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金融房产”的概念忽悠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寿连连,一个让开发商崩溃的房产投资计划。”
  “投资金融房,无首付,20年按揭,免装修,免税费,免物业,免打理,年年收租,越来越高,房产保值增值,值得拥有。”
  ……
  4月9日,广州一家媒体爆出,一位市民收到“金融房产”投资的宣传资料,结果却发现落款是保险公司。本刊记者随即查阅发现,网上也充斥着大量 “出售”“金融房产”的信息。
  保险营销员:网上售卖“金融房产”
  在向日葵保险网,“福寿连连”被称为“人人买得起的金融概念房”。
  在沃保网,“福寿连连=金融概念房”的文章赫然在列。
  在赶集网成都地区“二手房”出售列表中,2011年11月23日曾出现“福寿连连‘金融房产’出售截至12月31日”,房屋地址标列在“春熙路”,“房屋概况”介绍为:“目前经挤形势下股市风险高,基金黄金扑朔迷离,房市动荡空置率高……大量资金投向何方?中国太平特别推出金融概念房。不用首付,不用装修,不用交税,不怕断租,不用操心。无自然风险,无政策风险,无贬值风险。一定保值,一定增值,一定回收。可选择月存、年存(500 元起,无上限,多存多得),租金收取方式可自由选择月领、季度领、年领。存款期可选择5年、10年、20年。20年可收回本金,以后可领取租金至终身,到时我们再负责回收房产。”
  在百姓网的温州地区“新房出售”行列中,某人寿公司“金融房产,总价34万元,无需首付,分期付款,每年付1.6万元”。
  在二手房交易帮手网站,有文章称,佛山限购令下,某人寿公司金融房产仍可投资。
  而到了2012年1月、2月、3月,仍有不少公共网站和个人博客上,大量描述该“金融房产”的优越性。
  
  过度包装概念:实为营销“噱头”
  保险公司怎么会售卖房产呢?
  记者仔细查阅了这些涉及“金融房产”的网络文稿、博客、产品说明会专题文件,发现其中还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分别是这款“金融房产”的小户型、单身公寓、复式房、别墅型,看上去选择还真不少。
  比如,其中提到:“如果一位0岁的宝宝投资一套复式型保额10万元的金融房产,0首付,每个月按揭还银行1385.8元,按揭期限20年,总投资33万元”。
  “‘房子’在办好手续后会自动帮你出租出去,不用自己操心,也不用考虑装修、物业等各种问题,一次给两年的房租,至少一万元,一直可以收房租到88岁。按照中档红利来算,88年的租金总额将会达到125.4万元。88岁后,按照中档红利计算,银行会按照226.2万元将房产收购回去,没有无法脱手之虞。”
  “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购买一套房源至少需要三成首付,此后还有高额的随利率波动的贷款利息,有高额的各项税收,装修、物管、水电费等,还有断租和折旧的风险。”
  相比之下,“金融房产”确实显得十分“诱人”。
  有意思的是,销售人员还在网上列出了“实物房产”和“金融房产”对比表格。记者看到,以举例总房款100万元、20年还贷为例,两者分别从首付、还款利息、装修房、物业费等方面进行比较,而金融房产以其无首付、无贷款利息、无任何费用、保证无空租等优势明显胜出。
  同时,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文章上,还几度出现关于该款“金融房产”停售的信息。2010年开始就有人说要停售,后来陆续又出现2011年停售、2012年一季度停售等信息。
  记者咨询后发现,该家保险公司“福寿连连”产品已经于2012年3月3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售。
  但这股“金融房产”的“潮流”,却没有止于该款产品的停售。
  记者查询后发现,目前还有“金裕人生”等产品也在借用“金融房产”的概念进行推销。但大多数推销宣传都比较如实描述保险产品本身的特点,只是最后说一句诸如“如果从投资房产的角度出发,这份产品多么有竞争力”之类的话语。仅有个别人士直接将该保险产品与实物房产进行横向直接比较。
  
  消费者:一定要认清产品本质
  但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比较,我们认为,将长期储蓄型的分红险产品与房产进行比较,且使用“金融房产”这样一个概念,其主要意图在于借用“噱头”,包装保险产品,且包装实在太过分了,诱导性质太强。
  因为房产和保险,完全不是同一类金融产品。房产投资后,你有居住和使用权,属于家庭固定资产。而分红险一方面是人身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带有长期储蓄功能,属于家庭的金融资产。
  至于说房产需要大量首付款、利息、装修费用、折旧费用,而保险不用这些费用,更是无稽之谈,任何保险产品都不会产生这些费用。
  此外,“金融房产”将每隔一年的返本部分比喻为“收租金”,更是让人迷惑不解。
  把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满期金”,说成是“银行将房产回购”,更是没有可比性,而且严重违规。
  因此,作为消费者,今后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上遇到类似的推销,一定要擦亮眼睛。最重要的是看清产品本质,绝对不要被这些眼花缭乱的说辞给“忽悠”了。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与美国学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最近联合撰写了《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该书由王与李先各自阐述两国的观点,再共同写出分析与建议部分。王、李两位学者不仅都是中美问题的专家,而且也都是政策智囊,两位一流学者前所未有地合撰的这份报告,自然备受各方瞩目。  该书的核心概念,是
期刊
