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心理VS思辨能力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DZL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常看到一些教师对实验进行“技术处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从而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文就对此类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弃功利心理,创造机会引领学生进行理性思辨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功利;思辨;课堂教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
  许多老师对这一课堂教学内容情有独钟。比如,在2005年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嘉兴的阮翔老师选择了这一课并获得了一等奖,在2008年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温州的谢晓静老师也选择了这一课。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很精彩,在“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这两个模拟实验的组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位老师让学生做的模拟实验都很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材料选择上作了处理,特意选择了那些质地比较柔软或者风化比较严重的岩石。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呢?
  有不少人表示支持,认为这就是所谓“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利用自身的智慧选择恰当的材料,学生运用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进行了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顺利地展开观察,得出结果,保证教学的高效进行,避免因材料选用不当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我对此很不赞同。教师专门准备质地软的岩石,固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岩石的变化,但这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改变岩石的模样是很容易的事,只要几分钟的时间,随便地摇晃几下就可以了。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想当然地答出“变小了”,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们都知道,岩石的改变是缓慢而漫长的,短期中往往看不到什么变化。而模拟实验应该是以现实情况为基础,现实中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却因为教师在模拟实验材料中的有意安排而轻易看到,这样的结论有多少意义?
  对教材深入阅读后,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可见,岩石坚硬是普遍性质,那些质地柔软的岩石只是特例,我们不应该背离普遍情况而去选部分特例。至于那些风化严重的岩石,可以作为观察材料加深学生对风化现象的了解,也不能作为实验材料来证明岩石的变化。
  想了很久,我决定进行教学实践,按自己的思路组织教学,看看效果怎样。以下就是我的教学回顾:
  我随便找了些普通的岩石,事先把这些岩石都清洗干净。接着,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了模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猜测岩石的模样会不会改变。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分组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学生都很用劲地摇晃瓶子。时间到了,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有一个小组说瓶底有细小的沙粒,大部分小组都说没有看到变化。我先让说看到变化的那个组把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果然有一些细小的沙粒,我肯定了这个小组是很认真的。之后,我话音一转,那么其他组看不到岩石有什么变化,是不是说明这些岩石没有变化呢?有学生脱口而出是,但更多的学生陷入沉思。过了一会,有学生发言说应该是会有变化的。这时候,许多老师会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但我没有,反而向那个学生提问,“你说岩石有变化,那你看到变化了吗?”学生愣了一下,说没有,但他马上反驳,“那是因为我们的实验时间很短,仅仅是几分钟而已。”“很好,如果给你一小时,一天,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觉得能看到变化吗?”“会!”学生的语气坚定了许多。“你为什么这么肯定?”“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又有学生参与进来了,“说得真好,我也相信岩石会有变化,我们现在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岩石很坚硬。”“说明岩石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更多的学生认识清晰了,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归纳出:岩石一般都是很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没有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看到岩石的变化,但由此引发学生的讨论更有价值,在这个思辨过程中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得到培养,从而建立起物质变化的辩证思想,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提升。
  这次教学的成功让我再次坚定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许多老师提倡选择那些特殊的岩石?其实,许多人作这样的选择,只是希望能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肯定不是我们的科学教育所推崇的!
  从《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引发的思考,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还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理性思辨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则真实的中学生早恋案例的处理和分析,指出了教师处理学生早恋的关键: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及时走出“早恋”的误区。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正是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的年龄过渡段,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由于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因此,中学生早恋现象日益严重,早恋已成
摘要:共享单车的出现为节能减排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M单车被收购的新闻吸引了共享单车行业的注意力,其原因更是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本文采用SWOT分析对M单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其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旨在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共享单车;SWOT分析;营销策略  共享单车作为环保型社会的新兴产物,迄今已然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首选
2007年12月28日上午教育部2007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总结表彰会议召开,主会场设在北京,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领导、省级师资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县培训项目负责人、全体培训学员、辅导教师、班级管理员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和网上直播系统参加了会议。
星期一,是学校举行室外升旗仪式的日子。当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却看到个别学生没有穿校服、少数学生双休日的家庭作业马虎潦草、上课时纪律又有些松弛时,我觉得很扫兴,心情变得很坏。星期一成了我灰色的日子,难以平静的日子,一天下来,身心疲惫。  有一个星期一,上午第四节课下课,班干部组织放学,我在一旁看着,感觉教室里不是很安静,我心中的火一下子窜出来了:“全班留下,读十分钟书再放学!”读了大约五分钟,又怕家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N院)建院逾60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务局A级纳税企业、商务部授予对外经营权的勘察设计企业,现有在职员工1500余人,下设7家子公司,9家驻外分公司,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员工总数的85.6%以上。  因进入市场时间早、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异常激烈,HN院自90年代初就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于2002年改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
高三(6)班是我在高三时才接手的一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比较贪玩,以致学习基础比较差,学科“跛腿”现象比较严重,每次考试的高分生是同类班级中最少的。近半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苦恼过、迷惘过,苦恼迷惘之后也曾动摇过、退却过。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在我的身边也有太多的感动和欣慰。    一块创可贴    “对不起,谢谢你!”这句话是我要对班上一位女生说的。她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按时髦的
在人类生活中,爱心让人温暖,理解让人感动。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爱心和理解也是教书育人的法宝。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认为,传授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展开,必要时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怀抱爱心,怀抱理解,走近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初中生有时候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当这种看法正确时,教师给予的赞扬和鼓励可能会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相关的问题
当代教师教育正处在大变革时期,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市场化机制的介入等都催生着一种自主、灵活、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教师教育是教育之源、人才之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教育更是关系整个教育的质量与品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上挂高等院校、下连中小学校,上承政策法规、下接一线需求,是整个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点之一,是决定教师内涵的重要因素。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培训全面贯彻了“贴近
7月12日,由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组织、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指导、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指导中心承办的“湖南省2009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落下帷幕。这次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组织实施的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覆盖了全省14个市州、120多个区县市,其规模之巨大,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搞好这次培训,全省教
一个故事    有两只青蛙掉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它们开始往上跳,都没有成功。上面的青蛙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一只青蛙非常听话,果然没跳了,趴在坑底,结果被太阳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它一跃出了坑。青蛙们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说:“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这么多人给我加油呢!所以,我就跳出来了。”  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