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正确把握文章人物的情感心理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肯定会涉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或心理等描写,如果说你不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特点,那么你对其的描写是失败的,文章也是失败的。
  如有人写父与子的对话,这对话其实是不存在的,而作文为了更能突显出父亲的严厉,就加入了两者之间的对话,结果作为一普通农民的父亲居然说出了一类似知识分子似的讲究话语,以自己的语言和情感特点,附加在了父亲身上,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了。
  所以,行文叙事就应该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情感心理,把人物形象化、细致化,符合语境、环境和氛围特点,行文连贯。
  
  1 随堂故事
   春日的一个午后,在人流攒动的街头,一位老人,衣衫破烂,半膝于地,手捧一张硬纸板,纸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我什么也没有。”可是,这样的乞讨,似乎无济于事,过路之人都非常冷漠,没人肯伸出援助与施舍之手。
  请问,现在要你办一件事,把“我什么都没有”这一乞讨语,修改一下,可增可减,然后让这位老人能乞讨到东西。你会怎么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一位作家,只是在这句话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如此,这句乞讨语便是:“春天来了,我什么也没有。”这时过路的行人无不立足观望感叹,的确,我们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感受到微风的呢喃与吹拂,感受到周围这么姹紫嫣红的美好的一切,可是,这位老人没有,相比而言,我们幸福许多,许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伸出应尽的援助之手呢?……
  温馨点醒:这就好比写文章,一开始就流露情感,人们会觉得你不过就这样,这样的情感很正常。比如乞讨,见得多了,没什么特别的。可是,当你准备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在故事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再配之以渲染和抒发情感,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情就把人物心理抓在了一起,形成了共鸣,文章便也成功了。
  
  摸钟审贼
  一家商号被盗,县官老爷派人捉拿盗贼。衙役们很快行动,不一会儿就回来了,竟然带回来了5个人。听案由,5个人都值得怀疑,那么,如何断定哪个是偷贼呢?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断定?
  且看县官老爷是如何断案的。
  县衙里有一口钟,挂在钟楼上,钟是古物,好久没人问津,外面都有些锈了。这日,老爷竟差人将钟内壁刷上墨色。衙役们都不解,好个老爷,5个嫌疑犯都带来了,你不抓紧断案,却还有如此心思弄闲事?哪知,刚刷完,老爷就将5人带到堂前,对他们说:“你们5人都说冤枉,但冤枉不冤枉,神钟自知道。院中的那口神钟,只要你伸手在里面一摸就会辨清。偷盗者手挨即发声,我在堂中就听分明了。现在,你们一个一个去摸。”
  5个人依次前去摸钟,老爷端坐堂中,然后请他们5人依次伸出摸钟的手,一看,就清楚了谁是偷贼。
  提示:手上没黑的就是贼。
  老爷摸准了贼偷的心思,偷者心慌,唯恐摸钟发声,因为假意去摸,手却未挨内壁。不挨,自然不会发声。这种手法很聪明,但老爷更聪明,老爷的聪明是摸透了偷者会耍怎样的聪明。所以,写文章时我们需要对人物了如指掌,这样才便于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其丰富多彩的情感展示出来。
  
  2 导练分析
   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服役;一个是囚犯,在监狱里服刑。母亲经常思念这两个儿子,每每晚上泪流不止。
  问:根据这样一个背景,描绘出母亲晚上思念两孩子的情形。注意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你(指母亲)进入梦乡,半个梦属于战士,慈祥的脸会微微地展颜;半个梦属于囚徒,愁苦的脸会紧紧地锁着。次日清晨,泪水打湿了枕头,半边泪甘甜,半边泪苦涩。)
  温馨点醒:结合自己的描绘对比下,出入点,优劣势在哪。当然,答案并非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是适合的,能够打动人的。正是因为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母亲枕头上的泪的两种滋味,甘甜和苦涩,才能赢得读者的喝彩。这相对于笼统地写母亲晚上泪流不指等要自然和贴切得多。
  技巧点拨: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写活文中的人物,便得要充分按照人物心理特征来写,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意愿强加在文中人物身上。在写之前,要把自己当成文章里的人物。仿佛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把心理刻画写出来,写出来后,同时注意,这样的刻画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吗?
  还要学会勾勒读者心中的情感空间,即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要学会运用描写营造氛围和意境,让读者自己去遐想,身临其境。这样,文章就有感染力了。
  