定价的时候,不是说今天脑袋一发热,就定了这个价格;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个价格不合适,又突然改变。如果这样的话,你将遇到许多麻烦。当你不断地调整价格的时候,以前买你产品的人可能会对你有意见,而过去没有买你产品的人,就会觉得这可能是虚价,里面很可能有很多的问题。这样就很可能会压抑他购买的热情和欲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这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正确的定价流程。  第一步,明确定价的目的是什么。定价的目的
期刊
经济处于下滑阶段,医药行业防御性有所体现: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1~2月份经济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长13.40%,利润总额下滑5.2%,医药制造业主营收入增长21.30%,利润总额增长11.50%。在惨淡的经营环境下,医药行业能取得正的利润增速,体现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防御特性。  医药板块目前最大的利空是:国家对药品一轮又一轮的降价管理。3月30日,发改委通知,从5月1日起调整部
期刊
温家宝总理近日多次强调,坚持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不过,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已基本到位,未来推出更严厉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加上大跌后的房地产股估值水平已低,基本反映了不利因素,而业绩增长前景虽不明朗,但业绩大幅变脸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看好房地产股投资价值者不在少数。  从房地产调控政策看,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而放松的可能性在增加。前段时期不少地方政府试探着给限购政策松绑,都被中央严厉制止。
期刊
富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美国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该项专门针对富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富人如何看待财产,以及富人如何处理财产继承问题。受访者中拥有可投资资产300万至500万美元的人占37%,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人占31%,1000万美元以上的人占32%。  富人之所以能够积累大量财富,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社会为人们提供公平致富的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美国有钱人眼里,富人对社会有一种责任,那就
期刊
温家宝总理关于打破银行垄断的一席话,让市场对银行股的前景感到迷惑。银行股在大盘反弹的情况下,不涨反跌。   4月初,温家宝总理表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温州试点的有些成功经验要在全国推广。   众所周知,银行目前的高利润有垄断的功劳。官方制定的利率体制带来的价格垄断,保障了银行业的高存贷利差。   “银行垄断而获得暴利的言论,在政策导向上和投资者心理层面上有负面影响。” 瑞银
期刊
当转型成为中国经济近年的热门字眼之时,投资、出口和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再并驾齐驱,而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强驱动力。而促进消费主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完成。那么,中国该如何扩大内需?靠什么来拉动内需?  答案是:大消费。当前,几大传统行业如钢铁、机械重工、煤炭、制造业等皆处于困境,银行业也将因制造业的“奄奄一息”而作别高利润时代。因此,真正的启动内需只有在大消费中做足文章。 
期刊
PMI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向被视为经济与制造业的领先指针。其推理简单,经济要好,制造业要先好,因为会多请人。而制造业要好,必然要有订单,工厂有了订单,便会订原料、零部件,这是由采购部/经理去执行的,故采购经理指数升,反映制造业将好,就业人将多,经济将好。唉!如果世界经济真是这么容易就可以知好坏,那么小学生都可以做经济学家啦!  一直以来,各地的PMI组成都不一样。在美国就有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
期刊
答:无论钱多钱少,理财的流程都是一样的。第一,你要订出理财的目标,比如说你手里的这10万元钱,准备将来干什么用,是用作购房的首付款?子女的教育费?还是自己的养老金?有了目标你就能知道实现目标的期限5年、10年、15年还是20年,以及需要达到的金额。第二,根据预期的时间和金额,就可以算出每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是多少。第三,根据计算出的收益率去寻找匹配的投资产品。第四,对于要投资的产品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期刊
广东千亿元养老金为保值增值将被允许进入股市,无疑是A股的重大和持续利好。在通胀难控、货币贬值的大趋势下,老百姓的养命钱,除了进入债市、股市进行资产配置外,恐怕别无他途。  但是,评判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投资是否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在这个问题上万万不能本末倒置。综观A股市场近10年的累计收益,对养老金进入股市,尚缺乏吸引力。也就是收益较低,风险很大。  近日基金权威机构发布香港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