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中的线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j1963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中的线造型,不重光影而重内在结构、精神情感的传达、线条美的追求,被称作为绘画中的“骨”。它没有颜色、明暗的变化,只凭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虚实等变化给整个画面带来节奏感和韵律美。作为中国艺术的文化瑰宝,线描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它特有的气韵与趣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中国画;线;十八描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线,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必定受到所在时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绘画的线条变化多端,它的内在风骨就像中国人的气节一样,坚实且高贵。唐人用线华丽,宋人用线精密不苟,元人用线挥写自如,明清用线洒脱抒放。当代线描为表现时代精神,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探索中国画用线的新技巧,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并借鉴外来的有益艺术营养。
  (一)十八描的分类及作品解析
  中国画的线不是随意用线,它是有特殊的笔法使之成为即可表现物象的造型与结构,也可体现艺术家的个性与气质。“十八描”是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的《夷门广谈》等所归纳的历代各派人物衣褶的表现形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名,到了清代王赢才加上的图例,即成为流传至今的“十八描”。它主要着眼于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仅用简练的线条就可以描绘出物象的形与神。运用线的穿插、疏密、粗细、长短来表现所描绘对象的质感。古人有把“十八描”归为三大类,一类是游丝描,这种描法,线的变化较少,如铁线描、琴弦描;二是柳叶描,这种描法变化多端,线的中间部分用笔力度大,因而显得较粗。如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三是减笔描,这种描法均侧锋用笔,手的力度多集中在线的一端,线形变化大,如竹叶描,枯柴描,宋代梁楷最为善用。
  唐代由于人物画的兴盛,所以线描发展最为繁盛,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其中钢劲有力的长线画出了帝王充满个性的肖像;张萱、周防代表了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其用纤细的铁线描再现唐代女性的那种雍容华贵的富贵相、体态丰满的独特表现力。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的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用笔遒劲,线条有粗与细的变化,用笔顿挫有力,行笔洒脱自然。其所表现的衣襟有飘起来的真实之感,被称为“吴家样”。宋代人物画中李公麟的线描艺术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不仅注重人物的形象,更注重人物神色的变化,他的线描质感超脱前人,用线精密严谨,表现出了高潮淡雅的气质。他的线描技法不但继承了顾恺之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柔美,还略带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风范,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线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质感
  “线描”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它独特的魅力在于能够“不施加色彩及明暗”,只凭线条的不同形式的符号来体现形体及各种事物的质感、体积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仅仅用“线”来描绘事物也能表达人物的神情、花鸟的趣味意境、大自然的韵律美、情调及节奏感等。线描语言的技巧,在节奏感的把握上要注意线条的长短相间,粗细得当,且画面中的线条长短相间,常有飘逸之感,显示出画家经营线描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尽享所绘对象的质感。
  无论是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属性与独特之处,或者刚硬或柔美,或曲或直,既能曲又能伸,又方又直的线条多适合表现刚硬强健的描绘对象,圆曲之线适合表现柔软、绵弱的描绘形态,所以线条的刚柔曲直,不仅能塑造形体,而且还能表现所描绘对象的动态与静态的美感。线的刚柔曲直除了本体的形态美感之外,还有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与动感的艺术功能。
  在国画皴法中的线,也能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李思训在唐代以后开始使用头重尾轻、形似钉子头的小点子来皴山石,画出来的效果就像用斧子劈出来的。所以后人就都称其为“小斧劈”。王维用密集的短线来皴山石,之后被人称为“雨点皴”或“雨雪皴”。随着线描技法的不断发展,皴法也逐渐增多了,例如荆浩、关同的披麻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解索皴,李唐、马、夏的大斧劈皴等都陆续出现了。皴法其实是和十八描是一样的,无论是线的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所服务的。都是画家们为了表现自然物象所创的,也是为了增强和丰富画面的质感、體积感和厚重感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皴法表现出不同的自然山水的质感,皴法源于山水,但后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绘,也是对皴法中线运用的解放与继续发展。
  结论
  线,是世间万物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骨,没有线就没有具象的事物。线是骨架,没有骨架的东西或事物就是没有灵魂的,对于线的理解,多数是对线的美的表现十分的深刻,通过把线条进行主观处理,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描绘成具有鲜活动态感的“活物”。在现时期中国画中的线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它是以包容万千,容纳百川的态度,接受了新的旧的,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古与今的绘画观念的逐渐改变。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永远不变的是中国画家灵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线描艺术真正传达的是情感的真实,把人生百味放入中国画艺术之中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振熙.国画中用线的思考[J].国画家,1998(4):38-40.
