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生态美学思想初探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中,或许是因为儒家侧重讲伦理政治而很少涉及生态和审美,人们就有无意识地将生态美学同道家、佛家思想联系起来,鲜有人去关注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这就造成了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被忽视的局面。对此,文章从儒家经典《论语》出发,探寻儒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关键词:《论语》;生态;美学
  儒家在强调政治伦理的同时,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须知,只有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关系时,天地万物才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限于篇幅,文章仅从《论语》中浅析儒家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生态及生态美学
  从字源学上来看,“Ecology”源自于希腊语“oikos”,具有“房子、栖息地、家庭”的含义,从生态的角度,自然就是人类物种的栖居之所。按照这样的逻辑,自然界里的所有生物,也就成了与人类居住于同一屋檐下的同胞兄妹。可以说,这种生物间的、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紧密相关的关系,就称为生态,这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在此关系中,人与自然万物是无分主客、原本一体的,生命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剥夺了他物的生存或者说破坏了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学者曾繁仁认为生态美学有广狭二义,我是认同的。其中,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审美关系。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之余,也注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这是因为当“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文章正是从广义的生态美学定义出发去研究《论语》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二、《论语》世界观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传承历史文化的态度足以证明,故孔子的天命观自然也受西周天命观的影响。根据陈来考证认为:“周人的‘天’是历史中的上帝,也是道德价值的根源;‘天’是价值的终极来源,赋予人以‘天命’,人则需以诚敬之心承接天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子罕言礼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但是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另据杨伯峻统计,孔子在《论语》中使用“天”的次数达到十八次,使用“命”的次数达到二十一次。孔子一面罕言“命”,一面又强调了“知命”对于君子的重要性,这是不是矛盾呢?在我看来,这是不矛盾的,一方面孔子专注于现世,所以他对超出实际切实问题的“天命”就“罕言”,这是他对西周天命观中隐含着玄虚的“人格神、历史中的上帝”的抛弃;另一方面,在西周天命观中“天”具有道德根源、价值来源的含义,也就是说“天”代表了某种必然性与规律性,孔子在知天命才能成为君子,在五十知晓天命后七十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于天命的言说中强调的是把握规律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杨伯峻认为《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天”有三个含义:“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由于孔子真正专注的是现世,那么“天”所指涉的范围基本就是人类世界,“天”整体上的含义与人类社会相关。所以孔子才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又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从上述不难看出孔子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秩序和法则,是人类效法的对象。总的来说,孔子罕言天命是罕言西周天命中虚空、抽象、神异等因素;而孔子强调天命,是强调天命中必然性、规律性等因素。
  《论语·季氏》篇中谈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这里,“天”的含义似乎就是自然之天,天是最伟大、最广大的,一个人所能做的,就连尧那样的圣人君子所能做的,也就是“畏天命”、“知天命”,而不能“逆天”;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遵循了自然发展规律,敬畏自然,那么他才有可能顺势而为成为君子。人如何做到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呢,那就是必须对自然具有仁爱之心。《论语·八佾》篇中,“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似乎让人觉得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动物的怜悯程度,其实不然,这反而说明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不是虚伪的,孔子是在承认人本高于动物而又能支配动物的基础上去谈生态、仁爱,这既不否定人在仁爱万物、保护生态时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忽视自然万物有其生存发展的权利。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就是最好的证明。若是用网捕鱼,大鱼小鱼都会一网而尽,这样就会使鱼的数量锐减甚至是灭绝;捕鸟的时候,若是杀了夜晚归巢的大鸟,那么巢里等待哺育的幼鸟就会饿死,这样也会使鸟类灭绝,这都体现了孔子仁爱万物,由泛爱众推及到泛爱万物的思想。人只有敬畏“天命”(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对万物具有仁爱之心,才能同万物处于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中,人才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生态审美的关系中,宇宙万物是和谐整一的,人与自然是亲和统一的,人的内心活动也与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保持一致的,人的生命之美与自然之美更是契合的,清脆连绵的群山、碧波荡漾的湖水才会成为仁者乐,智者悦的对象,人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论语》实践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在《论语》敬天畏命、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下,孔子在实践领域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仁”和“礼”。为了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得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据杨伯峻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是十分重视的。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与人的交往中,我们要注意克制自己,要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才算是仁。现今人与人关系紧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交往双方没有对自己保持克制,在交往中没有互相尊重造成的。孔子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同样也是说我们在出门工作亦或是派遣百姓的时候都要遵守一定的礼节,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同樣不要强加于他人,这才算是“仁”。再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从上述孔子对“仁”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孔子对“‘仁’终究是什么”并不感兴趣,因为那样难免会陷入抽象、哲理的哲思中,而孔子注重的是实践,是现实生活,因此孔子只是对一个仁者所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规定。孔子对一个人如何才算仁者提出了概略性的标准,即“爱人”。“爱人”就是从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开始,即“入则孝,出则悌”,再由爱亲人推及到爱宗族、爱他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程度。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当人能仁爱他人的时候,“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为政》)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充满的友好和睦,洋溢着人情的美。
  同样,孔子在《论语》中也未给出“‘礼’终究是什么”的答案,但“对什么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却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要求在祭祀的时候,要心口合一,保持虔敬之心,就像祖先和神真的在那里一样。又如孔子认为“入太庙,每事问”是“是礼也”的表现。再如《论语·阳货》中宰我提出“为父母守孝三年太久”的质疑后,孔子回答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接着又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对什么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的论述不甚枚举,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将“礼”视作“仁”的外显,礼不仅仅是“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而是从人的仁心出发,通过修养成为人自然而然的行为。虽然礼与乐是相对的,礼侧重从外向内对人的行为施予约束,但若要在社会上立足(立于礼),最终还是得靠自身对“礼”的自觉遵守。那为什么要行礼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礼之用,和为贵”。
  总的来看,孔子推崇“仁”、“礼”就是希望通过二者使人成为君子,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睦,让社会和谐地发展。人只有生活在和睦的交际中,和谐的社会里,生态的天人关系下,审美才成为可能,人才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万物,去洞悉天地自然的美。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13.
