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方郑孝禹铭砚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q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孝禹(1912-2003),字禹园,号怡庵,别署墨香斋,福建福州人。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青年时期客居上海,曾任上海汇中商业银行助理秘书、杭州市政府科员、江苏泰县所得税征收厅主任等职。他尝从高野候、赵叔孺、童大年诸名家游,与吴湖帆、陈巨来过从甚密。新中国成立后回闽,主要从事雕刻。1990年受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孝禹擅长隶书及篆刻,尤精于铁线篆文,亦能作双钩花卉。其所作意趣宗汉人,刀趣取径汪、关,呈现稳练雅驯、风度翩翩之风格。书坛泰斗沙孟海曾称其为“自巨来逝世后之朱文是最好的一位”。他和陈巨来都称得上是传统印艺的重要代表人物。郑孝禹还善刻砚铭。《福建印人传》称“郑老之刻砚,无论缩模诸家之书画,或自书真、草、隶、篆,悉皆精妙绝伦。尤以细如牵丝处而能笔笔圆润,神定气足,叹为观止焉。”此论不虚。我有幸收集到郑孝禹镌铭的三方旧砚,一方仿“板桥体”刻郑板桥诗,一方仿“启功体”刻启功铭文,一方刻自家隶书,“悉皆精妙绝伦”。
  (一)孝禹铭长方夔龙纹端砚(图1),民国,长12.5、宽8.2、厚2.2厘米。砚面前部下挖一字形水池,外围夔龙纹边框。其余为砚堂,平展无边线。四圆角。边侧直下。背平,在信笺格纹内阴刻铭文“秋风昨夜窗外到,竹叶相敲石有声。及至晓来浓露湿,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桥。”(标点笔者加)左下角长方印内阴文隶书“孝禹”。砚制看似平素,雕工却十分精致,边线极其挺拔,圆角弧线十分柔顺。砚池弧底,四边无折痕,边框纹饰精美,大小适度。整个砚面显得古朴典雅。砚色暗紫如猪肝,细嫩有加,似小儿肌肤。带红木天地盖,与砚台紧扣。砚背铭文为郑孝禹所刻,仿自郑板桥《秋风傲立图》上的题诗(图2),刀工有力,形神兼备,与郑板桥手迹并无二致。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第,一生历尽坎坷。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生母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参加会试,中进士。乾隆六年(1741)入京候补官缺,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计十二年。他为官力求简肃,下乡察看民情,访问疾苦,常不坐轿子,不鸣锣开道,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他“得志加泽于民”,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的举措,自己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正如他在一幅竹子画上所题诗“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因此受到同僚排挤,曾被贬官过。乾隆十七年(1752),他愤然辞官,以卖画度过余生。郑板桥一生只画蘭、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兴,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均有很深造诣,世称“三绝”。郑板桥画竹独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有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写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画理。“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创作时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作品的实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他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压豪迈之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抒发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敢于面对现实,绝不屈服逆境的人品,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郑板桥画石亦是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他在《竹石图》中的石头别具一格,安排在画中央,一块孤立的峰石直冲上苍,四周皆空,配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竹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画相配,将石头与人品相连,表现了郑板桥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郑板桥题画诗不但注意艺术性、趣味性,还有思想性、抒情性。将诗书画糅合在一起,成了表现艺术形象、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手法。郑板桥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所谓“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他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砚铭所摹写的《秋风傲立图》,正是这种诗、书、画结合的典范之一。画中坚硬的石头一柱挺立,几竿瘦竹挺拔向上。画中诗句点明,昨夜秋风扑窗,竹石相碰发声,诗人忧心忡忡,以为深秋到了;早上一看,浓雾湿衣,似乎季节还未变化。诗人为何如此关注秋风秋声,夜不能寐呢?因为时序变化,深秋到来,关连到农田耕作,秋收冬藏,黎明百姓生计,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呀!
