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合理合法性刍议——基于政策法学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较新的国际空间,防空识别区不仅受到既定和潜在政策的框架性规制,也在其相应法律拓展过程中引发了“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规范性困境.国际政策法学视角下中国防空识别区的划设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分析在既有条件下,国家行为体为建立防空识别区所达到之目的价值在各阶段过程当中的策略和趋势.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在一般法律原则方面需要突出政策的“权力”价值取向,明确自卫权使用、维护国家安全而非针对特定国家意图;在推动和接轨国际条约方面需要考虑“财富和福祉”的价值取向,强化国际条约的价值和功能作用;在国际习惯规则方面需要突出政策的“尊重和情感”价值取向,通过国际实践塑造相关观念以减少或避免冲突.
其他文献
社会信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内涵上来看,社会信用既是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个体或组织以相互约定的方式建立的社会关系、也是在社会信用主体与社会信用客体之间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性的道德伦理准则、又是通过制度形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社会规范、还是基于相互信任对未来行为作出的事先约束.从结构上来看,社会信用按构成要素,可分为社会信用主体、社会信用客体、社会信用中介;按内在层次,包括言语层面的信用、制度层面的信用、道德层面的信用,按时间维度,可分为共时态的信用、历时态的信用等.从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反思,其中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化”,提高生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