  [2]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7.
  [3] 杨伯峻.试论孔子[J].东岳论丛,1980(8):91.
其他文献
摘 要:报告书报批版是否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报告书中使用的基础数据、报告书预测结论是否可信;报告书报批版确定的该项目建设方案是否已采取技术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影响评价结论  一、项目建设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是否从环境影响源的角度分时段(施工、运营、废弃期)描述项目组成,一般应包括主体工
期刊
摘 要: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遥感新潮流的引领及网络开掘等高科技术的发展,我国地质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阶段并不断的推陈出新,给地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带来了极大帮助,并被广泛认可与使用。文章从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特点出发,对测绘新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对实际地质工程测量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关键词:地质测量工程;应用;测绘新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射影像在原有遥感以及摄影测量技术等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目前对于局部正射影像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无法满足测绘工作的实际需求。对此,文章主要对以特征点为基础的同名点获取、以同名三角网的应用完成影响的纠正与更新以及正射影像更新后的精度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正射影像;快速更新;三角网;精度问题  作为地理环境主要数据内容,正射影像以其自身集
期刊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确位置信息,以及越来越需要一些定位和导航服务。在室外,GPS利用精度高,信号稳定的特点成为了室外定位的主流选择。但是卫星导航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由于无线电波无法穿越墙体和一些障礙物,在室内无法接收到GPS信号,因此无法在室内利用GPS完成定位任务。本次实验对各种室内外定位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最终在室外定位选择信号稳定的GPS定位系统,室
期刊
摘 要:文章探讨了房地产测绘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测绘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提供解决方法。为房地产测绘行业做出一定指导和借鉴,希望给相关行业工作人员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测绘;问题;对策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测绘事业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融入市场,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健全法律法规,才
期刊
摘 要:文章研究了我国乡村的蜕变趋势及原因,以及乡村蜕变下乡村建筑的变异因应及方式,通过对传统乡村建筑特征的总结与价值评价,以及影响乡村建筑变异的因素分析,探讨了应对乡村建筑变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建筑;乡村蜕变  一、传统乡村的建筑特色  村落,主要指大的乡村聚落或多个乡村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村庄区域。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
期刊
摘 要:机械加工工艺水平决定着机械产品的质量及应用性能,在机械加工的技术控制上存在着许多极易出现的误差,这些误差是机械加工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必然要从加工工艺的技术误差控制上入手,才能通过减小误差的方式控制产品质量及机械设备的性能。文章首先对机械加工工艺进行了基本概述,然后对普遍存在的误差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提出有效减少并控制加工工艺技术误差的措施,以
期刊
摘 要:我国岩金矿山数量众多,目前来看生产能力超过25吨每天的矿山达到1200多座,但这并非代表岩金矿山本身规模庞大,相反其中大多为中小型岩金矿山。中小型岩金矿山型脉主要为石英脉型,实际形状表现为不规则脉型。岩金矿山开采大多采用以浅眼留矿法为代表空场采矿法,因此往往会在中小型岩金矿山中造成大量采空区。文章就岩金矿山采空区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岩金矿山;采空区;处理技术  岩金矿山使用最多采
期刊
摘 要:水利工程是稳定居民生活与用水的一项重要设施,主要担任着农田水利灌溉与工业用水任务。所以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保证民生的一项重要条件。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质量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为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技术,加大监督力度、完善企业自身机制的建设,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重点。  一、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一)机械设备老化  随着
期刊
摘 要:在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下,族群写作凸显了文化学和人类学的价值理念。张承志在族群写作中建构的文化符号,如草原符号、歌谣符号等具有深刻内涵。  关键词:张承志;族群写作;文化符号;多民族文学  文化学来自于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在文化学的视域下,“文化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一个符号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的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文化是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