  (二)孝禹铭长方瓶纹歙砚(图3),长14、宽8、厚3厘米。砚面无边框,内稍高起浮雕花瓶形,瓶身为砚堂,平展;瓶口下挖如意形砚池。堂、池外围细起边线。四圆角,边侧直下,右边侧阴刻隶书“孝禹作”。背平,阴刻“启功体”行书:“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起用”,落款“一九八二年启功”(标点笔者加)。砚上铭文,刀工高超,粗细相宜,深浅有度,深得“启功体”精髓,与启功手书,惟肖惟妙,可作启功书法拓片行世。全砚琢制讲究,雕工精到,平素中见功力,边线挺直,瓶纹线条流畅。砚色青黑,石质极为细腻滋润。边侧有多条平行金线环绕,并有细刷丝纹。带红木天地盖,与砚吻合。从砚台形制、纹饰、包浆看,应是民国初制品,铭文后刻。砚背铭文摘自启功先生一首旧砚铭(图4),原文为“粗砚贫文,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起用。旧砚铭一首,灯下偶书。一九八二年中秋启功于北京。”(标点笔者加)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字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祖上世代为官。到启功1912年7月出生时,满清帝国已被推翻,他从没享受过一天皇族的荣华富贵,后来也不愿再姓爱新觉罗,自称姓“启”名“功”。启功父亲早逝,十岁时祖父也撒手人寰,家庭陷入困境,仅靠祖父先前一两个学生资助度日,到高中时就辍学了,后追随几位名师学绘画、书法、诗词。因为没文凭,找工作十分困难。后来幸遇伯乐、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才得以进辅仁大学任教。虽然启功教国文、绘画都称职,还是因连中学毕业文凭都没有,两次被分管院长辞退。还赖陈垣校长再次伸手聘他到辅仁大学执教。1949年后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直到逝世。在陈垣校长主持下,启功于1957年评为教授,不久因被划为“右派”降为副教授。“文革”中受到迫害。1971年调入《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负责校注《清史稿》。到1979年北师大才正式为启功平反。启功先生可谓通才,书好,画好,诗也好,曾自称“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在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佛学、敦煌学、文物鉴定学上都卓有建树。他书法个性突出,“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习惯上是“二王的用笔,欧、柳的结体”,最后自成“启体”。书界评其为“外柔内刚,自然洒脱,清隽儒雅而妩媚华美”。因为爱好书法绘画,启功先生与砚朝夕相伴,日久天长,自然情深意切。他曾撰写不少砚铭,赞砚明志,意蕴深远。他在自己一方砚上题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既是赞美砚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纯洁沉静,浸墨不染的特质,也是表白自己做人做事坚持原则的执著和清白。启功曾自号“坚净翁”,书斋也号“坚净居”,坚与净,正是其性格和为人的写照。上述郑孝禹仿刻的那一则砚铭“粗砚贫文,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与这一则铭文,字不同而意相近,是说虽然是一方不值钱的粗砚,因为与我相伴相亲,患难与共,自然值得珍惜。哪怕遭受诬陷抹黑,处境不佳,黯淡无光,也能看到它不磷不缁、不嫌不弃的高贵品质。无论对人对事,都应该做到这样。   (三)郑孝禹铭凤纹端砚(图5),长20.8、宽13.6、厚2.2厘米。砚形上小下大,类椭圆,围门字边框,内边起棱。砚堂大而平展,与砚池相连,砚池稍大且深。宽大的前边框上剔地浮雕一彩凤站立云端,回首远视后方,华丽的尾羽自然下垂,显得高贵安详。四周祥云飘拂,宛如仙境。背平,阴刻隶书“笔与墨非可娱,文字莫胡涂。为峰属子奋铭。乙亥腊孝禹刻”。(标点笔者加)字为汉曹全碑体,古朴浑厚,结构平稳俊俏。全砚雕工精致,线条流利。砚石青紫,细腻滋润。从铭文看,是为峰先生请郑孝禹高手仿刻陈子奋砚铭。一方砚上出现三位福建当代名人,关联有兹,虽为新中国成立后琢制新砚,也有很高文化价值。陈子奋这则铭文是在庚戌年(1970)刻在一方葫芦形端砚(图6)上的,说明磨墨运笔不是轻而易举可掌握的娱玩之事,只有下苦功练习,才能得其要领,写出华彩文字诗文。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在《画语录》中反复阐述用好笔墨之不易。文中云:“墨之濺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陈子奋(1895-1976),字意芗,号无寐,晚年别署水叟,福建长乐人,为著名画家、篆刻家。其生平业绩,在拙文《图文并茂的陈子奋砚铭》中已作介绍,在此只简说几句。陈子奋画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先后参加巴黎、莫斯科、列宁格勒画展。所作白描长卷《百花齐放图》参加全国美展,为国家美术馆收藏。1956年创作的五合屏《万寿无疆图》制成雕漆屏风,至今仍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徐悲鸿称赞其“画宗老莲、伯年,渐欲入宋之室,旷怀远志,品洁学醇,实平生畏友,吾国果文艺复兴,讵不如意芗者期之哉!”并欲聘请他到中央大学教授国画。其篆刻成就不亚于国画,生平治印数以千计。篆刻名家潘主兰评曰:“子奋治印,既通六书,更博览周秦汉魏金石文字,至若皖浙名家。一资之深,故成也大。闽之中,篆刻家或有未出其右。”徐悲鸿也说:“戊辰夏尽,薄游福州,乃识陈先生意芗,年未三十,己以篆刻名其家,为余治‘游于艺’‘长颅颔亦何份’‘天下为公’诸章,雄奇遒劲,腕力横绝,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
  卢为峰,1964年生,福建福州人,后起之秀,着力研究地方文献、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并从事古籍点校、艺术评论、诗词创作。历任福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民协主席、福建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出版策划审读室主任等职。曾发表文史作品百余万字。著有《掬沤室韵语》《福州近代望族》《福州名媛》《容堂随笔》《坊巷翰墨》《1900-1949年福州印象》《福州歌谣集成》《福州谚语集成》《福州民间故事集成》《龙珠画苑遗珍》等,并点校沈瑜庆《涛园集》、林旭《晚翠轩集》。
其他文献
黔西南居于贵州西南部,与滇、桂相接,历史上曾为夜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郎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国,存在时间大约300年。西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其地分隶犍为郡和牂牁”。(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黔西南地区发掘清理以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为主的东汉时期墓葬约30座,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颇为丰富,陶明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代黔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
