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经骶尾拖出标本的经验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me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性分析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经骶尾拖出切除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保肛根治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80 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中位时间40 h,排便控制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在经选择的合适患者中,经骶尾部拖出切除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可行,并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寻一种提高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淋巴结获取数目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159例新辅助化疗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术前1 d经内镜在黏膜下层注射纳米碳设为研究组,93例术中使用皮试针头注射浆膜下层设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平均总淋巴结获取数目为(47.0±14.7)枚,对照组为(38.0±14.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取的平均纤
目的探讨门体分流结扎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Abernethy畸形)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12例Abernethy畸形患儿的外科手术过程和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便血9例,血清转氨酶升高和黄疸2例,低氧血症1例。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6 cmH2O(1 cmH2O=0.098 kPa)时,完全结扎门体分流;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对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术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术前治疗的30例局部进展期胃间质瘤患者,在接受术前治疗前后均行MSCT检测,测量原发病灶最长径、CT值、肿瘤体积的变化。分别分析Choi评分、肿瘤体积减少率与组织学疗效评价的相关性。绘制R
术后肠麻痹(POI)是影响外科手术后快速康复常见的和重要的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POI发病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对临床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POI主要是由术后早期的神经反射和随后的肠道炎症过度激活引起的非机械性肠道动力障碍;患者术前自身一般情况与体质因素以及众多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可能是POI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加剧POI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对PO
期刊
对比研究用针式抓钳(45例)和双钩套扎针(47例)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表明,针式抓钳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双钩套扎针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式抓钳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小儿非复杂性阑尾炎安全有效,比双钩套扎针辅助术式操作更加便捷。
期刊
本研究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的诊疗过程。3例Hem-o-lok夹移位患者中2例移位至胆总管内,1例移位至窦道和胆总管内。3例移位Hem-o-lok夹有2例通过胆道镜取出,1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我们认为Hem-o-lok夹移位与术中操作、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缺血坏死、排斥反应和机械切割等多因素有关。胆道镜、胃肠镜和ERCP技术
期刊
目的对比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的疗效、安全性及总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下肢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并接受导管溶栓的患者,其中52例行尿激酶溶栓,36例行瑞替普酶溶栓。采用溶栓率、溶栓前后肢体周径变化评价溶栓效果;采用Villalta评分评价术后第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结合溶栓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花费及出血风险评价总临床获益。结果溶栓率尿激酶
回顾性分析采用二孔法行腹腔镜下胃造瘘术放置永久性胃造瘘管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和需要增加穿刺孔的情况,平均手术时间(60±15)min,术中出血量(10±5)ml,术后住院时间(8.0±3.2)d。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疼痛,主观舒适度高,无并发症发生。该术式具有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启用造瘘管早等特点,临床效果满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