥有一家销售子公司。
相比之下,其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PPG公司拥有14家玻璃生产厂,分布在北美洲和欧洲。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福耀玻璃必须考虑全球区域布局问题。实际上,在1995年,福耀玻璃便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一座中等规模的汽车玻璃工厂,但最后由于人力成本昂贵只得放弃。
如今,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局势下,福耀玻璃在美国市场开始跟老对手PPG尝试合作,同时将重点放在开拓新的市场上,已进入东南亚汽车新兴市场。而为了弥补国际化过程中本土管理层的—些不足,2003年末,曹德旺聘请日本积水化学公司高性能塑料国际部前部长丰桥重男出任公司总裁,以此“引进——种新的体制、新的文化来激活企业”。
追赶者和挑战者
目前处于国内行业第二的信义玻璃同样是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信义玻璃最初成立于香港,由董事长李贤义等人创立,从1989年开始生产汽车玻璃产品,1998年介入建筑玻璃产品,目前在深圳、东莞、香港、芜湖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800万块汽车玻璃产品。
信义玻璃2003年业务收入达到8.01亿港元,而汽车玻璃产品占到70%以上,但目前主要面向维修及替换市场,原车配套市场将成为其下一步的重点方向。信义玻璃的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2004年更超过了60%。
信义玻璃总裁董清世表示,信义致力于汽车玻璃专业化生产,—不仅表现在汽车玻璃本身的生产方面,而且表现在向汽车玻璃生产的上游和下游延伸方面。
所谓汽车玻璃生产的上游就是指汽车玻璃的原材料生产。信义玻璃在东莞建有汽车玻璃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保障优质原材料的供应,以满足高标准生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降低成本。
所谓汽车玻璃生产的下游就是指玻璃配装整车所用胶条、塑料和五金附件的生产以及车窗总成的同步设计开发和生产。董清世说:“信义玻璃向汽车玻璃生产下游延伸,就是为了生产汽车玻璃总成。向整车企业提供玻璃总成,是世界汽车工业所出现的模块化配套供货趋势对汽车玻璃供应商的要求。”
对于2003年末才全力介入汽车玻璃领域的浙江玻璃来说,面临的挑战就更为巨大。浙江玻璃目前的产品结构偏重于建筑玻璃产品,以内地市场为主。
2004年中,浙江玻璃在其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投产不久后,便与一汽车玻璃加工商签订了一单5000万元汽车用玻璃销售合约。其董事长冯光成表示:“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的投产是集团迈向产品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获得此份大额销售合同对集团而言意义重大,是集团超薄玻璃业务全速进入汽车业市场的一个良好起点。”而在其增发A股的计划中,汽车玻璃将是下一步的投资重点之一。
生产线之争
由于汽车玻璃及其原材料都很笨重,包装和运输的成本很高,而汽车玻璃还是易损件,需要尽量减少运输的里程和周转次数。同时,汽车整车厂商顺应发展趋势,对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模块化供应、零库存管理、共同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汽车玻璃厂商不仅能够开发和生产,而且应当尽量靠近原材料供应基地,尽量靠近整车生产基地。由此,近年来汽车玻璃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线。
汽车玻璃行业通过在整车厂或者汽车生产基地附近建立生产线,能够为汽车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增加自己的配套竞争力。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分析说:汽车玻璃是一种特殊的汽车零部件,这种产品有一个销售半径,生产基地布局有利就能更好地实现就近配套。
据曹德旺透露,今年4~5月份,福耀玻璃位于福清的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就会全部完工投入生产。而在2004年9月,福耀玻璃还在重庆投资建设浮法玻璃生产线。浮法玻璃是汽车玻璃的重要原料,在此之前,福耀玻璃并没有自己的生产线,而仅仅是加工企业,离源头也就是玻璃的生产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对福耀在汽车玻璃领域向更高的设计与研发领域的进军是一个制约,因为如果无法生产玻璃,福耀玻璃就无法进入汽车设计行业的最高层——参与新车型的设计。
福耀玻璃近年在上海、重庆、东北等地的投资,都是在配套客户的附近,有助于降低包装运输费用,可以使小规模厂家望而却步。目前,福耀玻璃的整个战略布局已成型:总部承担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维修市场,同时供应福建和广州地区的配套厂家;上海工厂供应给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五省市及OEM出口,陇海线以北现在划归长春工厂负责,北京工厂建好后,长春就负责东三省和出口俄罗斯的任务;北京则承担华北地区和奥运会建筑玻璃的生产;重庆工厂负责西南片区的生产。
