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忠小说的藏地书写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oe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忠小说描写着甘南藏地的风土人情,以客观现实的笔法,直面剖析甘南藏地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人性之复杂性,既有对生命美好理想的寄托,又有对宗教的深沉思索,以文学的情怀传递着民族精神。
其他文献
《了凡四训》不仅为当时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明的方式与方法,它对于当今社会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的伦理思想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对我们的伦理学研究也有启示,此外对于如今的不良社会风气有端正作用。
地名是一地的语言、文字标志。湖南靖州地名用字“潩(异)溪”的使用频率很高,且经常混用或错用。从语言景观、字形词义、历史文献三方面对“潩溪”和“异溪”的地名用字进行梳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地名用字,纠正靖州地名用字“潩溪”的混用和错用现象,认为用作地名时“潩溪”更具理据性、规范性、传承性。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顾名思义是作者记述了很多奇异的故事。在《聊斋志异》的众多故事中不乏揭露批判科举考试制度腐败和种种弊端的篇章,蒲松龄通过多篇描写科举制度的文章向世人传达其对科举的态度。本文首先分析了《聊斋志异》中众多不尽相同的考生形象,其次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多重女性角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科举考试的腐败和弊端。
无常观是中日文学中一个盛久不衰的主题,但由于作品创作时代背景、文化发展阶段不同等原因,两国作品所蕴含的无常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尤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为典型。本文试图从无常观的理论根源入手,探析其在《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的异同,基于此,进一步加深对两国作品中无常观的理解。
孟京辉先锋戏剧在我国当代戏剧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引领性,且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商业角度都有着较高的价值贡献。虽然为使先锋戏剧更好的进入大众视野,孟京辉选择走向与商业化的“合流”之路,却也未完全放弃戏剧的艺术本征和文化内涵,其作品仍旧具有明显的“孟氏”风格和先锋价值。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先锋戏剧甚至整个戏剧行业该如何在“艺术性”与“商业化”之间寻求平衡,使二者在转化中达到统一,则是当代戏剧发展的长久课题。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主人公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唯一的反面形象主角,野心的驱使是麦克白悲剧结局的主要成因,对权力的过分追逐使麦克白迷失了本性,使他变得十分残暴、贪婪、虚荣、愚蠢又野心勃勃,同时嫉妒之感又不断地啃噬着麦克白的内心,最终把麦克白变成了一个黑暗血腥的人,导致了他的不幸后果。麦克白的悲剧不是被迫的、无法反抗的,而是他一步一步自己造成的。所以麦克白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引以为戒。
印度早期佛教中,止观是获得解脱的修行工具和实践行为。宗喀巴和智顗作为汉藏两地佛教中重要宗派的代表人物,在其佛教哲学实践体系中,二者“止观”思想观点看似相同,却也表现出许多格鲁派和天台宗修行实践的差异之处。由止观角度思考出发,还能充分体现出佛教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集古录跋尾》是宋代欧阳修的作品,系统地记录了欧阳修的收藏,其行文不仅记述了文献的大致情况,还表现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文献意识和对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的透露。本文综合归类欧阳修在书中的思想和言论,对《跋尾》一书中所反映的欧阳修的学术思想和先秦至于唐朝文献载体和内容的演变发展,以及《跋尾》中所记录的“好友切磋”——北宋金石之风的盛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旬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关中片,因旬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移民历史,使语言接触得以发生,这也导致其词汇系统具有明显的混合性特征,结合语言接触理论,探究旬阳方言词汇的混合性特点及成因。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以线上化政务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困境,探讨其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发现:现阶段政务新媒体传播中存在公众互动参与程度低、“以人为本”理念缺失、信息发布泛社会化等主要问题;建议增强与公众互动、提升互动情绪共享体验,强化“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矩阵,从而建立在公众心中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政务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