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走进云时代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18日,河南安阳,甲骨文的故乡,由当代甲骨学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

从“半体力劳动”到“人工智能”


  登录“殷契文渊”网站,在字形库中选择甲骨字“人”字形,所有包含该字形的402个甲骨片信息就全部显示出来。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殷契文渊”网站的甲骨文信息检索按照著录、文献和字形分为三类,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查询与使用。
  “殷契文渊”从2018年开始规划构建,其中字形库收录了已识未识的甲骨文单字4000多个,呈现每个字的部首、原形;著录库收集整理了公开出版的246种甲骨著录,目前发布了46部;甲骨文献库汇集公开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硕博论文等两万多种。
刘永革指导学生对甲骨著录进行扫描,以便录入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刘永革,后又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他不曾想到,自己的专业会与甲骨文产生关系。
  2000年,刘永革从甲骨文输入法的研发开始,到目前,安阳师范学院已经组建了一支跨专业、多学科的甲骨文信息化处理团队,刘永革和同事们将3000年的古老文字同当代科技建立了亲密关系。2017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获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2018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刘永革和团队走遍全国甲骨文研究和收藏机构,亲眼见证研究者置身卷帙浩繁的资料和形态各异的甲骨原片中,将书斋中的“冷门绝学”变成了“半体力劳动”。
  刘永革時常提起安阳师范学院郭青萍教授的故事。郭青萍本是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开始自学甲骨文。历代研究者将甲骨原片的拓片、照片及摹本整理集合为甲骨著录,这是甲骨研习者的必备书籍。但电子化之前,研习者想要找到著录中某一字相对应的某一片甲骨,只能手工翻查各种资料。
  初步建立的数字化甲骨图文资料库帮了郭青萍大忙。“2004年左右,郭教授要从《甲骨文合集》中找一个甲骨文字出现的甲骨片,合集一共13卷,当时已经81岁的老先生只凭手翻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我用当时做成的甲骨文图文资料库,几分钟就找到了有那个字出现的全部34片甲骨。老先生惊呆了,问我你是神仙吗?”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是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为此,刘永革带领团队,用2年的时间,共30多名老师和50多名学生,对甲骨研究的权威资料逐条、逐页进行扫描、裁切、编号,寻找释文。
  刘永革介绍,平台接下来将继续补充基础数据,同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知识图谱、计算机自动缀合甲骨文系统等,有可能成为海内外最详瞻、最完备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甲骨片材质特殊,片多易碎,并且分布全球各地,语言信息大多不完整。所以我们试着提取甲骨照片、拓片等图像的边缘信息,在库中搜索满足匹配条件的甲骨图像。”刘永革说,实验室已初步开发出甲骨图像拼接软件,并缀合出10多组甲骨图像,其中“属于新发现、可缀合、被专家认可的甲骨图像2组。下一步将统一甲骨图像的DPI(图像每英寸长度内的像素点数),并进行智能拼接研究,训练有边缘特征记忆功能的神经网络模型,提高甲骨图像拼接的成功率。”此外,实验室开始探索运用计算机大数据对甲骨文进行语义、语法处理和知识挖掘,为甲骨文考释提供新的辅助方法。
“殷契文渊”网站甲骨文字形库中的搜索示例(部分)。字形库收录了已识未识的所有甲骨文单字4000多个,呈现每个字的部首、原形。

“有人做、有传承”