信义玻璃总裁董清世表示:“我们在致力于汽车玻璃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建设区域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和运输基地,确保零距离供货,就是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和供应周期,从而满足整车厂商提出的零库存要求。比如,信义汽车玻璃(东莞)有限公司就靠近我们即将拥有的汽车玻璃原材料供应基地,信义汽车部件(芜湖)有限公司就靠近客户奇瑞汽车。”他透露,信义玻璃在 2005年第一季度将有两个汽车玻璃工厂投产,估计产能将增加50%。
一时间,在汽车整车遭遇寒流、的汽车玻璃却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这薄薄的一片玻璃究竟有多大诱惑?这一切会不会又是一场大跃进呢?
稳步增长的市场需求
根据研究机构美国Freedonia集团的报告,深加工平板玻璃的全球性需求由1992年约247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约373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4.7%;且预计到2006年增加至480亿美元,到2011年则达到614亿美元,整个行业稳步增长。
与其它高增长行业,如数码产品及电子产品等比较,玻璃行业需求增长偏低。但玻璃产品不会因潮流或科技进步而被淘汰,且一些细分行业,如建筑业及汽车制造业视玻璃为必不可少的配套产品。因此,即使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需求仍十分稳定。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04年达到了9.5%,尽管政府实施了宏观调控有意减缓,但普遍仍预期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带动了基建设施增加,及汽车产量上升,因此对玻璃的需求比较旺盛;直接刺激了玻璃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作为最重要的玻璃深加工产品之一,汽车玻璃延续同样趋势。由于汽车玻璃的使用可以改变汽车的外型,是汽车外型向流线型、球面型发展的重要配件,同时还可以增加汽车的美观度,因此汽车使用玻璃的面积正在扩大,已由上世纪60年代平均每辆汽车的2.4平方米、0年代的2.8平方米、 80年代的3.4平方米,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4平方米。
据Freedonia的研究,2001年,全球汽车玻璃市场总需求为85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将达到104亿美元, 2011年则增加至126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4.0%。而中国汽车玻璃需求由 1992年约7300万美元增加至2001年 1.73亿美元,年增长率10.1%;预计到 2006年达到2.4亿美元,2011年增加至3.4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7.2%,明显快于全球市场的平均水平。
有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00万辆左右,而 2004年汽车产量达50727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2005年车市情况预计要比2004年好,乐观估计可能会增长20%。如此看来,不管在整车配套领域,还是维修替换领域,汽车玻璃仍有很大市场空间。
专业的激烈竞争格局
正是看中了玻璃行业的稳定发展前景,很多公司都纷纷加大投资。与其他许多行业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的玻璃企业都是专业化生产,很少有多元化的集团介入。
目前在内地市场有8家生产玻璃的上市公司,包括福耀玻璃在内,其他还有耀华玻璃(S H 600716)以及主要面向医药行业的山东药玻(SH 600529)、在光学领域具有优势的新华光(SH 600184)等企业。而在香港市场上市的内地玻璃生产企业有信义玻璃、浙江玻璃、洛阳玻璃(SH 600876、HK 1108)3家。在众多玻璃企业中,不仅包括像深南玻(SZ 000012)、耀华玻璃这种国有控股企业,也有浙江玻璃等民营企业,还有耀华玻璃这样的中外合资企业。
