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研究与实践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办刊资源之一,审稿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科技期刊编辑部以规范正式的审稿专家数据库代替以往的审稿人临时搜集、主观随意选择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动态管理和合理使用,从而实现让审稿工作不断趋于科学、简捷、高效和现代化的目的。
  本文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并探讨有关审稿专家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
  
  一 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建立
  
  (一)审稿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专家审稿往往只局限于个别几所高校的审稿老师,审稿专家库人数相对过少,等到稿件送审日后,统一发送给他们处理,这样会造成以下不利后果:(1)个人审稿任务过重,严重影响审稿意见的质量,甚至有时引起作者的反感和申辩。同时审稿速度难以得到保证。(2)审稿过于频繁,导致厌倦情绪产生,时间长后容易出现审稿专家审稿工作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现象。(3)审稿人数过少,学科覆盖面相对较窄,且知识更新速度受到较大限制,对于编辑部来说,稿件送审时可选余地小,送审失误的概率也就较高。(4)审稿人所在高校面窄,对期刊组稿、扩大影响的促进作用也不太明显。
  
  (二)审稿专家信息持续、动态的收集与选择
  构建及管理审稿专家数据库已成为每一种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引领本学科科学成果报道前沿的必要条件,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机电工程》杂志也及时地着手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审稿专家库的科学构建与动态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为广泛收集选择适合本刊需要的审稿专家信息,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实施:(1)编委推荐。编委对本刊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大多是分布于重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熟悉本学科最新发展情况,具备推荐本学科领域内适合审稿专家的条件,当编委物色到合适人选后即填写有关专家信息并发回编辑部邮箱。(2)从学校网站及各种数据库中获得。目前各高校都建有网站向社会公开提供校内师资信息,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搜集到一部分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专家信息。(3)从优秀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获得。优秀论文的参考文献大都引用专业领域内知名学者的经典论作,从而也提供了审稿专家的线索,顺着参考文献给出的专家姓名,发表期刊名称及年卷期号,利用文献数据库可以简便地查找到专家所在工作单位及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形成较完整的专家信息记录。(4)从国家各类基金获得者中获取。国家基金课题负责人信息是在各类重要媒体上公开发布的报道消息,如注意留心这类新闻资讯,可很容易地获取到与基金项目有关的权威专家信息。(5)从优秀论文作者中获取。优秀论文作者本身也是审稿工作的较佳人选,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聯系方式可从来稿登记表中获得。(6)从学术会议上获取,一般科技期刊编辑部每年都要组织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可将发现合适审稿专家也列为参会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术会议上不乏知名专家的身影,如能抓住机会与其主动沟通联络,也将成为审稿专家信息的一条重要来源渠道。
  
  (三)原始信息的整理与分类
  收集到的原始信息必须经过严格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确定数据库字段,即各记录的内容子项,一般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学历、职称、联系地址、电话、主要研究领域关键词及置信度、个人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绩及荣誉、信誉度等,既要做到广泛采集信息,满足后续送审工作够用为度,又要注意精练简洁,用词准确。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研究领域关键词及置信度和审稿专家信誉度。
  审稿专家信誉度指标主要根据审稿专家对评审论文的总体评价能力、审稿细致性及审稿效率来确定,分别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根据一定时间区间内的统计数据动态评定。
  
  二 审稿专家队伍的动态管理
  
  (一)制订严格的筛选制度
  在本刊审稿工作中,编辑部经常发现部分审稿专家在素质上暴露出以下缺陷:(1)责任感不强。有的人总是以工作忙为由,长期谢绝接受审稿任务;有些人则采用走马观花的审稿方式敷衍了事;还有些自认颇具名望的学者则把审稿任务交由学生代理,只在审稿意见出来后在审稿单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自稿件送审以后历时数月无任何反馈信息,待编辑部再三催审后才草草收工。以上种种现象都是审稿专家缺乏责任感的表现。(2)学术造诣不高。有的审稿专家或原本并未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或长期离开科研一线,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不甚了解,对某些较高水平论文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专家则为表现自身学识之广,对编辑送来的与专长不符的稿件,既不退回也不申明,而是硬着头皮审稿,使本刊审稿工作处于尴尬境地。(3)人际关系欠和谐。有的审稿者对不同作者的亲疏态度不同,并不一视同仁,对亲近的尽量放宽尺度,给予优待,对不投缘的作者来稿则采取抵制或拖延的态度。(4)门派观念尚存。有的审稿人总是坚持门户之见,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来稿,或采取怠慢的态度,或拒绝审稿,或拿着放大镜寻找人家毛病,给编辑部处理稿件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编辑部有必要对审稿专家队伍定期进行筛选,及时淘汰一批审稿素质不佳、成效不好、各方面批评意见较集中的专家,并形成制度,长期贯彻执行,以保持审稿队伍较高的整体业务水平。这就需要确定审稿人的任职条件以作为筛选的标准依据,我们认为审稿人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审稿人在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审稿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在该学科上有较深的造诣,应该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应用价值等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能够对稿件的细节尽心认真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2)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稿件作出正确的评价需要花费审稿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由于编辑部所给的审稿费不多,对审稿人来说完全是一项付出多于收获的分外工作,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就难以做到及时、认真、准确地审读稿件。(4)适当考虑年龄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对稿件作深入的研究分析需要有充沛的精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身体状况会有所下降,其审稿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在寻找审稿人时应考虑审稿人的年龄及身体状况,以免年龄大的审稿人会因其年龄及身体原因不审或退审,影响稿件的正常发表。
  
