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点军校张贴雷锋画像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闻等网络媒体都转载了《解放军报》的一篇题为《雷锋画像确实曾贴在西点军校课堂黑板》的文章,并同时刊登了一幅西点军校贴有雷锋画像的照片,雷锋形象呈现在美国的著名军校。那幅雷锋画像的作者就是《浙江工人日报》美术编辑于保勋。
  现退休在家的于保勋说,这幅画创作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当时学习雷锋精神蔚然成风,为了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向他约稿,题目是“学雷锋,树新风”。于保勋马上发扬雷锋精神,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晚上、星期天,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创作出了这幅对开大小的水粉宣传画。主体是雷锋的木刻头像,背景是有点剪纸味道的雷锋做好事的美德故事。当时大街小巷、机关、工厂、农村、军营、商店、学校等都在张贴这幅宣传画,发行量很大。
  去年,杭州雷锋纪念馆馆长马水泉曾“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于保勋,希望他能向纪念馆提供这幅作品。这时,于保勋才从马馆长这里知道了自己的这幅作品远渡重洋,挂在了美国的著名军校里。由于种种原因,原作已不在作者于保勋这里了。于是,他照原作复制了一幅,给雷锋纪念馆珍藏。马馆长为了感谢作者,特意宴请于保勋,宾客中还有十分想见见雷锋画像作者的田志芳先生。现已退休的田先生,1984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在美工作期间,田先生曾两次参访西点军校,搜集了一些西点军校的资料,其中就有一份西点军校内张贴雷锋画像的讯息。田先生说,那份美国西点军校内张贴雷锋画像的资料,是西点军校发布的一份招生简章。它印刷精美,内有多幅图片和英文资料。这些图片都是介绍西点军校校园风光和学员校园生活的。其中有一幅照片,就反映了几位军校学员正在贴有中国国旗和雷锋画像的背景墙下专心致志的研学情景。
  作为一位对雷锋怀有深厚感情的中国外交官,田志芳先生对这份印有雷锋画像的招生简章特别珍视,一直仔细存留。他卸任回国后,将这份印有雷锋画像的招生简章资料,赠送给了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也曾以这份资料为依据,向人们介绍雷锋精神在国外的影响。田先生当时就十分想见见雷锋宣传画的作者,当见到于保勋时,田先生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谢谢!谢谢!我终于见到了让雷锋形象出现在美国著名军校的您。”
  于保勋说,得知美国西点军校张贴自己的美术作品时,感到很荣幸,同时也能为宣传雷锋精神尽力而感到荣幸。雷锋是一个普通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乐于助人、德行双馨,有那么多感人的事迹,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发扬雷锋精神。
其他文献
花与鸟,是人类生活中美好的物象。一场花鸟画大展迎来了三月的春光。  从2015年12月25日开展持续到2016年2月26日结束的“画风画峰浙江花鸟画名家作品展”意在接续中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画风”,是指画家的艺术风格;“画峰”,是指参展艺术家达到的艺术高度。此次画展展示了朱颖人、叶尚青、卢坤峰、杜曼华、马其宽、徐家昌、张浩、张华胜、闵学林、何水法、吴静初十一位老画家(年龄最长者86岁,最少者68
期刊
从浙江常山县城出发,不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三衢山。远观三衢山,外貌并无奇伟之象,山脚不时有山涧交错,水声潺潺,山道贴着灌木丛向上伸展旋转,仿佛一条飘带在蓬蓬松松的树丛中穿梭,山道两侧开出密密匝匝的花朵,吐出纯白、淡黄、棕红、绯红的色彩。渐行渐高,一堆堆、一丛丛、一群群类似于太湖石的石头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挤挤挨挨地塞满了整座山脉。大小不一、峥嵘嶙峋的石头构成炫目的石头阵,大者以气势取胜,小者
期刊
中国榜书高手慎召民应邀从浙江湖州去了美国,走进弗吉尼亚州亚洲美术探索研究院。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美国友人希望慎召民写一幅榜书,然后通过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赠给联合国总部。  我问慎召民,美国友人为什么出此想法?他回答,榜书在古代中国本用来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和苑囿,后来发展到题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生活诸方面的特别内容,以显示地位的崇高、性质的雄阔、作用的
期刊
近年来,中国人在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但是在世界级摄影比赛中拿大奖还是凤毛麟角,比如杰夫偏偏闯了进去。2011年,他在北美最大的年度国际摄影比赛、第118届多伦多国际摄影沙龙大奖赛中,以一张精美的120秒长曝黑白照片《 Calmness(宁静) 》一举问鼎了由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颁发的F.I.A.P黑白风光类大奖,这是华人第一次荣获此类比赛的奖项。2014年,他又在这一大奖赛中获得两项
期刊
历史背景  这是发生在天目山区的营救盟军、见证中美友谊的美好篇章。多位历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里根、布什都动情地称赞:中国百姓是恩人!  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本土实施了杜立特行动,这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执行轰炸任务后,美机飞往中国,中国军民以各种方式救护飞行员。中美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1992年,美国邀请救护过美军飞行员的浙江五老人访美,报答救命之恩—临安朱学三、遂昌刘芳桥、台州
期刊
稽山苍苍,鉴水泱泱。又是一年谷雨日,又到一年祭禹时。  1995年,绍兴重启公祭大禹陵活动,这在海内外织就了一条绵长的文化纽带,使绍兴成为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寻根祭祖的重要地方之一。  我们是夏禹的后代  “很激动,特别是听到《大禹纪念歌》中‘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歌词时,内心澎湃!”台北市夏氏宗亲会理事长夏德威尽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祭禹,但每一次他都一样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姓夏,
期刊
正是橘乡黄岩最美的季节。春华秋实,五月的橘花,此时结出了累累硕果。2015年深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寓言作家汇聚黄岩。黄岩区被命名为“中国寓言之乡”,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寓言创作基地”的称号。  本次活动迎来了60多位寓言作家,本地的寓言作者也纷纷参与。该研究会副会长周冰冰在北城街道中心小学的阶梯教室主持寓言讲座,8位寓言作家为大家讲述
期刊
美丽的雪域国度尼泊尔遭遇强震,多处圣洁的世界文化遗产被损毁,各国为之痛心。联合国专家估计,修复和重建工作需要几十年乃至百年。  悲伤与希望同在。这让人想起世界记忆遗产之一的中国样式雷建筑图档,她旨在使人类的记忆以更完整的面貌得以延续,堪称“永恒”。  中国清朝样式雷建筑图档是世界记忆遗产之一。人们惊异于两万多件营造图样,不敢想象这些都出于一个被誉为“样式雷”的建筑世家。样式雷图档的兴衰承载着一个家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  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
期刊
“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升,很大程度在于文化—全民阅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2015年的这一天,首届浙江全民阅读节暨浙江书展在杭州举行。本届活动至4月26日结束,以“书香浙江,品质生活”为主旨,意在推动全民阅读,提升浙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永恒的阅读方式  浙江全民阅读节的主体活动为书展,但值得一提的是,书展主办方根据读者喜好,精心安排了以“听,阅读的声音”为主题的“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