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上小组讨论探究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活动,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提到重要议程和很高地位上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课堂活动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形式。课堂上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如查资料、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但有些时候由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进度、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有些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教师经常组织的一种活动,但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讨论不是万能的,组织不好,收效甚微,还浪费时间。省級或国家级优质课级别高,讲课老师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不知参考了多少资料来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在课堂上比较严密地组织学生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而我们平时的教学,讨论活动的设置有些是流于形式的,看起来课堂气氛在“讨论”的衬托下很热闹。没必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也讨论,讨论的次数太多太随意,浪费了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讨论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有些组全都是成绩差的,或者老师对讨论结果评价不合理,等等,最终导致讨论流于形式。
  一、正确定位讨论的目的和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通过讨论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严密设计。怎样分组?讨论的次数是多少?讨论什么?和谁讨论?什么时间讨论?讨论多长时间?讨论后干什么?学生讨论时老师干什么?学生怎样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怎样评价讨论的效果?等等。
  二、合理搭配分组
  教师分组不要太随意,最好是让每个组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如果一个组内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导致有些问题在组内解决不了,或根本就讨论不起来。我在听课的时候也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前面的学生讨论热烈,后面的学生貌似讨论热烈,仔细一听,是在聊天。同一班级内分组时,不同的学科,组内成员可不同,因为不同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学科有所不同。组内的人数多少可根据班级人数多少和教学需要来定。
  三、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题目
  一般情况下,讨论的题目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提前设计好的,这种形式的讨论比较好控制,一般不会出现纰漏,因为老师事先给设好方向了。但这种设计也有弊端,有些学生想问的、不明白的问题可能不是老师设计的问题,这就解决不了部分学生的疑问。讨论的题目可以师生共同设计,也可以由学生独立设计。学生参与设计的问题,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而且易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合理分配需要讨论的题目
  讨论题目的分配关系到讨论是否有效,关系到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设计讨论题目前应思考题目涉及的内容是各自独立的,还是涉及的是同一内容的不同层次。教师在给各个小组分配问题时也应考虑是让每个小组讨论同样的题目,还是让不同的小组讨论的题目不同。每组组员往往主要关注自己组的问题,对其他组的问题关注少。如果每组的问题不同,而这些问题又是课标要求的,这样,学生就会对其他组讨论的知识掌握得可能就不够扎实。例如,在地理课堂中,如果各小组分别讨论某个区域自然特征中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特征,那么讨论有关气候的小组成员就会对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关注不够。
  五、及时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最好指定一个负责人,负责记录、收集、总结、汇报组内讨论的情况和结果,正面的观点、反面的观点都要汇报。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讨论的结果,不要还没等学生说完,就插嘴替学生说。根据汇报的情况,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教师也可把讨论结果简单板书,进行总结和扩展,也可以用量规进行评价。
  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各方面都要考虑清楚,需讨论则讨论,不需讨论不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切实学到东西,不要成为演给别人看的形式。
其他文献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如何有效保障交直流混联系统安稳运行是重大而紧迫的国家需求。文章针对含大规模风电的交直流混联系统稳定性问题,
<正> 《宣和画谱》的作者问题,研究家们曾有二说:其一是宋徽宗,但从书中叙述的口气来看,显然不能成立。现在大家基本上不相信此说。其二是童贯。理由是书中把童贯及其他太监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备受学界关注。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国家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各门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和育人目标也确立了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各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中历史是高中生必修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历史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形成,是指让学生在浓郁的历史课堂氛围中受到熏陶,领悟体验,洗涤心灵。学生只有亲自去“咀嚼”原汁原味的历史,才能真正汲取到历史的琼汁玉液,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感知,在想象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嗅到了历史味道,就会跟随教师的思维,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升能力、掌握知识。这样,历史课
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接入对母线辖区的负荷预测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母线辖区内负荷偏离用户用电负荷的真实状况。文章考虑了高比例分布式电源对负荷形态的影响,提出了基
基于自然资本利用研究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应用改进后的三维足迹模型,通过账户类型的调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计算了2009~2018年间生产性土地的土地足迹、土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外贸出口策略必须做出调整。外贸出口策略调整中的几个关系:出口与内需、经济国际化与民族化、外币与本币、国家利益与个企利益的辩证关系。改变帮扶思路
高考改革新方案“3 3”模式已经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成为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挥棒。在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教学理论发生了改变,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动,教师的教学策略需要与时俱进是必然选择。所以,如何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下,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
高中地理是一个融合了众多人文知识的学科。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对其他美好的情感或事物的追求的精神,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关怀、敬爱等。所以,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这样,不仅能使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对人文知识的讲解,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挖掘地理课程中的人文资源,拓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