  (二)建立审稿专家质量评价体系
  为全面评价审稿专家的工作质量,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而周密的质量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指标应包括:(1)审稿的及时性,主要考察审稿人在按时发回审稿意见方面的总体表现。 (2)审稿意见的完整性,主要考察审稿意见的内容是否以覆盖编辑部设计的审稿单上规定的必填栏目。(3)评审意见的准确性,主要考察审稿意见是否准确如实地评价了稿件的学术水平,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而不夹杂个人主观因素,是否得到了作者及相关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具体操作步骤为:(1)审稿不及时,意见简单,不认真者得0分,不再送审。(2)大部分审稿任务能做到及时完成,意见完整但偶有差错,或审稿意见详略比例欠协调者得1分~3分,谨慎送审或须同时安排两人审稿。(3)审稿工作全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意见中肯,切合实际,对作者有较大指导帮助作用者得4份~5分,具备单独评审的资格。
  
  (三)及时与专家沟通,更新信息
  审稿专家数据库中有大量关于人的信息,而这些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审稿专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调整,有些可能有一段时间出国、出差或通信地址变更等,需要编辑部与审稿专家保持紧密的联系。(1)在稿件的送审过程中,对每一位专家审稿是否积极、是否认真负责,审稿意见是否具体,应有较详细的记录,在送审过程中,编辑部要注意积累审稿人资料,及时发现优秀审稿人才。(2)经常与审稿专家保持联系,如定时向审稿专家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时反馈信息等。(3)向审稿专家介绍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刊物,增加审稿专家对刊物的了解,增强审稿专家责任感。(4)动态管理,经常更新审稿专家信息,并对那些不能履行审稿职责的审稿专家及时更换,从而建立一个信息详细、可随时更新、能根据稿件内容和编辑要求自动筛选出审稿专家的选聘系统,组建起一支优秀的审稿专家队伍。
  
  (四)优化结构,科学组合
  科技期刊在管理专家审稿队伍时,要注意考虑各年龄层专家的特点,致力于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审稿队伍。(1)老专家在专业学术领域声望很高、经验丰富,而且一些教授、专家还曾主编或参加过专业书刊的编写,一些专家、学者身兼几家学术刊物的审稿工作,经常审稿,有相当丰富的审稿经验,聘请他们作为审稿专家,能充分发挥其特长。(2)有些老教授、学者虽然名气很大,但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对其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的动态了解不及时,编辑部在选择时也要注意。(3)中青年专家多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基础较扎实,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掌握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动态,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能对涉及新技术等内容的论文作出全面、快速的评审。
  
  (五)逐渐积累、不断补充
  审稿专家的查找可以在审稿工作的长期积累中逐步完成,审稿专家数据库也应当在长期使用中逐步完善,在编辑部与审稿专家不断的审稿实践中,在每一次选择使用中,应将每个审稿专家的审稿情况逐步了解清楚,并注重利用专家间相互引荐,相互介绍的工作方式,以確立和扩大自己的审稿专家队伍,并不断寻找新的审稿专家,通过定期更新补充维护,不断完善审稿专家队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出版业转企改制时期的阶段性特点,分析了改制时期编辑群体性的心理状态,强调开展心理疏导、建立和谐编辑心理的重要性及途径。
书摘是文摘的一种,是继报摘、刊摘之后出现的一种摘录图书精华、提供快速阅读的文体,具有“可读、可用、可存”的发布价值、广阔的媒体市场和阅读空间。  书摘的出现,是为受众找书读,为了及时有效地缓解一部分受众因图书出版周期长、运输迟缓而出现的阅读饥饿,通过书摘编辑的提炼、精选,将受欢迎的十多万、二三十万字的图书浓缩成数千字的书摘,满足一种阅读企求。后来,图书的供应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态,
战后国民政府日趋严厉的工会立法体现出“防共匪”的意图;明与暗双重控制的管理机构以及人事、经济与意识形态全面渗透的管理方式体现出工会管理中的“独裁”一面;从“强制”、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为代表的民营书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经营平台,实现了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的增长。面对着这些民营企业的挑战,以浙江新华集团、北京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永元二年(90年),“南部连获克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胜兵的性质,是南匈奴社会发展状况很重要的一个
《编辑之友》2010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高校学报集团化之构想”的文章,从学报“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网络化运作”三个方面,论证了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之构想。这个构想无疑是大胆的,却不可行;粗看起来颇为振奋人心,但细细琢磨之后,事情却并非“构想”之简单,更无“构想”之必要。  为什么说不可行呢?笔者拟从两个方面谈起。    一 也说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之不可行    1 发行问
20世纪90年代处以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的增加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信访量不断攀升,人们的信访行为不断升级,形成了严峻的“信访洪峰”局面。文章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