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扶贫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例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lul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巩固贵州省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叠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242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扶贫村整体呈不均衡的凝聚型分布特征,市域尺度下以凝聚分布为主,县域尺度下以均匀分布为主;(2)其地理要素上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3)其空间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的影响。有68.3%的旅游扶贫村集中分布在600~1400 m的海拔区间内;有79.7%的旅游扶贫村分布于高A级景区(4A,5A
其他文献
为探讨滇中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对水质产生的影响,选取地理位置相近而水质相差悬殊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以下简称三湖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法揭示了三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8年,三湖流域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小。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多样性(SHDI)均增加,三湖流域景观格局趋向复杂。(2)耕地与建设用地是影响抚仙湖、杞麓湖水质的重要土地利用类型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州“三生空间”功能系统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研究区空间发展协调水平;测算了少数民族聚集区人类活动强度并引进响应指数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5年以前“三生空间”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波动,2015年以后呈现稳定协调发展趋势;(2)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三生空间”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人类活动强度两者在剧烈的相互影响中趋于稳定.生产空间功能(经济发展)与生态空间功能(生态保护
潜在蒸散量是水文循环和全球能量平衡的组成部分,其长期变化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其变化对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黔中地区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均及四季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周期变化特征;结合相关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散量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9年黔中地区潜在
为了揭示干旱区灌区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以银川平原永宁灌区试验区为例,原位监测降雨、土壤水和地下水,采用零通量面法计算包气带的水量平衡,定量评估了土壤水与地下水的补给量。结果表明:(1)活跃层、次活跃层受降雨/灌溉水入渗、蒸发的影响最为明显。地下水受渠系渗漏影响7月初埋深最小,4月末和11月初埋深最大。(2)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含水量增幅、初始入渗速率、持续时间和总渗漏量在灌溉模式
为测度耕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为科学制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吴忠市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和当量因子法,定量测度并揭示了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降低,由158.26亿元降低至156.46亿元;吴忠市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在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和持续变化3种耕地
为了科学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信息熵理论和非线性拟合方法,探讨了广东省土地利用程度、耕地比重和建设用地比重三者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值呈现增加—平稳—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东翼(1.280)>西翼(1.107)>珠江三角洲(1.056)>山区(
为揭示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基于高精度遥感数据,利用景观指数、平均最近邻、核密度等方法,探究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和斑块的规模、形态和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整体看,贵州省农村居民点属于集聚型分布模式,其规模、形状、密度由北到南分别呈现出低高中、高低中、高中低分布模式;(2)从斑块尺度看,贵州省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整体大,大规模居民点有1204.06 km2,占全省居民点总面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的相互驱动关系,运用重心空间耦合法、中间物质转化法等方法,计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峡库区生态服务价值与GDP增长率、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人均财政预算支出重心位置,并讨论了其动态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0年,供给、文化服务价值重心向西南偏移,调节服务价值重心向西北偏移,支持服务价值重心向东南偏移,总生态服务价值向东北偏移。除文化服务价值外,其余服务价值重心偏移距离比较小。2010—2015年,各类服务价值重心均向东北偏移。除文化服务价值外,
为了探究图们江核心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生空间”功能用地变化特征及其生态质量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角度出发,引入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用地面积减少1143.34 km2;生产用地面积增加915.25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228.85 km2。(2)延边州生态质量指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近些年因工业化建设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化,生态效益下降等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目前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整合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ArcGIS等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得出潜在生态问题,为后续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对研究区域的核心区、桥接区及岛状斑块等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dPC指数提取出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出潜在生态廊道,通过计算对连通性较弱的区域进行规划补充,并归纳分析网络体系缓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