  在“殷契文渊”网站首页上有这样一段话:“期望通过我们的平台,为甲骨文与甲骨学研习者提供便利,彰显甲骨文故土殷墟遗风之初心,共同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古典文化遗产。”
  传承,在安阳,在安阳师范学院,不仅仅关系一校、一地。“殷契文渊”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在安阳、在安阳师范学院诞生,看似理所当然,却也是几代学者背负担当、接力传承的结果。
  1984年,第一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在安阳召开。这是冲破“文革”10年禁锢,也是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第一次在甲骨文故乡召开的学术会议。作为会议的发起方,坐落于甲骨文故乡,浸润在殷商文化中的安阳师范学院以“继绝学”为己任,向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表达了开展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愿望。对此,胡厚宣表示强烈支持,并为学校题词:“地傍殷墟,开展殷商文化研究。”
  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班,邀请当时国内甲骨学研究的著名专家胡厚宣、李学勤、田昌五、李民、赵诚、王宇信等到校任教。研究班开设了甲骨学、殷商史、先秦文献、殷商考古等课程。
  在甲骨学界多年的悉心培养下,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不断取得进步。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以申斌、连波、郭青萍、聂玉海、郭胜强等青年教师和殷商文化研究班成员为骨干的研究队伍。他们大多参加了“1987·中国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88·纪念殷墟科学发掘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并拿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校刊《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专栏逐步成为研究殷商文化的重要阵地。
  而胡厚宣可能想不到,他当年亲手在安阳师范学院点燃的火种,将由自己的学生宋镇豪接过。
  识别与释读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在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工作,是各界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宋镇豪的指导下,安阳师范学院对甲骨文研究方法大胆创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最终“殷契文渊”平台问世。
  如今,宋镇豪还是坚持做着和老师一样的甲骨学的基础性工作,只不过过去留存的资料是黑白、平面的摹本,今天,宋镇豪等学者正将高清照片、摹本与拓本相结合,而未来,甲骨片的3D建模也提上了日程。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1949年去台湾后,曾在《甲骨学六十年》(1959年)中无无比感伤地说:“展望世界,甲骨之前途至为暗淡”,“今日环顾宇内,则此学颇冷落。”
  时光走入21世纪的今天,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走廊里,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名单中,有赫赫有名的计算机专家,自动化专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他刚刚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理事长。
  新时代,新技术,新学人,甲骨文作为“冷门绝学”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既是一种坚守的精神,也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建立在具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的文化自信之上。
其他文献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  甲骨文,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和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书,又称契文、甲骨刻辞、卜辞等。  从沉睡地下的商王
期刊
远望3号测量船驾驶舱内,驾驶员对太平洋海域的海况进行观测。  2019年9月29日,新中国70华诞前夕,伴随着船员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再次解缆出航,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奔赴太平洋海域执行北斗三号等两次海上卫星测控任务。  本刊记者随船出航,记录下大洋上的“移动科学城”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亲历测量任务  离岸,出航,于外人是一种充满刺激的新鲜体验,于远望人
期刊
2013年,陈俊武院士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的办公室。20世纪90年代,陳俊武担任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导师时的文件资料。  在中国,有70%的汽油是通过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加工而成的。而这项工艺的工程技术奠基人,正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他入党63年、70年工作不辍,如今9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三天来单位上班,处理技术方面的一些事情。194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不仅
期刊
普者黑國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这里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融湖泊、山峰、荷塘及周围村庄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令游客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流连忘返。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因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的75.4%,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
期刊
蓝天神盾 空军地面防空兵  开创世界防空史击落敌机先河的空军地面防空兵,经过一代代官兵艰苦创业,形成了远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结合的作战体系,信息化条件下体系防空反导能力全面提升。  初建时便战果累累的空军地面防空兵,如今已成长为武器装备更加先进、能力素质更加过硬、规模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技术兵种,成为我军空天防御的重要力量。  空军地面防空兵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构成。组建以来,久经战火洗礼、战功卓著。
期刊
1950年7月1日,国际书店北京分店正式开业。  世界上,有哪些人在阅读中国出版的书刊?海外读者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这些书刊的?是哪些人在海外经营中国书刊?这些问题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个时代使命息息相关。而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新中国书刊发行事业的源头说起。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为迎接全国人民学习马列主义的高潮,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向苏联订购大批中外文出
期刊
孔德铭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甲骨文中有“商邑”“大邑商”的记载。但“大邑商”的范畴具体为何,直到近几年才为大众所知。  2016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辛店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称“研究所”)进行灰坑(垃圾坑)和墓葬的考古挖掘。坐下喝口水的功夫,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发现地面“有一块灰色的东西,我捡起来看了会儿。”孔德铭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是陶范的碎片。基于此,孔德铭坚信辛店遗址有铸铜作坊
期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在黑龙江考察时的合影。  大学的发展史,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从1919年创立至今,南开大学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抗战烽火中惨遭轰炸,到西南边陲的弦歌不辍,尽显刚毅坚卓;从北归复校的艰难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作育英才;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践行“科教兴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建“双一流”高校……回眸百年,这
期刊
宋镇豪 摄影 马悦  作为当代中国甲骨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镇豪从20世纪60年代接触甲骨文。半个世纪的光阴中,他亲身经历并推动了甲骨文研究从手段到领域的更新迭代,以及構筑于于甲骨学之上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甲骨文促进国际交流  在宋镇豪看来,甲骨文不仅仅是汉字的鼻祖,也传承着中国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信仰的由来、中国文化形成的缘起。“比如,甲骨文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
期刊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10月22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证古泽今的文明符号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