  3 例文精选
  母爱的疼痛
   我是一个在标准式的三人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虽然是个女儿,可父母依旧的娇宠,尤其是父亲。所以相比之下,我一直惧怕着母亲。可母亲又恰好是家里的财政大臣、厨房总监,我也只得在闲暇之时讨好她。
  记得小时候我是个小馋嘴,老爱跟着母亲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特别是每个周末,父亲休假之时。因为那两天,母亲必然会做上一道父亲最爱吃的青椒火腿。而我,总想第一个尝到那种滋味。于是,就这么跟着母亲,站在她的脚边,仰头看着她刀起刀落地切着那鲜红的火腿。偶然,她会放一片到我嘴里,自顾切菜的同时还不忘骂我一句“小馋嘴”。我迅速捂着嘴巴,生怕那块肥美的火腿会从我口里掉出来,大口大口地嚼着,偷偷地乐。
  七岁那年,母亲因为伤寒安躺了将近一个月。于是,那种渴盼青椒火腿的心情,如同大病后的母亲急切着见一见阳光一样。
  午后的厨房里重现了往日的叮叮当当。我仰头看着母亲,未等她下刀,我就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吵着嚷着地要她先切一片给我。她未如我想的一般,照旧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我见状,开始不依不饶地揪扯着她,硬要她给我一片。结果,在我的揪扯中,母亲的左手被刀锋划了一下,顿时,一些鲜红的液体就缓慢地朝着那个裂开的口子渗透出来。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到底是因为惧怕母亲的责打,还是因为初次见到鲜血,猛然地大哭起来。
  母亲顾不得手上的伤痛,和蔼地看着我,一边用沾满油渍的双手帮我擦拭着泪水,一边告诉我要学会勇敢。在她的教导里,我逐渐地安静了下来。这件事,就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扎在了我心里,长出母亲的双手。让我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依靠着它,无畏人生的风险。
  二十五年后,不清楚家人是因为迁就我,还是真的喜欢,他们也爱着青椒火腿。尤其是女儿,整天地跟着我,进进出出。
  一次,她硬是要穿着我的拖鞋跟着我。小小的脚控制着那双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硕大的拖鞋,敲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噼啪噼啪的作响。
  我进厨房炒菜,她跟着过来。“咣!”一个置于茶几上的花瓶应声而碎。我怕她穿着拖鞋摔倒,赶紧拾拣。慌忙中,一块残缺的玻璃划破了我的右手。鲜红的液体一出,女儿顿时大哭起来。我笑着,想起当年我和母亲在厨房的那个场景。
  于是,我如母亲一般,顾不得自己的伤口,为自己的女儿擦泪。那些泪水如同小溪一般没过我的手指。我安慰着她。
  眼泪进入伤口,一阵酸涩的刺痛从指尖传递而来。可我必须镇定,不能表现出任何有疼痛的征兆。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女儿也会因此惧怕伤口,并且哭得更加厉害。就这么,我一边忍住疼痛,一边教导着女儿如何勇敢。
  厨房内,女儿没有再跟过来。一个人的我,不知怎的,忽然的泪流满面起来。
  二十五年的人世沧桑,终于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当日母亲的用心良苦以及那心甘情愿的疼痛。
  