期刊
在安徽全境尚未解放之时,中共中央已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相关人事作出安排。但是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形势,没有马上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而是把安徽省沿长江划为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随着形势转变,1952年8月,中央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随即撤销。安徽博物院藏三方“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印”“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印”即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1949年三大战役胜
期刊
同为早期海派工笔仕女画名家,潘振镛和钱慧安可谓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多件作品见藏于代表中国书画最高收藏级别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都在晚清海派工笔九大名家(改琦、潘振镛、沈燧、胡锡珪、任熏、任熊、沈心海、冯超然、钱慧安)之列,还同为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的创始人之一(钱慧安为首任会长),都曾师法清代中期仕女名家费丹旭而仕女艺术风格相近……作为同时代(晚清民初)、同地域(生活或寓居于上海)、同画种(仕女画)、同师
期刊
2013年7月4日上午,台州学院离休教授蒋文韵将其珍藏多年的好友贺鸣声的版画作品捐赠给台州市博物馆,堪称善举。台州市博物馆此次接受捐赠的贺鸣声绘画作品共8件,其中木刻作品《鲁迅先生像》于1958年参加“全国第三届版画展”。  ● 贺鸣声生平  贺鸣声(1915-1984),原名普森,笔名老六,台州海门水门村人,师从倪贻德教授。  贺鸣声幼年时由椒江尚德小学毕业后考入海门东山中学,1930年失学做钱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徐州楚王汉墓出土的盘铭和器型,进一步论证认为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器命名为铜炒锅是不可取的,应命名为铜盘,其用途是沐浴,年代有可能是汉代。  《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收录了一件“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并记载了该器的形制:“口径69.7、高11.5厘米”“盘通体素面,直口竖壁,口缘宽平,折腹圜底”,器型如图1。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名称为“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介绍其形制却说是
期刊
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中国画流派之一。而笔者曾经采访过的钱松嵒先生,无疑是“新金陵画派”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那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出山水画的雄伟画面,开拓出山水画创新的广阔前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他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写意精神,已成为宝贵的传统资源,亟待我们回顾、研究、继承和发展。  ● 笔墨精神循规蹈矩  19
期刊
【摘要】忍冬纹是我国北朝时期佛教装饰中极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之一,随佛教文化的一次次渗入而不断发展演化。及至东魏北齐邺城地区,其造型愈加成熟圆润,结构愈加繁复完满,类型之多样,内容之丰富,集中代表了公元6世纪独特的“邺城风格”。本文以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单体造像的忍冬纹为例进行分类探讨,解读北朝晚期成熟阶段忍冬纹的造型特质。  【关键词】东魏北齐;邺城;佛造像;忍冬纹  2019年8月6日至10
期刊
1949年10月1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在众多描绘“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当中,“新浙派”第一代画家中的健将周沧米(1929-2011),即为最成功的名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致力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他又多作意笔人物画,并有笔墨酣畅、画风奔放、书写
期刊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词家,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以理想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和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且其气势磅礴的诗词、极富个性的书法,感动和征服了全世界。尤其是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一路征战、一路抒怀所留下“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的诗词,可谓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能够于其后的几代人心灵深处激起强烈共鸣
期刊
整整70年前,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进入千头万绪的新中国开国程序。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真实记录了这个程序中的多个关键时刻,其历史见证与收藏价值不容置疑。但是这些邮票大都存在非东北贴用(简称“平贴”)和东北贴用(简称“东贴”)、原版平贴和再版平贴、原版东贴和再版东贴的差别,很容易让收藏者犯晕;又因为年代较久,市场有时对其价值判断存在误差,导致价格起伏大,需要理性对待。  ● 记录新中国成立历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