  [2]韩玮主编.中国画(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丽编著.工笔人物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丁尚伟.关于中国画用线的思考[J].师道:教研,2012(11).
  [5]董玉香.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表现特点[J].2005,22(4).
  [6]高瑞菡.中国画用线的探究[J].文史艺术, 2013(9).
其他文献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龙纹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精神象征意义也非常突出,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为突出设计对象与龙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会有意识的将龙纹图案融入到设计标志中,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龙纹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融入展开研究,为标志设计合理的体现龙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龙纹图案;标志设计;龙文化  前言:  在石器时代龙就被赋予了吉祥的象征,龙纹形象也就此出现,在漫长的
期刊
【摘要】:当今,化妆品市场高速发展并不断展现出非凡的意义,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变成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妆品的标志设计也随之成为越来越富有独特内涵的研究课题,而色彩在标志设计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色彩学的相关概念、化妆品标志设计的相关基本概念、化妆品标志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色
期刊
【摘要】:语用预设一直是语用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语用预设可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品艺术是中国大众雅俗共赏的一种文艺形式,而语用预设则是语用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喜剧小品幽默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喜剧小品中使用这些语用预设手段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而且也增强了小品的幽默特质和喜剧效果。  【关键词】:语用预设;小品艺术;喜剧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品这门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喜
期刊
【摘要】: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为LOGO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方法,在很多优秀LOGO中得到体现,本研究将从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去具体看待LOGO设计。  【关键词】:LOGO;LOGO设计;标志;平面构成。  LOGO起源于希腊语logos,logogram的简写,是标志、徽标、商标的意思。标志在当代社会已经遍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到国家国旗,小到生活日用品,它以精练的形象蕴涵深刻的企业文化与文化内
期刊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不断发展壮大。书法作为传统中国艺术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着自己的角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书法并非一层不变的,它亦顺应时代的变迁。由记事符号、文化传播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唐楷向大众化发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书法艺术的消亡。因而唐楷的发展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期刊
【摘要】:二胡曲《江河水》是黄海怀先生于1962年根据谷新善演奏的双管曲《江河水》移植而成。是一首极具特色的移植改编作品,风靡全球。本文通过分析黄海怀先生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以探究黄海怀先生对于该曲目的演奏以及作品创作中所发挥出来的创造性。  【关键词】:二胡曲《江河水》黄海怀;移植改编  黄海怀先生,1935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他自幼热爱民间音乐,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常常向民间艺
期刊
【摘要】:战国红玛瑙是玛瑙石中的新秀,因为它和几千年前战国时期的装饰物品所出同料,人们借此来将它取名为“战国红玛瑙”。战国红玛瑙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赤玉,颜色多以红色为主色,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故有“战国红,黄为尊,红为贵”的说法。战国红玛瑙不仅仅在外观上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同时石体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境界在其中,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战国红玛瑙;红缟玛瑙;玉石;艺术
期刊
【摘要】: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新中式”家居设计风格是在传统文化背景理念指导下,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来表现,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需求,又符合当代审美观念需要的一种设计风格。中国传统中式风格在慢慢随着人们的审美和时代的发展变迁而慢慢的进化。   【关键词】:中式;新中式;风格;发展;进化;现代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随之
期刊
【摘要】:书法是一门实用性和艺术性兼有的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因素使得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向着纯艺术性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影响书法艺术性发展的几点因素,如科技发展、政治经济因素、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等。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性;增强原因   书法是一门实用性和艺术性兼有的艺术。它是以具有一定内容和意义的汉字作为创作载体,以笔墨纸砚为主要书写工具,赋予
期刊
【摘要】:赵孟頫是书画大家,有诗书画三绝,他以其艺术实践和理论影响着整个元代乃至后世的绘画。在这里主要浅析他的绘画思想和论断,有“古意说”、“书画同源说”和他的“文人画思想”。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以书入画;文人画  “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
期刊