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艺术的发展似乎已经不再是由一个中心来主导的形式,它正慢慢走出单一集中的模式,人们趋之若鹜地朝向一个艺术中心城市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全国的艺术中心北京还是其他地区都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但是很快,就在短短的一两年新的现象发生了。地方艺术区逐渐崛起,艺术馆群现象纷纷出现,各地的艺术活动变得活跃起来。2010年,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持续保持频繁的广州,川籍艺术家表现活跃的西南地区,以及逐渐开始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南京、新疆等地,艺术力量在发展中逐渐得到壮大。2014年,民营资本力量雄厚的上海成为与北京并驾齐驱的当代艺术展览集中地,各大小艺术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如今,艺术的发展似乎已经不再是由一个中心来主导的形式,它正慢慢走出单一集中的模式,人们趋之若鹜地朝向一个艺术中心城市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
2009年,不仅北京,各地的艺术活动比起金融危机以前来都明显缩水。11月13日,“中国当代艺术院”在北京挂牌成立,此次事件标志着官方开始主动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一年,各地的地方政府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文化的策略性调整上变得比较清晰。而这一策略变化尤其表现在对于当代艺术展览与活动的支持上。城市里的非营利、营利机构举办的重要展览得到大众的不少关注,而官方机构支持下的双年展、三年展更是展示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生态的晴雨表。
2010年,当代艺术展览已经全然不是上一年的光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上海。这一年,上海举办的展览,光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就有近300场,其中也包括了“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等一些重大展览。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年的“上海双年展”是国内最早的以官方名义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比起日渐“形式化”的“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显得“有活力”许多。而“成都双年展”,从2001年起,历时十多年,从民办到逐渐得到官方支持,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艺术盛会。此外,延续了典型展览模式的“广州艺术三年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南京国际双年展”以及2014年首次出现的“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都引起过不少话题,对促进各地区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了展览场馆,创作基地,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群体的各艺术区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以后,798近1/3的画廊关闭,伴随着大量的非艺术品牌的纷纷进驻,这个曾经代表着中国最前卫的先锋展览集中地开始逐渐变成官方打造的“旅游景区”。2010年,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搬离了798。2012年至今,798甚至开始多次出现省级美协的奇怪身影。这一时期,上海、南京、成都等其他城市的艺术区开始逐渐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2011年,上海桃浦艺术园区迎来了创立以来首个超大型活动“桃浦大楼”,那是继2008后,在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区中举办的比较大型的艺术活动,40多名当代艺术家参与的几十余项艺术项目将人们的目光从艺术区正逐渐衰落的北京聚集到上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2014年的上海不仅有虹口区这样的文化老城区,还有作为文化输出品牌的M50莫干山艺术区,以及近两年日渐红火的“西岸文化走廊”和以商业为互相依托的自成一派的外滩源艺术群落。在成都,蓝顶艺术区允许艺术家购买工作室并享有70年房屋产权,免除了“被迫搬离”的后顾之忧,艺术家的创作和展出机会在这里显示出更加自由的状态,且自2013年开始,不再只是798和宋庄有艺术节了,蓝顶也打造了属于自己城市的艺术节,而艺术节的出现正是地方政府对当代艺术介入的表现。此外,昆明的创库以及南京的幕府山等新的艺术区也开始聚集本地区以及吸引着其他地区的新的艺术力量。由此可见,不仅北京,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艺术区得到重视与发展的趋势。
除了地方艺术区的崛起让人们的视线从北京转移到其他城市,各地方艺术馆群现象呈现的活跃态势也成为北京的“艺术中心”地位削弱的催化剂。
在广东,致力于“建造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的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于2012年在深圳正式注册为独立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馆群。自2005年成立以来,10年的发展为OCAT累积了不少的学术力量。这两年,OCAT在全国各地开馆,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深圳馆、北京文献与研究馆、上海馆、武汉馆、西安馆和华·美术馆。为建立中国本土当代艺术专业机制做出尝试的OCAT正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的当代艺术群落。此外,在上海,得益于民营资本力量的雄厚,尤其是2014年,大量的私营美术馆在上海建立,如今,上海已经拥有各类美术馆47家,在短短几年内,上海被推向了除北京以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中心。而让新兴艺术机构K11名利双收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以及如上海美术馆带来的“上海双年展”等老牌展览都赚足了大众的眼光。在成都,K空间自2011年开始斥巨资打造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个案系列”,每年推出了10个展览,一直延续了4年。同年,A4当代艺术中心也推出了“青年艺术家实验季巡回展”和“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对推介年轻艺术家不遗余力。它们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延续性的艺术展览,而这些能够主办重要展览的美术馆群开始逐渐成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部分。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生了不少改变。在过去的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举办的内容繁多、类型不一的展览近7000场次。换言之,平均每天有近20场展览开幕,有近400场展览在展出中。它囊括了在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以及画廊等地的所有展览总数。这个数目无疑是惊人的,而其中近一半展览发生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虽然从地域上看,北京仍然是展览最集中的地方,但其“艺术中心”的地位因为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艺术区域化”规模的形成而被打破。除开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这些城市之所以具备承办当代艺术展览的共同原因,在于各城市艺术区的逐渐崛起,给了艺术家们进行选择的机会,也带来了艺术发展重新洗牌的时机。此外,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专业性质的艺术机构、艺术群落,它们也都是艺术展览得以成功在一个地方举办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必要条件,如今已不再仅是北京拥有的“特权”。此外,许多批评家策展人都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他们很乐于前往其他城市策划展览,参与活动,以激活当地的艺术氛围。这也是当代艺术并不只集中于北京一个中心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内“艺术区域化”的发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遍地开花。以北京为“艺术中心”的模式虽被打破,但艺术力量正慢慢从单一集中走向合理分散,这也算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突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全国的艺术中心北京还是其他地区都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但是很快,就在短短的一两年新的现象发生了。地方艺术区逐渐崛起,艺术馆群现象纷纷出现,各地的艺术活动变得活跃起来。2010年,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持续保持频繁的广州,川籍艺术家表现活跃的西南地区,以及逐渐开始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南京、新疆等地,艺术力量在发展中逐渐得到壮大。2014年,民营资本力量雄厚的上海成为与北京并驾齐驱的当代艺术展览集中地,各大小艺术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如今,艺术的发展似乎已经不再是由一个中心来主导的形式,它正慢慢走出单一集中的模式,人们趋之若鹜地朝向一个艺术中心城市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
