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发展的,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错误,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学生的错误;其次,把学生的错解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错误”价值,挖掘错误中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点,因势利导;三是探究错误的成因,寻求纠错的方法,内化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四是渗透质疑、选择、反思的数学精神。
  【关键词】差异性;发展性;个案分析;学生视角
  学生是发展的,因此在数学解题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反复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所犯错误也是分层次、富有个性的、复杂的。
  面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我们广大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学生的错误;其次,把学生的错解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错误”价值,挖掘错误中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点,因势利导;三是探究错误的成因,寻求纠错的方法,内化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四是渗透质疑、选择、反思的数学精神。
  现以学校所在学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数学试题第十八题为载体,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错题讲评,谈一点尝试性的做法,望指正。
  题目:已知抛物线 过点 引一条弦 ,使它恰在点P被平分,求弦 所在直线 的方程。
  1、学生个案分析
  以上图片资料是从众多考生的解答中挑选出来的。这些学生均來自普通中学,基础中等,解法各异,概括起来有三种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对应学生1,记为S1;求点法,对应学生S2、S3、S4;轨迹法,对应学生S5。在他们试后反思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学生们解题时的心路历程。
  S1:读完题,解题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即联立方程组,但在推出一元二次方程时,担心运算错误,刻意推了两遍,结果还是出了问题。
  S2:把题目粗略地看了一遍,一心只想赶快解完这道题,…,于是想到一点写一点,…解不下去了,…只好放弃。
  S3:这道题我是最后做的,当时时间还宽裕,就按以前方法(焦点弦)做了,可算出来的结果(数字)很怪,觉得错了。…,没时间了,只好如此。
  S4:想到点P为弦AB的中点,故设点A( ),B( )较为简单。把A、B两点坐标代人抛物线方程,列出并解方程组。但出现了无理根,意识到可能是方法出了问题。
  S5:设A( ),B( ),用中点坐标加以代换,即A( ),因为A,B在抛物线上,将A、B点坐标代人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 ,并直接改写为 。感觉解题不够严谨,心里没底。
  可以看出,造成学生解题错误或半途而废的因素除“双基薄弱”外,缺乏自信、内心焦虑、不良习惯等心理问题也是主要的原因。在学生纠错中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就是大部分学生的改错方法,是回避原解法且解法单一。一是对原解法没有进行认真地分析,如正确的方面能不能调整思路继续下去?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纠正?二是不能正视、面对自己解题的错误,选择逃避的方式或人云亦云;三是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错解的评价,给学生解题思维、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于是,全盘否定自己的解法,正确的部分,一些赋有创意的解法、思想也随之化为乌有,实在可惜。
  2、一点尝试
  以上分析,启发我们,纠错教学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方法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思考、设计教学方案。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那样:“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作为教师要努力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通过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消除学生畏惧、依赖、焦虑、应付等不良心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点评:S1同学的方法应用了三个基本知识点“直线方程”、“直线与曲线相交时方程联立”、“根与系数的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但要考虑直线斜率的存在性,否则将是解题的隐患。同时加强运算训练,确保二次方程的准确性。
  点评:S2同学在点的设置上很有创意,一看就知道点A在抛物线 上,A、B关于点P对称。快捷,直奔主题;简约,只有一元。
  S3:设 , ,则
  点评:S3同学的方法设点也有特色,利用了抛物线上点横、纵坐标间的关系,有效减少了参数的个数,方程(组)意识强。
  T(补充2):设 ,
  此法就是建立在学生设点的基础上,围绕关键因素“中点”展开,透过方程(组)的表象,抓住了“斜率”这个本质,使问题更好地得以解决。
  S4:设 ,因为P(4,1)是AB的中点,所以 。将A、B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方程,
  由直线方程两点式 得(纠错) 。
  点评:除设点外,S4同学的解题思路紧扣“曲线与方程”概念,牢牢抓住点在曲线上的位置关系,建立方程组。
  以上同学的做法的最后,都是解方程组,求A、B的坐标,但求解过程繁琐,需要有扎实的运算能力和细致耐心。也需有“繁”而思“变”的思想,另辟溪径。
  S5(轨迹法)设 , ,
  点A在抛物线上,
  又点B在抛物线上, ,
  ,同理
  可知,点A,B在直线 上,即 为所求直线方程。
  点评:S5同学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斜率的存在性问题,可称为中点弦所在直线方程问题的最优解之一,但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点条件一旦改变为非中点,此法则会失去效能。其实这种方法可类比于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解。
  点评:此法也是中点弦问题的最优解之一,两式作差,建立弦的斜率与中点坐标间的关系,斜率问题迎刃而解。
  推广到圆锥曲线的一般情形:设 为弦的中点,则椭圆 中点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
  双曲线 中点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
  抛物线 中点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
  (3)变式练习,完善思维品质
  变式1,(2002年广东,河南卷第20题)设A、B是双曲线 上的两点,点N(1,2)是线段AB的中点,(Ⅰ)求直线AB的方程;(Ⅱ)略(答案:
  变式2 (2003年高考模拟题)直线 交椭圆 于M、N两点,弦MN的中点为P,
  若 (O为原点),则
  (答案: )
  上述教学在分析了学生已有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突显了学生解题时的创新思维,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归纳数据、变式拓展,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复燃。在“错误——反思——探究——拓展”的数学活动中,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数学思想得以有效地渗透,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优化和发展。更为珍贵的是,学生在体验探究知识的艰辛、获得知识的快乐的同时,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其阁 刍议高考数学试题的解答对策 试题研究 2003/上半年
  [2] 游明波 郭红霞 纠错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反思 数学教学研究 2008.8
  [3] 张 健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 数学教学研究 2008.10
  [4] 沃建中 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 华文出版社 2002.1
  收稿日期:2012-09-29
其他文献
爱是教育的根本。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爱是生命中最为恒久的最厚重的生命情感。法国作家莫里哀说,“爱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如何重新做人”。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只有爱,才有桃李满天下。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重要的是热爱学生。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激励学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技巧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教育领域要“坚持教育创新”。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途径是多元的,本文视角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案例。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创新教学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期刊
创新来自于学生的思维。作为一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如何讲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巧设情境,渲染气氛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情境、渲
期刊
【摘 要】应以优化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    1.应以优化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  优化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
期刊
【摘 要】新课改以来,从事思品课教学的教师都会深切地体会到,思品课教学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多媒体——这个集声、光、电和现代高科技
期刊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担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好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
期刊
【摘 要】政治学科的高考题目就有时政题,这是政治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政治课的生命和灵魂所在。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考试体现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德育课。从内容上讲,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科学;从设置的出发点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为学生将来看待问题和处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