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缺失,不全是孩子的错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们从不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惟恐孩子受到伤害,孩子稚嫩的肩膀如何能突然间挑起责任的担子?
  
  镜头1:
  眼瞅着快要迟到了,爱睡懒觉的欣欣还不肯起床。妈妈着急了,放下手中的家务,一边给欣欣穿衣服,一边不停地絮叨:“都快迟到了,你快点啊……”等欣欣磨磨蹭蹭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吃完早餐,妈妈又赶紧催促爸爸:“快别吃早点了,先送孩子去上学吧,要迟到了,老师会批评的……”
  
  镜头2:
  阳阳做事没有耐性,尤其不喜欢写作业。每天放学之后,他总是磨磨蹭蹭地拖延时间,等到临睡觉的时候,作业还是没完成,他就开始大发脾气。有时候,妈妈也很担心儿子被老师批评,不得不“想方设法”帮孩子蒙混过关……
  
  生活中这样的镜头比比皆是。乍一看,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像话,缺乏责任感。细一想:真的是孩子的错吗?做父母的,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呢?
  生活是一个活生生的大课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大课堂。如果家长错失了教育机会,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教育隐患。在上述实例中,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一次责任”又有什么不妥呢?为什么家长非要替孩子做这做那?为什么总担心孩子受委屈?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受点挫折呢?家长的过分关爱,给孩子传输了这样一组信息:反正任何事都有人会替我担着,都有人替我操心……这样孩子如何成长为负责任的人?
  还有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把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你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来做”,在这种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替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感恩。长此下去,孩子还会有责任感吗?孩子还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吗?
  因为责任的份量太轻,因为责任的代价太小,因为“责任意识”没有播种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孩子便少了对它的理解,少了对它的关注,也就少了家长所期望的“责任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责任意识越弱,依赖性也就越强;重视从生活的小事中锻炼孩子,成就孩子,家长们就少了教育的忧虑,多了教育的自信。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无论孩子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人都是第一位的,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给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
  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
  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生活这片土壤。有实践的机会,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实习”任务,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如果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主动求助于家长时,家长可给予必要的指导。
  
  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为人父母,首先要有责任意识。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亲朋好友相聚,或者是参加社会活动,家长都要注重自身形象,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如果不能实现,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家长做了错事,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担责任,并主动弥补过错,让责任的种子在孩子的内心深深播下。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责任感,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形成责任意识。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递一杯热茶……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体现着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家长不能“坐享其成”,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孩子责任意识缺失时,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明确孩子的家庭岗位
  作为家庭成员,孩子要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适量地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面的责任过渡。
其他文献
  
期刊
br
怎么去做一个好父母呢?当你想做一个好父母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是个好父母了。  好父母的定义是什么?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父母,尽管目前对“好父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界定与标准。但是为人父母,都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好父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对父母的一种评价行为,自然会对孩子产生相对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形象,无疑会成为孩子模
晚上我下班回来,吃饭的时候,先生一脸神秘兴奋地对我说:“知道你的宝贝儿子今天做了什么吗?”  平日,儿子是个非常贪玩且爱捣蛋的调皮小家伙,隔三差五就会惹出一些令大人生气的麻烦事出来。我看着先生那欲言又止的表情,实在猜不透儿子到底惹了什么麻烦,于是带着小心问他:“不会又打破了什么东西吧?还是吃饭又慢了?”  先生张口想说,话未到嘴边自己却先忍不住笑出声来,转头对坐在一旁的儿子说:“宝贝,你自己告诉妈
我和先生在服装城有两家店,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压根顾不上女儿娟子。从上幼儿园起,娟子读的一直是寄宿制学校,只有双休日,我们才把她接回家。可是双休日正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娟子小时候我们常把她带到店里,稍大一点,就把她自个儿放在家里,拜托邻居帮忙照顾。而寒暑假则都是给她报托管班,为此省去了我们很多事,我们可以忙到晚上关店才去接她,如果实在太忙的话,有时还会让老师帮忙带着过夜。  暑假来临了,我像往年一样给
为什么长久以来母乳哺育都受到鼓励和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得从营养成分上看。正常母乳中含有蛋白质1.2%,即每100毫升中含1.2克,脂肪3.5%,糖(碳水化合物)7.5%,还有矿物质、维生素、水及酶等,以上这些,都是小宝宝成长所必须的重要营养素。    关于蛋白质……  母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有乳白蛋白(约2/3)与酪蛋白(约1/3)两种,营养价值极高。乳白蛋白进入胃中与胃液相互作用,凝固成鲜嫩而细小
日常生活中,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长篇大论地给孩子讲道理,而孩子早已不耐烦;过后孩子便如脱缰野马,转眼就又违反了家长刚刚教导的规则。所以,总有不少家长长吁短叹,抱怨孩子把自己的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殊不知,其实不是孩子主观上不想学好,而是客观上他们受不了这种教育方式。  孩子被管教时的逆反情绪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很容易引起听者的不耐烦或反抗心理,这就叫做“超限效应”,
劳动教育:孩子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如今的孩子擅长什么?考试,门门能拿100;喜欢做什么?上网,小至5、6岁的孩子都能坐到电脑前玩个通宵。但是提起劳动,他们却既不擅长更不喜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误导。其实,劳动不仅能让孩子“心灵手巧”,更是训练孩子生存能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想要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让劳动教
现代社会把情商看作比智商更重要的东西,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时人们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情商的发展抽象而模糊,许多家长都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提炼培养,其实,只要抓住3个方面的感觉,孩子就能体会到快乐、满足、充实的成长氛围,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情商品质。    归属感  几乎每个孩子都要问这样的问题: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可钉子的火候不够,但是为了完成军队的任务,他就把钉子交给了军队。军队后来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面,结果这匹马在送军情的时候马鞍坏了,情报没有送到,最后战争失败了。可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枚不合格的钉子也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同样的道理引入家教中,一些常被忽视的教育细节可能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大问题里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