   问:再细读结尾,是不是很有感染力?作者并没有把具体疼痛的原因道出,但读者都懂。
  提示:这就是懂得文章人物的思想情感后,再在结尾部分勾勒读者内心的情感空间。
  赏析与阅读:文中的“我”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女儿”,二是“母亲”。所以两者的情感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淘气任性——“我迅速捂着嘴巴,生怕那块肥美的火腿会从我口里掉出来,大口大口地嚼着,偷偷地乐。”“我仰头看着母亲,未等她下刀,我就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吵着嚷着地要她先切一片给我。她未如我想的一般,照旧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我见状,开始不依不饶地揪扯着她,硬要她给我一片。”后者是成熟慈爱——“于是,我如母亲一般,顾不得自己的伤口,为自己的女儿擦泪。那些泪水如同小溪一般没过我的手指。我安慰着她。”“眼泪进入伤口,一阵酸涩的刺痛从指尖传递而来。可我必须镇定,不能表现出任何有疼痛的征兆。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女儿也会因此惧怕伤口,并且哭得更加厉害。就这么,我一边忍住疼痛,一边教导着女儿如何勇敢。”全文通过“我”的成长对比,突显出母爱的永恒,揭晓母亲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疼痛,是因为心中对于儿女的疼爱,而更加进一步阐明了天下母亲的对儿女的爱的主题。所以,懂得文中人物的情感时,你就得根据人物的情感特征来改变行文风格,“女儿”时行文欢快活泼,符合人物特点;“母亲”时行文厚重沉练,完美表现母亲的心声和疼痛的心甘情愿。结尾处提升主题,感悟母爱,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构思思路相似。
  温馨点醒:所以,一个好的作文人,其实就是一个情感复杂体。她/他有少女般的懵懂与青春,有水流般的细腻与忧伤,有吟诗般的风情与浪漫,有农家孩子般的质朴与厚华,还有哲人般的睿智与深思,更应具备公正的道德与原则。
  要想充分准备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特征,那就得从生活中观察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乞丐乞讨时的心理,老师批评学生时的心理,17岁花季少年暗恋时的心理等等,只有真正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完美地演绎出他们的心声,如此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与掌声。
  其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写作素材,为什么有的作者就能把这些素材灵活运用,而有的却用得非常勉强,干枯无力?就是一个原因,没有了解“生活”的心。风声、雨声、鸟语声;花、草、树、叶;拾荒者、少年、白发老人、小贩等等,他们都是生活的风景,每一处,每一幕都是一篇很好的美文。
  所以,从今天起,从身边的人物、景物和事物开始观察,去听听雨的声音,感受风的呢喃,品位花的幽香,好好感受身边亲人的爱与温柔,这样,在个人气质和修为提升的同时,你的作文水准就在进步。为文先为人,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文献
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她深爱着他。但突然有一天,他遭遇意外,不幸毁了容,还失去了一条腿。她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吗?  答案:A.会,B.不会,C.没想好。  结果,38%的同学选A,43%的同学选B,29%的同学选C。  教授接着说:“我再给大家加一个条件,她是他的母亲。请大家再选一次。”这次,100%的同学都选择了A。  在第一次测试中,教授没有强调“她和他”的关系,学生们首先想到
期刊
一张牌可以逃学一次……  五十四张牌可以体验丰满的人生。  新学年开始了。查理所在的班级换了新班主任。新老师是一位头发花白、嗓音浑厚的小老头。他刚站到讲台上就宣布:“我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你们。”接着掏出大礼包,发给每位同学一副扑克。大家被老师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  这副扑克牌很特别,每张牌的背面都是“大王”,正面写着不同的字。老师请查理把他的牌念一念。查理念道:“一张牌可以睡个懒觉;一张牌可以逃学一
期刊
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儿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真正的老师就是渗透你的魂魄,影响你一生的人。人生路上,闪耀着他们点亮的一盏盏小灯,或许叫知识、善良、真诚、勤奋、坚毅……它们宁静而又明亮,默默地陪伴着学生前行。  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到了另外一个城
期刊
记得在补习班任教的时候,曾教过这么一名学生,他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当他母亲带他来班上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他聪明,却不用功,白白浪费了人生,希望老师能好好教导他。  他在教室里,不言不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回答问题,不做功课,却也不吵闹。一遇测验,交了白卷就走人,相当洒脱。  有一天,他又交了白卷,就想离去。我怒不可遏,留下了他。学生都回去后,我与他单独在教室会谈,我说尽了好话,劝他要懂得
期刊
一  如果说,生是一种命理上的成功,那么,死亡便应该是最后的失败。  多少人机关算尽,鞍前马后,也不过是为了尘世名利。然而,却不知名利最终也逃不开这生的成功和死的失败。  如果说,生命不过是一场重复历程的话,那么,谁又能知道自己这段历程的终点在何方?  二  没有起点,也便没了终点。如同没了生,也就不可能孕育出死一样。  但如果总以“人终是要死的”这个概念来自我约束的话,不免有些颓唐。  人活着,
期刊
最近,不知父亲着了什么魔,天天给我送吃的。有时是一把蔫豆角,有时是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猪肉,有时是别人送给他、他舍不得吃的腌萝卜。刚开始,看他从几公里外风尘仆仆赶来,颤巍巍地下了电动车,把东西递到我手中,心里很感动。可时间一长,我就有些不耐烦,因为他的到来总是打乱我的思路,让我刚刚得来的灵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终于,前几天,父亲跟老人团去南方旅游,我觉得一下子解脱了,可很快就发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
期刊
乡村,是蝉尽情施展才情的舞台。一缕淡雅的栀子花香迅速传递了夏日的信息,等待了太久的蝉儿们在花香氤氲中次第复苏。用清脆而极富穿透力的鸣叫,表达心中无比的感激与兴奋。只要有第一声蝉鸣骤然响起,此起彼伏的蝉声就会淹没整个乡村大地。浸透了树林,钻进了瓦屋,泼染了山冈。悠扬的蝉鸣真是无处不在,结在树梢上,沾在瓦片上,贴在墙面上,趴在窗棂上,成为夏日里一张婉转悦耳的名片。  蝉鸣,以极大的热情与魔力占据了整个
期刊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有时,一声轻切的问候,能带给人缕缕温暖;一句冷漠的话语,则会让人不禁心寒。正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并不在乎说话的高雅与朴实,更看重你是否带着良心。这些网络经典语录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今世态的冷暖炎凉。    温家宝:“向大家表示歉意”  “我今天出门因为有个事情迟到了4分钟,向大家表示歉意。”3月8日下午,出席全国政协十一
期刊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如果驱车从维也纳向南穿过山重水复的阿尔卑斯山,越过边境,路经斯洛文尼亚那个出名的小巧的首都卢布尔雅那,往西不停地开下去,再沿着亚得里亚海的海边弯弯曲曲前行,然后不知不觉驶入一条狭长的伸入大海的极小的岬角;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
期刊
浙江宁波骨科医生、湖北黄石人董平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继2011年1月他成功配型后无偿捐赠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后,2012年10月,他再次捐赠造血干细胞,让病情出现反复的该患者免疫功能得以增强,健康得以巩固。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表明“自己健康未受影响、他人生命得以保全”,为救死扶伤精神作出了生动的诠释。面对媒体采访,他介绍了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说明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