在汽车玻璃这个细分市场中,民营企业和外资则占据了明显优势。根据业内1999—2002年的产销量统计,汽车玻璃前5位企业依次为:福耀玻璃、信义玻璃、耀华汽车玻璃(原名上海福华玻璃)、深南玻汽车玻璃(原名深圳奔迅)、旭硝子汽车玻璃(前身秦皇岛海燕安全玻璃),只有深南玻l家为国有控股企业。 200 3年我国汽车玻璃产量约为 180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2%,已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玻璃生产国。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只是汽车玻璃的生产大国,尚不是汽车玻璃生产强国。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汽车玻璃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汽车玻璃行业利润相对丰厚,目前制造厂商已超过200家,但是除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外,不少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产品质量不高。而且汽车玻璃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行业内部的竞争相当激烈。另外,2004年以来汽车整车制造端的寒流已传导至零配件领域,整车企业在市场压力下只能将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汽车配套厂商,汽车玻璃自然受到冲击。
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就要对外开放汽车与零部件的汽车服务贸易领域,这将使得国外汽车玻璃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更加畅通,从而对国内产品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并且会连带压缩汽车玻璃的利润率下滑。而国际玻璃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设立生产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在此格局下,整个行业将会出现分化,并购整合将不可避免。
白手起家的龙头老大
实际上这种全方位的国际化竞争早已展开。在1990年以前,中国汽车玻璃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随着福耀玻璃等本土企业的崛起渐渐打破局面,而后以福耀玻璃和信义玻璃为代表的企业又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

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可使进口原料的关税下降,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也将打破很多国际市场原有的贸易壁垒,这为国内公司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打开大门,并且也有助于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福耀玻璃就是汽车玻璃行业中第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其董事长曹德旺白手起家,1983年承包了一家生产水表钢化玻璃的乡镇企业,当年便扭亏为盈, 1986年开始进行汽车玻璃的生产。作为国内最早的市场进入者,曹德旺充分享受了早期的暴利,一块成本100元的挡风玻璃可以卖到1500~2000元。
目前,福耀玻璃是国内近200家汽车厂商的配套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3年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33亿元,而2004年上半年便达到10.71亿元,呈稳步攀升之势。在其业务结构中,来自汽车玻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1.31%(2003年度数据),其中出口量约为32%。进军国际市场是福耀玻璃长期坚持的目标, 1990年初便开始在北美销售汽车玻璃,之后又进入日本、澳洲、东南亚市场。
在国内,福耀玻璃拥有良好的区域布局,在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都有福耀玻璃的合作伙伴以及福耀玻璃的设计、生产、销售子公司(东在上海、西在重庆、南在总部福清、北在长春)。福耀玻璃的区域布局可以为当地汽车厂商迅速提供产品,减少中间成本和费用。但是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生产只限于中国境内,福耀玻璃还没有一家跨国生产子公司,只在美国拥有一家销售子公司。
相比之下,其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PPG公司拥有14家玻璃生产厂,分布在北美洲和欧洲。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福耀玻璃必须考虑全球区域布局问题。实际上,在1995年,福耀玻璃便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一座中等规模的汽车玻璃工厂,但最后由于人力成本昂贵只得放弃。
如今,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局势下,福耀玻璃在美国市场开始跟老对手PPG尝试合作,同时将重点放在开拓新的市场上,已进入东南亚汽车新兴市场。而为了弥补国际化过程中本土管理层的—些不足,2003年末,曹德旺聘请日本积水化学公司高性能塑料国际部前部长丰桥重男出任公司总裁,以此“引进——种新的体制、新的文化来激活企业”。
追赶者和挑战者
