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之所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由素质教育的使命所决定的。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这一目标提供最基本保证的就是德育,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以求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促进德育工作的进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主要指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等;硬环境主要指为了配合德育教育的进行而配置的教学设备,如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信息、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等。从当前的德育工作环境看,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为德育工作设置的设施,偶尔搞一次德育工作也只是因陋就简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创造一个协调的德育环境、加强教学环节、增强德育的抗环境干扰能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单向灌输的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的转变。德育本身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其中。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接触生活,才能深刻认识生活。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最真实、最稳定,只有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是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课改的一个趋势是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与生活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德育课程大致由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构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代青少年道德生长的环境受到深度破坏和极度恶化,传统课程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所以,重新建构道德环境迫在眉睫。建构起学科课程、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立体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锤炼学生持久的道德意志,并使之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潜意识的自主认知、自发情感、自觉行为、自然意志,形成道德品质。
德育途径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注意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及德育基地教育联结起来。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德育走出了学校的围墙,走进了社会,与家庭、社区结为一体,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从教育的内容看,是对学生德育的延伸与补充,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从教育主体看,学校、家庭、社区及校外教育基地形成了联合教育主体。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社区的宣传教育,自主参与基地教育,从而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说也是联合教育主体的一分子。当然,校内与校外德育的整合,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难以奏效的,更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发挥整体效益。
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现实的变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的性质、功能与绩效进行深层反思。摈弃传统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学理念,完善道德环境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职业中专
(责任编辑 刘 颖)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主要指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等;硬环境主要指为了配合德育教育的进行而配置的教学设备,如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信息、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等。从当前的德育工作环境看,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为德育工作设置的设施,偶尔搞一次德育工作也只是因陋就简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创造一个协调的德育环境、加强教学环节、增强德育的抗环境干扰能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单向灌输的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的转变。德育本身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其中。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接触生活,才能深刻认识生活。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最真实、最稳定,只有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是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课改的一个趋势是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与生活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德育课程大致由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构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代青少年道德生长的环境受到深度破坏和极度恶化,传统课程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所以,重新建构道德环境迫在眉睫。建构起学科课程、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立体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锤炼学生持久的道德意志,并使之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潜意识的自主认知、自发情感、自觉行为、自然意志,形成道德品质。
德育途径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注意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及德育基地教育联结起来。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德育走出了学校的围墙,走进了社会,与家庭、社区结为一体,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从教育的内容看,是对学生德育的延伸与补充,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从教育主体看,学校、家庭、社区及校外教育基地形成了联合教育主体。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社区的宣传教育,自主参与基地教育,从而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说也是联合教育主体的一分子。当然,校内与校外德育的整合,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难以奏效的,更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发挥整体效益。
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现实的变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的性质、功能与绩效进行深层反思。摈弃传统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学理念,完善道德环境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职业中专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