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亲历末日火山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3年,庞贝地区已有1044具遇难者遗骸被制作铸模,还有100多具发现的遗骸未被制成铸模。在赫库兰尼姆发现了332名遇难者,其中300名是在海滨拱廊遗址发现的(很可能当时他们试图坐船逃生,但却没有船了)。不过,这些死者究竟占人群的多大比例?没有明确答案。
  在这1044名遇难者中,38%被发现于火山灰沉积层中,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建筑物内。他们被认为主要是由屋顶坍塌致死。而身处建筑外面的遇难者,有可能是被火山喷出的岩石砸死的。科学家以前并不认为高温在庞贝人之死当中起了重要作用,但2010年的多项研究表明,第四次火山灰流(也是第一次到达庞贝的火山灰流)的温度高达300℃。科学家认为,这足以在瞬间杀死成百上千人。另外,死者铸模所呈现的扭曲姿态并非是长时间痛苦的体现,而是热休克(急剧升温)造成的尸体痉挛。
  赫库兰尼姆距离火山口更近,该地区竟然被23米厚的火山灰流材料埋葬。当地已知遇难者中的大多数很可能是被火山灰流杀死的,明显证据是海滨拱廊死者骨架上的高温迹象,以及许多建筑内的炭化木。海滨拱廊很可能是船库,拱廊顶部横梁有可能用于吊挂船只。考古发掘未发现船,很可能表明船都载着首批逃生者出海了。由于海岸线被发掘的长度还不到100米,所以死难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己发现数量。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