2009年,不仅北京,各地的艺术活动比起金融危机以前来都明显缩水。11月13日,“中国当代艺术院”在北京挂牌成立,此次事件标志着官方开始主动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一年,各地的地方政府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文化的策略性调整上变得比较清晰。而这一策略变化尤其表现在对于当代艺术展览与活动的支持上。城市里的非营利、营利机构举办的重要展览得到大众的不少关注,而官方机构支持下的双年展、三年展更是展示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生态的晴雨表。
2010年,当代艺术展览已经全然不是上一年的光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上海。这一年,上海举办的展览,光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就有近300场,其中也包括了“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等一些重大展览。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年的“上海双年展”是国内最早的以官方名义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比起日渐“形式化”的“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显得“有活力”许多。而“成都双年展”,从2001年起,历时十多年,从民办到逐渐得到官方支持,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艺术盛会。此外,延续了典型展览模式的“广州艺术三年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南京国际双年展”以及2014年首次出现的“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都引起过不少话题,对促进各地区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了展览场馆,创作基地,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群体的各艺术区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以后,798近1/3的画廊关闭,伴随着大量的非艺术品牌的纷纷进驻,这个曾经代表着中国最前卫的先锋展览集中地开始逐渐变成官方打造的“旅游景区”。2010年,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搬离了798。2012年至今,798甚至开始多次出现省级美协的奇怪身影。这一时期,上海、南京、成都等其他城市的艺术区开始逐渐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2011年,上海桃浦艺术园区迎来了创立以来首个超大型活动“桃浦大楼”,那是继2008后,在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区中举办的比较大型的艺术活动,40多名当代艺术家参与的几十余项艺术项目将人们的目光从艺术区正逐渐衰落的北京聚集到上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2014年的上海不仅有虹口区这样的文化老城区,还有作为文化输出品牌的M50莫干山艺术区,以及近两年日渐红火的“西岸文化走廊”和以商业为互相依托的自成一派的外滩源艺术群落。在成都,蓝顶艺术区允许艺术家购买工作室并享有70年房屋产权,免除了“被迫搬离”的后顾之忧,艺术家的创作和展出机会在这里显示出更加自由的状态,且自2013年开始,不再只是798和宋庄有艺术节了,蓝顶也打造了属于自己城市的艺术节,而艺术节的出现正是地方政府对当代艺术介入的表现。此外,昆明的创库以及南京的幕府山等新的艺术区也开始聚集本地区以及吸引着其他地区的新的艺术力量。由此可见,不仅北京,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艺术区得到重视与发展的趋势。
除了地方艺术区的崛起让人们的视线从北京转移到其他城市,各地方艺术馆群现象呈现的活跃态势也成为北京的“艺术中心”地位削弱的催化剂。
在广东,致力于“建造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的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于2012年在深圳正式注册为独立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馆群。自2005年成立以来,10年的发展为OCAT累积了不少的学术力量。这两年,OCAT在全国各地开馆,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深圳馆、北京文献与研究馆、上海馆、武汉馆、西安馆和华·美术馆。为建立中国本土当代艺术专业机制做出尝试的OCAT正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的当代艺术群落。此外,在上海,得益于民营资本力量的雄厚,尤其是2014年,大量的私营美术馆在上海建立,如今,上海已经拥有各类美术馆47家,在短短几年内,上海被推向了除北京以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中心。而让新兴艺术机构K11名利双收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以及如上海美术馆带来的“上海双年展”等老牌展览都赚足了大众的眼光。在成都,K空间自2011年开始斥巨资打造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个案系列”,每年推出了10个展览,一直延续了4年。同年,A4当代艺术中心也推出了“青年艺术家实验季巡回展”和“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对推介年轻艺术家不遗余力。它们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延续性的艺术展览,而这些能够主办重要展览的美术馆群开始逐渐成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部分。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生了不少改变。在过去的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举办的内容繁多、类型不一的展览近7000场次。换言之,平均每天有近20场展览开幕,有近400场展览在展出中。它囊括了在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以及画廊等地的所有展览总数。这个数目无疑是惊人的,而其中近一半展览发生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虽然从地域上看,北京仍然是展览最集中的地方,但其“艺术中心”的地位因为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艺术区域化”规模的形成而被打破。除开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这些城市之所以具备承办当代艺术展览的共同原因,在于各城市艺术区的逐渐崛起,给了艺术家们进行选择的机会,也带来了艺术发展重新洗牌的时机。此外,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专业性质的艺术机构、艺术群落,它们也都是艺术展览得以成功在一个地方举办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必要条件,如今已不再仅是北京拥有的“特权”。此外,许多批评家策展人都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他们很乐于前往其他城市策划展览,参与活动,以激活当地的艺术氛围。这也是当代艺术并不只集中于北京一个中心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内“艺术区域化”的发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遍地开花。以北京为“艺术中心”的模式虽被打破,但艺术力量正慢慢从单一集中走向合理分散,这也算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