目前处于国内行业第二的信义玻璃同样是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信义玻璃最初成立于香港,由董事长李贤义等人创立,从1989年开始生产汽车玻璃产品,1998年介入建筑玻璃产品,目前在深圳、东莞、香港、芜湖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800万块汽车玻璃产品。
信义玻璃2003年业务收入达到8.01亿港元,而汽车玻璃产品占到70%以上,但目前主要面向维修及替换市场,原车配套市场将成为其下一步的重点方向。信义玻璃的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2004年更超过了60%。
信义玻璃总裁董清世表示,信义致力于汽车玻璃专业化生产,—不仅表现在汽车玻璃本身的生产方面,而且表现在向汽车玻璃生产的上游和下游延伸方面。
所谓汽车玻璃生产的上游就是指汽车玻璃的原材料生产。信义玻璃在东莞建有汽车玻璃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保障优质原材料的供应,以满足高标准生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降低成本。
所谓汽车玻璃生产的下游就是指玻璃配装整车所用胶条、塑料和五金附件的生产以及车窗总成的同步设计开发和生产。董清世说:“信义玻璃向汽车玻璃生产下游延伸,就是为了生产汽车玻璃总成。向整车企业提供玻璃总成,是世界汽车工业所出现的模块化配套供货趋势对汽车玻璃供应商的要求。”
对于2003年末才全力介入汽车玻璃领域的浙江玻璃来说,面临的挑战就更为巨大。浙江玻璃目前的产品结构偏重于建筑玻璃产品,以内地市场为主。
2004年中,浙江玻璃在其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投产不久后,便与一汽车玻璃加工商签订了一单5000万元汽车用玻璃销售合约。其董事长冯光成表示:“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的投产是集团迈向产品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获得此份大额销售合同对集团而言意义重大,是集团超薄玻璃业务全速进入汽车业市场的一个良好起点。”而在其增发A股的计划中,汽车玻璃将是下一步的投资重点之一。
生产线之争
由于汽车玻璃及其原材料都很笨重,包装和运输的成本很高,而汽车玻璃还是易损件,需要尽量减少运输的里程和周转次数。同时,汽车整车厂商顺应发展趋势,对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模块化供应、零库存管理、共同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汽车玻璃厂商不仅能够开发和生产,而且应当尽量靠近原材料供应基地,尽量靠近整车生产基地。由此,近年来汽车玻璃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线。
汽车玻璃行业通过在整车厂或者汽车生产基地附近建立生产线,能够为汽车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增加自己的配套竞争力。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分析说:汽车玻璃是一种特殊的汽车零部件,这种产品有一个销售半径,生产基地布局有利就能更好地实现就近配套。
据曹德旺透露,今年4~5月份,福耀玻璃位于福清的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就会全部完工投入生产。而在2004年9月,福耀玻璃还在重庆投资建设浮法玻璃生产线。浮法玻璃是汽车玻璃的重要原料,在此之前,福耀玻璃并没有自己的生产线,而仅仅是加工企业,离源头也就是玻璃的生产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对福耀在汽车玻璃领域向更高的设计与研发领域的进军是一个制约,因为如果无法生产玻璃,福耀玻璃就无法进入汽车设计行业的最高层——参与新车型的设计。
福耀玻璃近年在上海、重庆、东北等地的投资,都是在配套客户的附近,有助于降低包装运输费用,可以使小规模厂家望而却步。目前,福耀玻璃的整个战略布局已成型:总部承担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维修市场,同时供应福建和广州地区的配套厂家;上海工厂供应给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五省市及OEM出口,陇海线以北现在划归长春工厂负责,北京工厂建好后,长春就负责东三省和出口俄罗斯的任务;北京则承担华北地区和奥运会建筑玻璃的生产;重庆工厂负责西南片区的生产。
信义玻璃总裁董清世表示:“我们在致力于汽车玻璃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建设区域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和运输基地,确保零距离供货,就是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和供应周期,从而满足整车厂商提出的零库存要求。比如,信义汽车玻璃(东莞)有限公司就靠近我们即将拥有的汽车玻璃原材料供应基地,信义汽车部件(芜湖)有限公司就靠近客户奇瑞汽车。”他透露,信义玻璃在 2005年第一季度将有两个汽车玻璃工厂投产,估计产能将增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